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拾问路专题

从牛津大学本硕毕业,到就职于汇丰银行伦敦总部投行部,到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对冲基金Clive Capital的五位核心管理人之一、再到回国加入临港集团组建“临港科创投”并深度聚焦科技领域投资,吴巍的职业履历令人钦佩。

美丽、睿智和极具亲和力是初见吴巍的第一印象,在深入沟通和采访后,坚守初心、超凡心力、善于应变和深刻认知是她带给我们更为印象深刻的“标签”。

本期《投拾问路》,我们将对话上海临港科创投资总经理、中欧创投营第二期校友、中欧DBA首期学员吴巍,探究卓越创投人所必备的基因和当代创投机构发展的秘诀,探寻未来创投行业的底层逻辑,并且一起聆听吴巍对于一、二级市场不同的观察、感悟和箴言。
吴巍身份卡

01/ 卓越创投人的必备基因

  • 坚守初心
“做投资,我学到的第一课就是Discipline,纪律性。”吴巍解释道:“纪律性是第一,要买的时候不能卖,要卖的时候不能买,叫你停的时候必须停。”

仓位掉了10%,老板要求你平仓,你说我再等一等,应该还能涨。结果仓位又跌了10%,等跌20%时,啪地一下反弹涨到100%,此时,你很开心,觉得在100%的时候退出来,维护住了公司资产。但是不好意思,你被开除了,因为你缺乏纪律性。跌了10%,我让你砍仓,你必须马上砍。哪怕你说你赚回了所有钱,还涨了一倍,但对不起,你赚了钱,但你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投资人。

想成为优秀的创投人,吴巍理解首先最为重要的是自身的初心是否端正、是否可以坚守,如果初心不正或者无法坚守都容易使得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迷失自我,在迭代过程中迷失方向。

尤其是科技产业投资,因为相较于互联网时代投资,前者需要更长的周期打磨,很难短时间成功和取得爆发式成长,此时如果忘记初心则很可能导致年轻创投人失去方向。创投过程中的成长、蜕变与迭代都是正常的,最需要把握的是一颗正直的初心。

吴巍照片3

图:吴巍同学在创投营三期开学模块中进行分享

  • 心力要强
国外顶级投行最喜欢招什么样的候选人?体育选手、奥数冠军必须占有一席之地。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职业竞技的赛道上,不仅是pk智力和体力,还包括心力。拼到最后,测试的是人在极限情况会想什么、做什么,能否比其他人更为执着、更为坚持。

回忆在Clive Capital工作的经历,吴巍深刻地感受到,顶级投资机构对员工的锻炼是脑力、体力、心力的全方面打磨。

吴巍举了个例子,当时同事们在伦敦工作,待交易结束时,老板坐飞机去苏格兰打猎,当晚喝酒喝到两三点,仅仅睡了两三个小时,第二天早上,老板五六点就起床了,第一个出现在餐厅里,等吴巍见到他时,发现他容光焕发,跟晚上完全两样,端坐在餐桌旁,一边吃早餐,一边问吴巍:“你怎么看昨天晚上韩国出来的关于汽车的政策?”

这件事情让吴巍意识到,做投资,除了纪律性之外,更要“时刻准备着“。所谓“功夫在平时”,只有无时无刻地收集信息、严谨思考、归纳分析,才能做到在需要决策的时候第一时间给出负责任的建议。同时,因为二级期货投资市场有非常迅速的反馈机制,所有的决策都会通过交易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市场的验证,随时会被市场“打脸”。正是这种快速反馈机制,推动身处其中的人,不断学习、反思、迭代。

“国外要管理钱一定会测试你、考验你,中国喜欢说神童,崇尚聪明天赋,而国外看中的不是聪明,看的是你能不能经受住心力的考验。”这是吴巍最深的感悟。

对于心力强的人而言,只要坚定了目标,余下的只要交给时间,抵达只待时日。在极限状态下依然愿意坚守,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品质,是优秀创投人的必备要件。

  • 善于应变
从海归到国资体系,从对冲基金到科技创投,吴巍也有过一段需要适应和磨合的时期,但是谈起这段过程吴巍却异常淡然,并且提出了其特别认同的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能生存的物种不是最强的,而是最能够适应的物种”。

