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 Li Portrait

当Tony在麦肯锡休斯顿办公室研究全球能源转型的前景时,偶尔会想起2019年刚从新西兰回到上海的那个秋天——彼时的他,正站在从“林业技术专家”到“商业决策者”的十字路口,而中欧MBA,正是帮他看清方向的那盏灯。
如今,这位横跨中国、新西兰、美国的职场人,已成为麦肯锡能源转型领域的资深专家。他的故事里,没有凭空而来的跃迁,只有每一步都踩在认知升级与精准聚焦上的清醒选择。正如Tony回忆:“我在15年前就受到了中欧校友梁冬对我的观念奠基,知道‘专业主义’与‘做时间的朋友’是我愿终生实践的核心原则,而剩下的,就是不断地厚积薄发。每一次职业转换,都是在认知和能力都足够的基础上,溜进命运打开的一条门缝。”或许能为正寻求职业突破的你,提供一份可复用的成长指南。

Group photo

从“会做事”到“想成事”——技术专家的转型觉醒

在赴中欧读MBA前,Tony已在新西兰林业与自然资源的专业服务领域深耕4年。彼时的他,早已吃透林业项目咨询、见证了亚非拉投资者尽调的决策,能精准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但一个困惑始终萦绕着他:“我能把事做好,却不懂如何将自己偏安一隅的洞察提升到全球层级,并躬身入局,以此为基础来指导商业决策,我真的要一直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专业服务领域吗?”

这种能力瓶颈,恰是许多技术背景从业者的共同困境:当专业技能摸到天花板,想要向商业端跃迁,缺的是对行业全局的认知、资源链接的能力,以及从“执行者”到“决策者”的思维转变。Tony坦言:“那时候我意识到,光靠技术,我永远只能在一个小圈子里做专家,而真正能影响决策的,是能识别,甚至营造天时地利人和的人。”

Tony in SG

2017-2018年,看着中国经济依然冠绝全球的GDP增速,Tony萌生了回国探索的想法。他先后申请了港科大、北大国发院与中欧MBA,并获得前两者的奖学金。而最终选择中欧的理由,既务实又长远:“梁先生主持的《冬吴相对论》成为我人生思考框架的重要奠基。我在新西兰工作的四年里,其实已经对中欧的大量案例了然于胸。同时中欧的校友网络在中国商业社会里的影响之深,之远,无须多言。我的中国客户与合作伙伴在得知我申请商学院的时候,都众口一词的建议我选择中欧。与此同时,在与中国林业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商业社会里“最重要的事”,不存乎于笔墨,只在于拥有信任基础的同行者身边。”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为他后来的转型埋下了关键伏笔。Tony回忆:“入学第一天,我就被课堂和社群的活力震撼——我早已熟稔的海外企业案例的确都在课堂上被讨论,而教授们更可以传授新鲜出炉的中国企业案例,并且会把案例企业里的师兄师姐们请到现场来答疑解惑,让我体会到真实的“当局者的困惑”与“后视镜里的豁达”之间的精微差别。”

中欧两年——在清晰与深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窄门

 Tony把中欧MBA的经历,总结为“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过程——这恰是他职业破局的核心逻辑,也是他“走窄门”战略的起点:洞察自己、放眼世界,尝试最多的实习工作,但同时不断与不同行业的同学及校友交流职业发展机遇,从中找到能引发自己Calling感的窄门,而非在宽门的拥挤中随波逐流。

Tony at CEIBS MBA

先做加法——打开认知与资源的边界

初入中欧,Tony像海绵一样吸收着非技术的养分:
一、认知上的加法
课堂上,教授推荐的《Margin Call》电影、Costco与亚马逊的商业案例,让他第一次跳出“林业细分领域”,看懂商业决策背后的逻辑;公司财务、运营管理等课程,帮他搭建起完整的商业框架。Tony说:“甚至在现在的工作中,我都会把中欧案例库的资料整理成备忘录,分享给麦肯锡其他国家的同事,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中国商业模式最贴近市场环境的见解。”
二、习惯上的加法
教授反复强调“关注宏观政策对行业的影响”,这让Tony养成了每天必看《金融时报》《财新》的习惯——从中国“3060双碳”目标,到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欧盟《净零工业法案》,他总能第一时间捕捉到能源转型领域的政策信号。Tony笑着说:“这些习惯无数次的帮助我在面对客户CEO与公司合伙人抛过来挑战性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
三、人脉上的加法
中欧的校友社群,让他接触到各行各业的精英——有劝退他“别入金融坑”的同届同学与校友mentor,有分享B2C行业痛点的创业学弟,还有现在仍保持联系的红枫自行车俱乐部的上百位同学。这些真人经验,比任何报告都更能帮他理解不同行业的真实生态。

