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精英律师”,才不是电视剧中的模样
电视剧《精英律师》火了。剧中描述了一个关于律师的职场江湖:主人公们身着精致职业装,出入于都市CBD高级写字楼,手握航空公司金卡,谈笑风生地穿梭于各种谈判场……剧情在收获热议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律师职业的好奇和向往。也许出乎你的意料,在以企业家、经理人为主体的中欧校友群体中,也有这样一群精英律师,他们虽属小众部落,却以自己的勤勉和才智展现了独具魅力的专业精神。精英律师的真实日常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和梦想?请随我们了解三位律政精英的故事。
1/ 一个需要长跑的职业
徐劲科
中欧EMBA2016
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一位律师的日常可能是这样的:
在一个商业谈判现场,就合同文本已经吵了几轮,谈到凌晨2点,好不容易在一些主要商业条款上达成一致,客户和对方握手,“某总,明天早上9点我们继续谈。”转头告诉律师,“请你们把合同文本整理一下,将今天晚上大家达成一致的内容修改好,明天上午谈判前发给大家。”
于是,律师们一夜无眠。
也可能是这样的:
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和三个不同的客户分别开会,中午跟朋友吃个简餐,下午抽空参加了一个法律论坛。6点回到办公室楼下,看着熙熙攘攘的下班人群,律师苦笑着想,我们的上班时间才刚刚开始……
于是,修改文件、研究法律、起草报价书,加班到深夜。
或者是这样的:
约好了跟女朋友浪漫晚餐,客户却突然来电,要求律师参加讨论或者审核紧急文件。女朋友因他爽约而生气,怎么都哄不好!
懊恼过后,仍然得埋头工作。
律师是一个需要长跑的职业。单靠相貌俊俏、头脑灵活,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善于学习的精神,绝不可能成为“精英律师”。在律师的日常工作中,像电视剧中那种在谈判场合谈笑风生的机会并不多,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在幕后与法律条文、判例以及各种材料“死磕”。每一位成功律师的背后都是无数的苦功夫,即使是从业十年以上的合伙人,也得天天学习新知识。
就我个人而言,工作20多年来,职业成长就是“理想-行动-坚持”的过程。我于1995年本科毕业,1997年进入律师行业,2001年留学归国后跟几个同学一起创办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创业之初,白手起家,从零开始赢取客户的信任,压力如影随形。好在我们坚持了下来,搭上了21世纪最初十年法律服务业发展的快车道。多年来专注服务于来华投资外商领域,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事务所也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律师事务所。2015年,我带领团队以高级合伙人的身份加盟大成律师事务所。
加盟大成的第二年,我决心到中欧就读EMBA课程。希望能够跳出日常的工作,从更加广阔的商业视角去理解交易和客户的出发点,并因此结识了一批活跃在中国经济一线的企业家。他们乐观、务实的特点和勇于挑战的精神激励我向着更高境界努力。
徐劲科律师
“业精于勤荒于嬉”,专业上的精进永远是客户信赖的基础,新的法律、案例和业务领域,都需要律师持续不断地学习。归根到底,律师的职责是在法律和职业道德的框架内,为客户追求合法权益的最大化。对一位律师最高的赞扬应该是来自客户的信任和尊重,而不是自己成为“大律师”“名律师”,得到客户的持续认可才是我们的终极理想。
2/ 平衡“情、理、法”
严瑜
中欧EMBA2018
美国斐格毕迪律师事务所
管理合伙人兼中国业务联席主席
听说电视剧《精英律师》在美国的华人律师圈也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剧中的男主角罗槟似乎是“杠精”上身,开头三集,他几乎跟所有遇到的人都不对付,时刻进入辩论模式。现实中,罗槟这种“霸道总裁”气质的人物是很难在律所圈脱颖而出的。越是所谓的精英律师,越是强调专业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很多人对律师职业不太了解,我觉得可以拿医生和律师做个类比,这两种职业都需要很高的专业化境界,只有在某一领域聚焦和深耕多年,才能拥有相应的专业度和权威性。
事实上,越是国际化的跨国律所,其职能分工和专业程度就越精细。我曾在美国读博,在纽约拿到律师执照。以我供职的这家拥有700余位律师的美资所为例,其在中国的主营业务是处理外企在华投资并购以及中国企业海外业务,高度的专业化运作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团队稳定性,从而更易获得市场与客户的认可。
严瑜律师
美国律师的教育背景与中国不同,只有拿到本科以上学历者才能念法学院。因此,法学院的学生往往拥有各种各样的工作经验和学科背景,也正是基于这些人生阅历,他日后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服务某一领域。