“国资有它自己的一套体系,这套体系是make sense的,我也是到国资之后,才发现这里的格局会更大,集团内部非常有活力,领导会自己在一线带领大家冲锋陷阵,他们富有激情,快速学习。”吴巍认为,自己成长学习最快的一个阶段反而是在国资。“国外回来的人容易形成一种任何东西固化的执念,但你回来之后会形成辩证思维,辩证地看事物的优劣,然后谨慎地做出决策。”

在吴巍看来,一个人,尤其是创投人面对任何东西都应当学会适应和调整,包括对疫情的适应也是如此。遇到变化,我们应当首先反思和调整,不要太过纠结和上纲上线,不要太过在意自身的感受,内耗自身的能量,应当要做的应该是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想做什么,并且取舍最重要的,简单的去做即可。而这点,对于面对高速变化的创投行业更是重中之重。

02/ 当代投资机构的发展秘诀

  • 多元布局投资
中国产业市场,趋势来得快、去得也快,永远都有机会、但永远也有“陷阱”,迅速更迭的产业周期导致了许多早期发展很不错的投资机构最终昙花一现。鉴于此,如何打造一支发展迅速,又可以基业常青的创投机构,是身为国资背景科创平台领导者吴巍的深度深思内容之一。

吴巍认为,创投机构在一个细分领域长期、深入耕耘十五年、二十年,能够遇到一两个产业周期高点,如果可以很好地抓住,确实可以在一时间成为行业中的翘楚。但是采取此种投资策略的创投机构,尤其是初创机构,很难扛过十五年、二十年的产业周期,更难对抗系统性风险,因此适度多元化布局对保持投资机构长期健康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也由此,临港科创投在创立之始就致力于打造综合型基金,而非只做单一基金或只聚焦某一个行业,吴巍解释道。基于对于宏观产业发展规律的考虑,临港科创投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产业核心领域,布局了先进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疗科技、数据智能等多个硬科技领域。而在投资初期即结合市场宏观趋势和技术发展趋势实施周期性和抗周期性的交叉配置,也使得临港科投有效穿越周期,并且实现了较高高效收益的平衡。

  • 纵向研究能力
“研究先行、技术驱动”是吴巍及其团队一向坚持的核心策略。而在落实这一核心策略过程中,团队特别需要“上下”兼顾,实现全局的纵向研究能力。
 
一方面,团队需要“自上而下(top down)”地从宏观经济经济变化入手综合评估,从而挖掘投资机会,如分析国际形势、经济政策、就业情况、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宏观变化,以推动创投机构高屋建瓴、具备国际视野和把握市场脉搏。对此,团队成员需要从单一的技术层面研究脱离出来,同步关注社会学、人类学,多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另一方面,团队又要“自下而上(bottom up)”地基于微观维度来分析个别标的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评估其对应的估值水平,进而从中挖掘最佳投资机会。而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对标的企业非常熟悉,对所在行业不断加深理解,对管理层价值观和经营执行能力持续关注,逐步搭建完善的估值体系,从中筛选优质标的。
吴巍照片4

图:吴巍校友在创投营二期课堂上

  • 横向研究能力
除了上下兼顾的纵向研究能力之外,吴巍认为创投机构的横向跨界能力也是未来产业投资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在吴巍看来,当今产业发展呈现技术叠加、商业交叉的趋势,很多产业都不是单一的或者独立的。例如半导体产业,现在半导体公司面临的不仅仅是硬件架构问题,更有软件设计能力问题;而就医疗SaaS项目而言,仅依靠医疗行业专业能力和经验或者SaaS技术都无法单独解决医疗SaaS行业面临的问题,必须将两者放到一起来看,而且必须是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用迭代的眼光来看。

可以说,未来的产业发展一定是杂交的、混合的(hybrid)产业形态,如果仅仅只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无法看得更全面、更深刻,是必然是会出问题的。这对创投机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创投机构仅进行单一领域研究,不具备综合性、跨界能力,亦或者仅具有微观研究能力却无法上升到全局和宏观层面观察,都将导致在混合型产业化过程中失去思辨和价值能力。

03/ 投资的底层逻辑-科技创新满足人类底层需求

在吴巍看来,下个阶段的中国创投的重点在于科技创新满足人类未来底层需求,医药、消费、制造等行业在科技的迭代下都有巨大的重构空间和机会。她特别强调,这是未来中国投资的底层逻辑,投资人需要尽可能找到长期规律性的东西,而尽量避免追求短期波动的东西。