更意外的是,即便如今到了美国休斯顿,他依然能通过中欧校友会找到组织:“10多位不同行业的校友,一起吃饭、聊当地职场规则,让我能对这个陌生城市的社区分布与行业重心快速建立认知框架。”

CEIBS MBA US Alum

再做减法——从“什么都想试”到“只做最擅长的事”

“加法”帮Tony打开了视野,但真正让他明确方向的,是“减法”——通过和同学、校友的交流,他快速排除了不适合自己的领域:
一、聚焦B2B行业
“我更加认可B2B行业的长期主义逻辑,而B2C的快节奏、强营销属性,和我的能力模型完全不匹配。”
二、避开不擅长的领域
“早在金融行业调整前,我就知道自己没兴趣也不擅长,我的其中一位mentor也善意的提醒了我性格的不适配性。”

这种“减法思维”,正是Tony“走窄门”的核心:在信息过载、机会看似很多的时代,知道“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他最终锁定了“能源转型+行业研究”的方向——因为他发现,自己从小就有的“过目不忘细节、耐心建立复杂信息关联度的天赋,恰好是这个领域最需要的能力。

Tony with Partners

“职业发展不是选喜欢的,而是选你擅长的——然后把擅长的能力,放到最需要它的领域里放大。”这是《冬吴相对论》引用的中欧案例与课堂上多位教授再三强调的道理,也是他后来能从“林业咨询顾问”顺利转型为“麦肯锡油气行业能源转型专家”的关键:当其他同事对“可持续燃料”,”BECCS”,”碳边境调节机制”等交叉领域陌生时,他早已凭借长期积累的行业认知,成了团队里的“关键先生”。

从中欧到麦肯锡:两个“行业第一”

共通逻辑:在不确定性中坚守引领者的责任 
 
如今在麦肯锡,Tony依然能感受到和中欧相似的气质——两者都是“终身学习型组织”,更重要的是,作为各自领域的“思考引领者”,它们都肩负着引领行业的责任。Tony说:“当一个组织做到第一,就意味着你必须承担起引领者的责任。无论是中欧还是麦肯锡,都在不断用行动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让组织、行业,甚至社会变得更好?”
这种引领者责任,共同体现在两者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态度:作为亚洲顶尖的MBA项目,中欧需要应对全球商业环境的变化,用世界最大的中国商业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中国洞察;作为全球顶尖的咨询公司,麦肯锡需要在战略咨询需求不断变化的趋势下,主动拥抱技术革新、探索新服务模式。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现成答案可以照搬,每个人都需要在不确定性中为组织谋求发展,甚至带领行业持续向前。

Tony & McKinsey

Tony的成长,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能力的体现:在中欧时,他在疫情的意外冲击下依然坚持积累政策与行业认知;进入麦肯锡后,他在能源转型这个新兴领域里,从与全球内外部专家及客户网络的持续沟通中,不断更新认知框架,为全球项目组提供关键支持。“中欧和麦肯锡都教会我的,正是乔布斯的那句“Stay Hungary, Stay Foolish”(保持好奇,保持谦逊),无论环境怎么变,都能从中get the most of it(汲取最大价值)。”

这种“持续学习、主动贡献”的特质,早已融入他的工作习惯:在中欧,他和同学分享行业新闻;在麦肯锡,他仍是大中华区能源转型兴趣小组90%的发帖者,还会把项目洞见整理成知识文档补充到公司知识库——因为他知道,引领者的地位不是靠过去的成绩,而是靠持续为组织能力建设做贡献。

给潜在申请人的3个职业建议

回顾自己的转型路,Tony想给未来的中欧MBA申请者3个务实建议:

  1. 技术转商业,别只靠硬技能:技术背景是优势,但想成为business leader,必须补软能力——行业认知、资源链接、商业思维,而MBA正是搭建这些能力的最佳平台。
  2. “走窄门”不是保守,而是精准:别跟风追逐“热门行业”,先找到自己的“unique value proposition”(独特价值定位)——比如你擅长数据分析,就去需要这个能力的细分领域深耕,而非什么行业火就扎进去。记住,洞察自己、放眼世界,才能在清晰与深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窄门。
  3. 利用好校友网络,这是“低成本试错”的关键:中欧的校友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经验能帮你快速排除不适合的方向,少走3-5年的弯路。记住,最有价值的信息,永远藏在以信任为基础的人与人交流之中。
Tony by the sea

从罗托鲁瓦到上海再到休斯顿;从林业顾问到麦肯锡专家,Tony的故事里没有奇迹,只有“清醒的选择+持续的积累”。正如他所说:“职业转型不是‘Leap of faith’,而是在看清方向后,一步步踩稳的台阶。”

如果你也正站在职业的十字路口
渴望从“会做事”到“能成事”
或许中欧MBA能成为你的台阶
在这里,你既能打开认知的边界
也能找到自己的“窄门”
更能在不确定性中练就坚定的定力
最终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