在中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律师职业融合了更多的人情观念。《论语·颜渊》中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中国人主张内部的均衡和融合,遇事以调解为要,不希望把问题推向极端,正所谓“贵和持中,贵和尚中”。
表面上看,法律铁面无私,实际上,情、法、理三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因此,律师这个职业更需要“情、理、法”的平衡,再根据自身的性格、气质和精力配比,构建个人独特的风格特色。
从业多年,随着阅历的增长,大家对法律法条的理解逐渐趋同,精英律师和普通律师的差距更多存在于对客户诉求的匹配度上。这时,律师们比拼的更多是对事件的沟通能力和解构能力,对复杂问题抽丝剥茧的逻辑分析能力。时代在变,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对生活中各个领域保持充分关注也很重要。就我而言,跳出自己熟悉的律所及外企生态圈,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身上,感受新兴市场与企业的勃勃生机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也是我就读中欧EMBA的初衷。
3/ 用法眼看世界
徐珊珊
中欧EMBA2014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我曾经在中、美两国求学,获得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共计六个硕博学位。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海关学院当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兼职律师。后来出于对律师职业的喜爱,我成了专职律师。当年,我根据自身背景和特长选择了十分冷门的领域——海关与贸易管制,并逐渐成为这一法律服务领域的国内先行者。如今,我的业务领域延展至跨境贸易与投资安排的合规审查、诉讼与仲裁等方面。
作为一名在沪执业超过20年的律师,我想跟大家聊聊我所熟悉的律师日常:
首先,律师时常处于及时响应客户需求、不断学习新知的高压之下,还常常要跨时差工作,很多时候并不那么光鲜亮丽,甚至有点 “灰头土脸”。拥有电视剧男主角罗槟那样位于CBD的景观办公室或许是许多律师的梦想,但为了控制成本,中国的绝大多数律所合伙人是做不到的。
再如,我也想找一位像栗娜这样能干的美女秘书,但最近我贴出自己招秘书的要求,立即就遭到同行们的“集体吐槽”,认为我要求太高。其实我已经删了一条:希望秘书身高在1米63以上。
此外,律师收费很难那么“潇洒”,目前国内超过7000元/小时的律师实属凤毛麟角。事实上,常有客户借各种理由免费咨询,在得到律师相关建议后便自行处理,令人颇为无奈。
相较于律政剧中那些高大上的庭审环节,律师日常工作中更需要细心和耐心。比如我们代理的关于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的近百个案子,每个案件都涉及大量的证据采集和排除,大量的细致计算,以及大量的沟通。
在国内,律师通常的职业路径是:助理—实习律师—律师—授薪合伙人—权益合伙人。通过全国司法考试的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首先要在律师事务所实习1年,实习期满考核合格才正式取得律师执业证。从律师到合伙人,一般需要5-7年时间,如果是在规模较大、声誉较佳的律师事务所,则需要7-10年。
成为顶尖律所的高级合伙人,是众多年轻律师的梦想,却非唯一道路。律师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职业,成长路径其实非常多元化。比如,你觉得自己不太善于和客户打交道,日后并不想成为大合伙人的话,只要法律基础好,文本做得细致,照样可以在团队内部成长为栋梁。
1
徐珊珊律师
2014年,我在中欧拿到了人生的第6个学位。回忆在中欧两年的求学之路,除了教授们扎实广博的专业理论令人大开眼界外,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是我收获的一份宝贵财富。从不同背景的同学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也丰富了个人知识体系,打破了“专业人士”的思维框架和局限,促使我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去了解他人真实的需求。
从业多年来,我一直对律师职业充满感情。法律围绕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种利益冲突中,法治精神给了人们最后的安全感。法治精神里包含着每一位法律人的初心和情怀,这里面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程序正义”,有“疑罪从无”……我心中的精英律师是用法眼看世界、心怀天下的人。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精英律师还应当体现法治的精神和价值,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为政治文明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