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与社会保障的高质量发展——2025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国际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当前,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民众健康需求持续攀升、家庭养老功能有待加强等新形势,老年群体健康保障需求的激增与社会保障体系适配性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与社会保障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大议题。
9月20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主办、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承办的“2025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国际高峰论坛”在中欧上海校区成功举办。本届论坛聚焦“健康中国与社会保障的高质量发展”主题,汇聚国内外政府代表、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共同探讨中国养老金融体系的发展路径与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度融合,旨在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中欧方案。同时,论坛上隆重发布了《上海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25)》。新华社、人民网、《经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第一财经、澎湃新闻、《时代周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频道等近20家主流媒体现场报道,经济观察报、网易新闻、新浪财经、腾讯新闻、爱奇艺、前沿在线以及中欧官方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线上同步直播,总观看量达90余万人次。

论坛现场全景
论坛伊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泓教授致欢迎辞。汪泓院长表示,如何以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为支撑、以养老金融创新为助力,精准回应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服务需求,进而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成为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今年,研究院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和养老保障领域的研究,对中国未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做出了五个新判断:第一,未来养老保障体系将持续优化升级;第二,未来医疗保障体系将持续提质增效;第三,未来就业保障体系将持续创新;第四,未来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将不断完善;第五,未来社会保障事业的数字化转型将不断加速。汪泓院长期待嘉宾们的智慧碰撞能发挥积极影响,一起推动中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使老百姓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业有所就、住有所居。

汪泓院长致欢迎辞
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迪帕克·杰恩(Dipak Jain)教授在视频欢迎致辞中指出,以日本(Japan)、美国(US)、印度(India)、中国(China)和欧洲(Europe)为代表的“JUICE”国家,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却共同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深刻挑战,目前正采取差异化的路径应对老龄化:日本注重精准医疗与技术创新,欧洲着力构建整合型社会保障体系,美国侧重于优化养老金税制与社保政策,而中国通过设立国家级产业基金与政策引导,全面推进康养生态建设。印度尽管目前人口结构还偏年轻,也正为未来老龄化提前布局。他强调,银发经济不应被视为社会的负担,而应成为推动增长的“钻石经济”,蕴藏着巨大机遇。他特别强调,中国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方面提供了有益参照,为全球老龄化治理贡献了东方智慧——通过国家战略引领、科技创新驱动与市场活力激发,正逐步构建起既保障老年民生、又支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韧性治理体系。

迪帕克·杰恩(Dipak Jain)教授视频致辞
随后,论坛进行了《上海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25)》绿皮书发布仪式。该报告是汪泓教授带领学术研究团队,凝聚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的力量,历时一年多,系统梳理上海在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政策建议凝结而成。报告完成30多万字的撰写,分为一篇总报告,以及养老保障篇、医疗保障篇、社会保障智慧化篇共17篇分报告。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费予清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朱天教授共同为绿皮书揭幕。

费予清副局长(左)和朱天教授(右)共同为绿皮书揭幕
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清华五道口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教授以“健康老龄化下中国养老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为题,分享了对养老金融政策的深入洞察。董克用教授强调,当前中国养老金融体系存在三大瓶颈:一是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区域和城乡差异大,二是企业年金覆盖率不足,三是第三支柱产品繁杂且参与度低。同时,养老服务金融也面临产品复杂难懂、与医疗照护服务脱节、缺乏普惠性设计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应借助金融科技重构养老生态,通过AI与大数据整合多源信息、实现动态需求分析与个性化资产配置,并建立“适老化+可信化”服务平台,探索算法建议与人工监督相结合的共治机制。他强调,未来的养老金融必须坚持技术、经济、社会与伦理的“四个可持续”,真正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综合解决方案。