无法解决人的需求问题的产品,几乎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吴巍认为,以往的生产关系是从1913年亨利·福特打造的“福特生产线”来定义的,当时先设计产品,通过标准化的流水线来大量生产标准化的产品,降低成本、提高毛利,进而再占领渠道,通过广告营销等方式推向市场。供给推动产业的历史阶段已经过去。如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原先单一且集中的市场渠道被逐渐打破,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变得非常碎片化,例如网红代言、自媒体等各式各样的营销渠道已嵌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从生产推导到需求”的生产关系在未来将会发生“从需求推导到生产”的转变。敏捷开发、快速反应、小单生产的能力将会成为工厂生产端巨大的重构空间。考虑到未来人、货、场的关系可能发生的变化,吴巍认为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能级提升蕴藏着大量的投资机会以及未来出现千亿级公司的可能,智能制造领域将被持续看好。

产品满足需求,亦能刺激需求。目前全球供应过剩,总体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但需求不旺使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无法产生一个正向的快速循环,且会导致诸多经济问题,目前国际局势动荡,例如俄乌战争的爆发与需求不足也有很大关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主要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但需求仍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2015年中国开始施行的“供给侧改革”,主要也是为了解决供需结构性不平衡的问题。吴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主要不是供需在“量”上不平衡,而重点是“质”的不平衡。以往很多企业通过消费者补贴的商业模式创新刺激需求的做法,已基本上在2015年走到尽头,未来科技和产业能否重新定义新的产品,则是拉动需求质变的关键因素。举例而言,“再漂亮的杯子也不可能买第二个,因为已经有足够多杯子了;但是如果喝一口水能够检测身体指标,很可能就刺激出新的需求,让人想要买第二个杯子”。因此,吴巍认为下一个突破口将在科技领域,从单点技术运用,到提升产业能级,再到形成产业超强协同效应,将有机会在这个产业链中形成十亿、百亿,甚至千亿级的公司。

吴巍照片5

图:吴巍校友在创投营二期课堂上

最后,吴巍认为,人类需求的底层逻辑处于不断演变过程中,该等变化趋势非常值得关注,因其同样可以成为经济和技术的驱动力。例如疫情之后,人类需求主要有两个相反方向的变化趋势,一个是回归自我、向内探寻,另一个方向是走向疯狂、偏执、对立和混乱。未来的科学技术和生产体系将会为了满足此类新需求而进行更迭。元宇宙、Web3.0概念的逐步兴起,正是满足了人类性格多面性,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有深度交流的机会,因此转而从虚拟世界获得认同感,且人的个性本身就是多面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均是满足不同的人设需要。再例如ESG、双碳、石油定价体系到贵金属定价体系等新趋势,都是人类社会学的发展导致的对现有游戏规则的重构。

04/ 一、二级市场不同的观察、感悟与建言

回国投身一级市场后,吴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在思考如何打通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的投资逻辑,她认为二级期货市场更多是通过分析市场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主导投资决策,在零和博弈中取得胜利;而一级市场则更看重“事”、“人”和“时机”,在未来的长期发展中获取最大收益。

而如何在一级市场中实现“事”、“人”和“时机”的最优解,吴巍认为:

首先,需要结合市场发展趋势来判断“事”对不对,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再到产业的核心是“势”的演变,如果“事”不在正确的趋势上或者趋势还未来临,人再努力多半也是徒劳;

其次,“人”对不对,不仅要通过创始人学习能力等惯常的标准来评判,还需要看创始人的初心和心力,若仅追求一时的财富而忽视长久的产业发展,往往不可持续,创始人的初心和心力需要随着产业发展周期经历时间的打磨,并在企业和时代的发展中主动迭代、成长和蜕变;

最后,掌握最佳“时机”,则需要提前多年通过大量的行业调研进行充分的布局准备,而非随意跟风、盲目追求热点。

采访的最后,吴巍分享了一句自己很喜欢的话:“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占有,只能经历,我们只是时间的过客,总有一天我们会和所有的一切永别。”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得到,亦或失去,只是经过而已。人的一生就是经历和修炼,投资又何尝不是?

作者 | 钱俊 北京环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中欧创投营三期学员 中欧FMBA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