杜道明:去全球化趋势下,如何制定品牌策略?
前言:“品牌无处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欧方)杜道明(Dominique Turpin)说,“如果你赢得了一张去欧洲的头等舱机票,你会选择孟加拉航空还是汉莎航空?”
看见记者会心一笑,杜道明续说,“品牌感知已经在发挥作用了。”步入后疫情时代,政治、经济乃至科技层面的不确定性,都为企业品牌带来潜在风险。《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对话具备数十年行销战略经验的杜道明,为企业的品牌管理提供建议。
在去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正在面对什麽样的风险?有何应对方法?
真正的风险在于,公司因为不确定地缘政治的未来而什么都不做。由于不确定的预期,公司倾向于削减行销的预算,只做短期的规划,而不思考品牌的长期建设。即便是举办短期的行销活动,也需要定期的举办才可以产生影响。所以,我认为风险出现在他们不考虑长期布局,而只考虑短期目标。
实际上,去全球化带来的机会是大于风险的。许多企业都开始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供应链,例如增加在越南、孟加拉及印度等国家的投资,以此分散风险,而且成本和价格也会更低。
现在的行销中,价格竞争已不再是一种可行选择——总有人能提供价格更低的竞品,因而企业需要在品牌上下功夫。品牌是无法复制的,一个伟大的品牌会为消费者带来信任,而公司也能获得更多利润。产品与品牌的不同是,产品间的差别是功能性的,但品牌间的差别是情感性的。品牌所建立的情感连结越多,对企业而言越有价值。
短期和长期的品牌策略有何不同,为何你认为长期的品牌策略更重要?
品牌有不同的定义,其中一个说法是,伟大的品牌是过去所有正确决策的结果。今天的福士汽车(Volkswagen)是一个伟大的品牌,因为有近100年的历史了。但你同时需要有短期的决策:增加投资或做有趣的数码行销。因此,如果没有短期决定的积累,你就无法建立长期战略,而短期决策必须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致。
以新加坡航空举例,这个航空品牌的代表是新加坡女郎(Singapore Girl),这个概念形象从1972年推出,特指穿著特别设计的娘惹衫(sarong kebaya)的空姐。如果我拿出七、八、九十年代的新加坡女郎照片,你一定分辨不出来。实际上,新航定期都会做一些轻微的调整。这个品牌形象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但定期的创新让他们保持著成功。
你如何看待数码技术的崛起为品牌带来行销带来的改变?数码平台同时也令大众舆论更加极化(polarize),品牌行销又要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呢?
数码工具的出现,让企业可以更快地去衡量行销影响力,更具效率地获得客户的回馈、客户会更快地适应新产品。各行各业所提供的体验都变得更个性化了,如果有使用者认为这个产品很适合自己,那拥有同样产品的人也会觉得自豪。
用户的需求确实越来越两极化了,人们要么买最贵的,要么买最便宜的。在品质管制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今天,最便宜的霜淇淋也足够了,而购买最贵的霜淇淋,作为一种奢侈享受可能也可接受。
越来越难把消费者放在一个盒子裡去分析,所以,对于品牌而言,最好的方式是建立一个品牌版图(portfolio)。以福士汽车为例,它的名字在德语中是“人民的汽车”,但除了福士之外,集团旗下还有奥迪、林宝坚尼、宾利和保时捷等豪车品牌。而且,即使这些汽车品牌都属于福士,但售卖时也不是交由同一个汽车经销商。这就是企业的游戏方法,他们有自己的版图,能够有不同的侧重点,满足不同的需求。
来源|《彭博商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