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泓:上市公司ESG信披面临多方面挑战
今年是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提出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概念20周年。上海、深圳及北京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自5月1日起实施。另据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A股公司中有1767家发布了ESG类报告,占比提升至35.18%。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指引》的发布对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释放了积极信号,信息披露将更加规范化,有助于推动公司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透明度和责任感。可以预见,ESG报告强制披露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上市公司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石,其ESG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对中国总体ESG市场的稳定和远景至关重要。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
汪泓认为,上市公司ESG信披面临多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信披质量参差不齐。对企业而言,收集必要的数据以编制披露报告具有一定难度,披露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ESG报告的要求各不相同,导致全球性企业在不同业务领域和业务地区的ESG数据面临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此外,标准的多样性对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决策构成挑战,为具有全球业务的公司带来了额外的复杂性和挑战。
第二,某些企业在增长、盈利性层面与ESG发展理念背离。披露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希望能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融入企业的运营当中。这意味着ESG不仅是对环境和社会产生意义,也对企业自身产生积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认识到,可持续性和财务健康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ESG应被纳入企业的整体商业策略中。除了传统风险管理之外,ESG也被视为增长的机会。
第三,一些企业存在“洗绿”行为。“洗绿”行为是公司继续或扩大其污染和相关有害行为的一种方式,同时与系统博弈或从善意、可持续的消费者中获利。
对于应对之法,汪泓指出,企业信息披露报告应积极向全球权威标准靠拢,强化跨地区合作和沟通,以统一标准,促进全球ESG价值创造的共同进步。企业应在系统、流程、控制和治理方面投入更多努力,利用大数据和AI等技术支持ESG 发展,帮助提高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与此同时,制定企业的ESG愿景和使命,应该与公司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保持一致。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在产品策略、内部审计和领导层等方面全面考虑ESG因素,确保ESG承诺的实现。
汪泓指出,很多上市公司利用ESG的“外衣”过度包装,主要是对ESG的核心发展理念存在理解偏差。首先,ESG是兼顾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影响及公司治理的企业评价体系,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其次,企业ESG工作受到来自监管、市场、资本以及企业内部多重因素的驱动,ESG战略愿景和绩效可助力组织品牌和声誉的建立、提升组织社会影响力,打造企业形象。再次,ESG连接资本市场,投资者逐渐将ESG表现纳入企业价值评估,组织有望通过ESG战略和规划实施,更新管理架构和理念,实施管理变革。
她建议,通过监管部门、投资者、中介机构、上市公司自身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逐步解决ESG“过度包装”的问题,推动企业重视ESG实践,发挥其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定详细的披露规则和标准,并要求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验证,以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监管机构还可通过差异化监管、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励上市公司加强ESG管理,而不仅仅是为了宣传目的。ESG评级机构应加强评估模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受企业宣传影响,以提供投资者独立第三方的参考意见。投资者则需要加强对ESG理念的理解,认识到企业ESG表现对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不轻信企业的宣传包装,而要关注企业的实际ESG表现。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