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政策引导下的房地产市场回稳预期与未来展望
2024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稳住楼市”,这反映了中央更加坚定的稳楼市态度。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要“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并且强调“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这为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预见未来楼市将围绕“稳”字发力。
稳住楼市的目标在未来一到两年内有望实现
2024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对市场预期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实质是“量升而价稳”。随着监管部门逐步落地多项支撑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组合拳”,多重利好政策的叠加效应在市场上已有所显现。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显示,销售、融资等多个指标继续改善。2024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9738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9%,降幅较1-11月收窄1.4个百分点,该指标已连续7个月收窄;新建商品房销售额96750亿元,下降17.1%,降幅收窄2.1个百分点。这表明房地产市场正走向止跌回稳,走稳的趋势较为明显。预计2025年我国房地产市场降幅将进一步收窄,2026年回稳的可能性较大,但能否实现还需综合考量政策力度、居民预期、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市场出现波动也是有可能的。
努力实现市场回稳
一是继续引导房企转型退出,稳定市场供应,提升住房质量,为老百姓盖好房子;二是严控土地供应,根据去化周期确定土地供应节奏和规模;三是加大对刚需和改善性需求购房群体的支持力度,包括税收、贷款利率等多个方面;四是继续推进地方政府收储力度,支持市场回稳。
从数据来看,2024年房地产市场下跌堪比2022年,但与2022年不同的是,当年市场是加速下滑的,2024年的市场是逐步改善的。如果从2021年7月(本轮房地产市场下跌的起点)开始逐月看销售同比增速的变化,整体呈现先快速下跌、后逐步回稳的趋势。2022年4月,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为-39%,为增速的最低点,随后市场跌幅总体上是逐步收窄的,至2024年10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当月同比仅下降1.63%,11月当月同比增速首次由负转正,为3.25%,12月同比继续正增长,市场走稳的趋势较为明显。如果这一状态能继续保持,则可以顺利实现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住楼市的政策目标。即使未来一到两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仍然下行,下行幅度也将不断收缩,稳住楼市的目标也很有可能在未来一到两年实现。
而从2021年7月开始并持续至今的本轮调整,是我国房地产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过渡,未来行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规律将完全不同于过去20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住楼市”的政策导向,为历年会议以来首次提及,释放了更加坚定的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信号。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实质是指“量升而价稳”。目前,四大一线城市相继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包括调整住房限购、降低交易税、降低首付比例等,北京、上海政策力度相对谨慎,而广州全面放开限购,整体政策力度最大。
展望未来,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上海、深圳、北京限制性政策仍然有放松空间。目前,我国新发放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于3.5%,已达历史最低水平,有利于促进需求。另外财政部明确指出地方政府专项债可用于收购存量商品房,还可以用于土地储备,这是一个创新,有利于商品房库存去化,也能有效缓解房企现金流紧张状况,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相信在一两年内基本上大部分城市都可以实现止跌回稳,三四线城市则需要较长时间。
2024年以来,为解决房地产行业发展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政策,涉及“白名单”“收储”、调整限购限售政策、利率调整等。从今年的政策来看,政策力度全方位不断增强。尤其2024年9月底以来房地产政策进一步放松后,月度销售改善明显。从具体政策调整角度分析,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渐回归常态化,部分特殊时期及特定区域的政策将逐步淡出。这些政策多是基于过去20年房地产市场持续上涨的背景而制定的,如限购、限售等。同时,一些仅针对当前市场下行阶段的应急性政策,例如“白名单”“收储”等,也预计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退出市场。相对地,一些常规性政策,如利率调整等,未来可能会持续作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工具。
目前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困难
从目前来看,房地产行业发展中遇到的最难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市场出清仍不彻底。2021年,我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7.94亿平方米,2024年预估只有10亿平方米左右,3年下降幅度可能达到44%,这意味着行业产能大量闲置。即使房地产行业本身进行了调整,缩小了规模,但是过去房地产发展高峰期积累的土地仍然面临较大去化压力。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14年~2023年,成交的土地规划建筑面积达212.95亿平方米,但成交商品房面积仅147.08亿平方米,仍然有65.87亿平方米的潜在库存空间。同时分结构来看,我国商办用房的去化形势要比住宅用房更加严峻,上海商办用房去化周期甚至超过160个月,而且从过去的供应过剩发展到如今的供应严重过剩、需求下降双重夹击。
对于这一问题只能多管齐下。一是在市场下行期,必然有大量土地闲置,地方政府要依法依规予以收回,还要严格限制供地,维持土地市场稳定。应加快推进房企退出与转型,继续减少供应,抑制供给过剩。二是进一步扩大需求。例如对首套房、多孩家庭购房等刚需购房加大优惠力度,更要想方设法提升居民收入,改善预期,降低房价收入比。三是加大结构性去化力度,商办用房的去化力度应该更大,我建议更改商品用房的供应方式,限制超额供应,更改商品用房的征税方式,适当降低税率,加速去化。
从房企交出的“成绩单”来看,销售下行,“造血”能力减弱、现金流吃紧仍是行业普遍现状。房地产转入下行周期已接近3年半,很多房企顺应市场规律,已开始适应发展新模式。例如以前“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的运营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原因是高周转对应的是商品房的高去化速度,但当前市场根本无法快速去化,高周转也就无从谈起。而高杠杆、高负债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更是不可能。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越来越强调要建“好房子”,房子要安全、舒适、绿色、智能,这是对过去一段时期高周转带来的房屋质量下降趋势的否定,建“好房子”也是市场发展的方向。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40平方米,住房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市场会以改善性需求为主,要是还走“规模为王、重量不重质”的老路,将会被市场淘汰。要审慎经营,这是对于过去“盲目举债,大幅扩张”经营模式的否定。经过3年半的调整,房企的负债结构、A股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三季度的64.67%下降到2024年三季度的60.99%,未来这一趋势仍将持续。这些理念会逐步融入房企的经营模式当中。现在的市场状态下,房地产企业要充分顺应市场规律,建好房子、交现房、降低杠杆都是很好的发展方向。
2025年房地产市场前景及建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等举措。
从过去几年发展看,2025年我国房地产市场降幅将进一步收窄,2026年回稳的可能性较大,但是能否实现还需看政策力度、居民预期、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市场出现波动也是有可能的。
从我国房地产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按照城镇人口新增需求、改善性需求和折旧需求分开测算,我国一年6亿~8亿平方米的新建商品住宅需求属于合理水平,在此区间波动都属正常。2024年,我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到8.1亿平方米。为努力实现市场回稳,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继续引导房企转型退出,稳定市场供应,提升住房质量,为老百姓盖好房子;二是严肃土地供应纪律,根据去化周期确定土地供应节奏和规模;三是加大对刚需和改善性需求购房群体的支持力度,包括税收、贷款利率等多个方面;四是继续推进地方政府收储力度,支持市场回稳。
(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盛松成)
来源 | 清华金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