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宏宇:气候变化是头顶的乌云,还是发展新契机——企业与气候风险博弈的量化与应对
气候变化对企业来说,只是悬在头顶的乌云,还是能靠合理应对转化为发展新契机?围绕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论文《公司气候风险:量化和应对》(Corporate Climate Risk: Measurements and Responses)(以下简称论文)的研究从定量评估、风险分布再到战略响应的脉络逐步展开,呈现出一幅企业与气候风险博弈的画卷。论文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李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长聘副教授单宏宇、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教授唐岳华和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姚文雄(Vincent Yao)共同撰写,2024年6月发表在《金融研究评论》(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气候风险对企业的多维度冲击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企业面临的气候风险不再局限于自然灾害和能源价格波动。监管机构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以及因极端天气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都让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尽管如此,金融学领域此前关于气候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缺乏针对企业微观层面的深入分析。
论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在面临气候风险时如何进行量化评估?这些风险会如何影响企业的资产配置、资本成本以及长期价值?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论文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框架,系统探讨气候风险的成因、量化方法及企业应对策略。
气候风险:企业的隐形压力
论文用翔实的数据证明,气候风险绝非某些特定行业的“专属难题”,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潜在威胁。它可以通过供应链的断裂、政策的变化,甚至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层层放大,最终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决策造成深远影响。
为了透彻揭示这一隐藏风险,论文构建了独特的量化体系。通过对企业盈利电话会议记录进行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将气候风险细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研究发现,那些在气候风险量化中表现出较高暴露程度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表现和财务状况确实受到了显著干扰。例如部分企业在融资时遭遇了更高的难度,资金成本显著增加,股价波动也更为频繁和剧烈。进一步深入剖析可知,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条传导路径得以实现:
直接冲击:气候事件的“现实暴击”
极端天气事件是气候风险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对企业的运营能力造成了一次性且显著的冲击。以飓风为例,2017年席卷美国东南部的“哈维”飓风造成大量基础设施瘫痪,一家生产高端半导体的公司因厂区位于灾区,不得不临时关闭主要生产线。这种中断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产品供应,还连锁波及其上下游客户和合作伙伴,导致整个行业陷入短期混乱。
类似的,干旱也对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构成毁灭性影响。例如:美国加州的持续干旱显著减少了农作物产量,从而抬高了供应链中的原料成本,使得食品企业在价格传导上面临双重困境:既要承受成本上升的压力,又害怕因涨价失去市场竞争力。
论文的研究指出,这些气候事件的影响通常伴随着不可预见性和区域集中性,即风险的集中爆发让企业措手不及,而高度依赖某一区域资源的企业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
政策传导:从合规要求到成本压力
与直接冲击不同,政策传导是气候风险的隐性路径,但其影响却更加持久且具有普遍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围绕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让许多企业措手不及。一个典型案例是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这项政策要求高碳排放产品在进入欧盟市场时须支付额外的碳税。对于一些能源密集型行业,这一政策无疑增加了产品出口的成本。而在欧盟市场占有重要份额的跨国企业,不得不重新调整生产和供应链布局,以避免政策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同样,在国内市场,环保法规的逐步严格也使得高排放企业面临更大的合规压力。
论文进一步指出,政策传导的影响并不仅限于高排放行业。一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虽然自身的直接碳排放不高,但由于供应链上的高排放环节,同样可能面临政策压力。这种间接影响提醒人们,政策的传导效应具有广泛性和深层次的特征。
市场反馈:投资者的“绿色标准”
市场反馈是气候风险对企业影响的第三条重要路径。它主要体现在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对气候透明度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注和要求上。
近年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崛起。投资者希望将资金投向那些更注重环保和社会责任的企业,因此,企业的气候信息披露质量直接影响其吸引资本的能力。例如:一家高科技企业在年报中全面披露了其碳中和目标及实现路径,成功获得了多只ESG基金的支持,使得其股价在资本市场表现优异。相比之下,那些未能有效披露气候风险的企业,往往被市场视为“风险黑箱”,导致其融资成本上升,甚至被排除在绿色金融的体系之外。
此外,论文还指出,气候风险透明度低的企业不仅难以吸引资本,还可能面临品牌价值的流失。随着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关注度上升,投资者更倾向于支持那些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品牌。缺乏绿色战略的企业,可能在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双双受挫。
研究方法:创新视角下的多维探索
论文通过基于盈利电话会议记录的文本分析方法来构建气候风险量化指标,其中一个重要步骤是构建气候词典。研究团队采用词典法,经过手动精心筛选和构建,最终形成了包含37个单字和1,649个双字的气候词典。在构建过程中,特意排除了与能源价格和一般环境风险相关的关键词,以此确保量化指标能精准聚焦于气候风险本身,从而更准确地识别和量化文本中的气候风险相关信息。
在量化气候风险时,对于短期和长期实体风险,有着特定的要求,即相关关键词必须在风险同义词附近(±1句子)出现,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企业确实面临与气候事件相关的不确定性。而转型风险的量化则基于其关键词在讨论中的出现情况,无须与风险同义词相邻。此外,依据企业在讨论转型风险时所使用的动词,将转型风险进一步分解为积极和非积极成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成功得到了企业层面的三个气候风险量化指标,分别是短期实体气候风险、长期实体气候风险、转型风险,同时也得到了转型风
险的两个成分,并且这些指标均按季度频率进行计算。
论文进行的关键词频率分析发现,在短期气候风险指标中,飓风、风暴等关键词被频繁提及;长期气候风险指标里,天气、温度等关键词较为常见;转型风险指标中,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这一结果与预期的风险类型高度吻合。
通过深入研究指标的时间序列模式,论文发现短期实体气候风险在特定年份(如爆发“卡特里娜”飓风的2005年)出现峰值;长期风险相对较为平稳,但在某些时期(如2012—2014年)也存在波动;转型风险在2008年前呈现上升趋势,随后有所下降,且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趋势相符。
从“风险”到“机会”:气候博弈的新格局
许多企业视气候风险为无法避免的难题,但论文的研究却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在挑战中寻找机遇。论文的研究发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企业,常常能够化解风险,甚至借此提升自身竞争力。这些应对策略不仅在财务数据上得到体现,还在品牌形象、市场份额等方面带来了长远的优势。
当下我国 “双碳” 目标稳步推进,企业面临绿色转型大考。希望论文能够给企业带来一些启示:先得精准量化自身气候风险,借助科学指标明晰薄弱点;进而积极谋划应对,加大绿色技术投入、优化供应链,顺势打造绿色品牌,借此拓宽市场、提升竞争力,方能于低碳浪潮中稳健前行。
(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长聘副教授单宏宇)
来源 | 《清华金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