董克用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教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健康中国”发表主旨演讲。她强调,中国必须走出一条“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的健康保障之路,而数字化、智能化与体系化建设是核心路径。应依托全国统一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从预防到康养的全周期健康管理。通过可穿戴设备、家庭健康终端和云端大数据,构建全国“一个码”“一张网”“一朵云”,实现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应推进医防协同、支付方式改革与分级诊疗,推广“三明模式”和周口试点等地方经验,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发挥制度与文化优势,以智慧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最终实现以人为本、低耗高效、覆盖全民的中国式现代化健康模式,实现中国文化中“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的五福目标。

李玲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教授探讨了数智化赋能未来老龄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他指出,中国当前养老模式以居家和机构为主,但面临“缺设备、缺人才”的双重困境。他呼吁将养老从业者作为紧缺人才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与输送,同时中小型医院可向医养结合方向转型。他介绍到,瑞金医院正积极推进“云上瑞金”“集群瑞金”“居家瑞金”等智慧健康工程,以及正推进“无感知健康监测”,旨在依托云计算、AI和物联网技术,线上线下结合,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生态系统。他认为,医学的使命不仅是延长人类寿命,更在于改善生命质量,使老年人持续创造社会价值。面向未来,中国应提前布局生命科学和老龄社会的研究,为人类更长寿、更健康的社会做好准备。

宁光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教授以“构建可持续的中国长期照护体系”为题,从人口学视角深入剖析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核心挑战与发展路径。彭教授指出,应明确区分“养老”与“长期照护”的概念,后者聚焦于失能、失智人群所需的持续性照料服务,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刚性需求。通过对国际经验的分析和比较,彭教授表示,长期护理保险并非全球主流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选择,目前仅有少数国家建立相应体系,且模式差异显著。他进一步提出,中国应审慎设计符合国情的制度框架,避免简单移植他国模式。目前中国已在近百家城市开展长期照护保险试点,但存在统筹层级低、待遇不统一、农村覆盖不足、失智人群未被充分纳入等问题。应在推进中更加重视医学伦理、社会文化与人的尊严,从而真正实现“中国式”长期照护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彭希哲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以“直面老龄化,逐浪银发经济新蓝海”为题,系统阐述了中国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新增长路径与发展机遇,期冀银发经济能实现“从负担到时代红利”。芮萌教授指出,人口老龄化会通过劳动力供给下降、储蓄率与投资率降低、消费峰值已过及创新能力减弱四个渠道影响经济增长。为应对这一挑战,需从供给与需求两端同时发力:从供给侧看,应通过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约束,并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从需求侧看,须把握老龄化社会中消费升级的趋势,充分发掘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他还表示,中国银发经济有望成为弥补地产下行缺口、拉动内需的新引擎。与此同时,养老金融是推动股权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长期资本来源,也将重塑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增强居民消费信心。芮教授总结道,银发经济不仅是潜力巨大的产业,更是一项值得全社会共同推动的伟大事业。

芮萌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随后,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健明教授分享了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核心学术观点。张健明教授强调,研究院在皮书出版、智库建言、决策咨询、研究进展、国际影响力提升和社会影响力扩大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学术观点方面,研究院强调应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来理解,围绕提升健康水平、倡导健康生活、完善健康服务与保障、优化健康环境和发展健康产业五个方面,构建了5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并预测我国健康水平将跃升至全球第一梯队。张教授表示,研究院将继续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助力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中国乃至全球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张健明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圆桌讨论环节由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刘功润主持。保德信全球投资管理(PGIM)董事总经理、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专家成员孙昊,德同资本高级合伙人、中欧校友老龄产业协会联席会长、中欧校友金融与投资协会副会长鲁俊(EMBA 2003),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中欧校友金融与投资协会副会长许欣(EMBA 2016),才金医药董事长、CEO、中欧校友老龄产业协会联席会长宫惠民(AMP 2009),颐家医养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中欧校友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王振涛(AMP 2008,HEMBA 2020),东软集团副总裁、联合数字就业研究中心联席主席李亚兴等六位嘉宾,就养老产业和金融资本的总体特征、养老市场的痛点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嘉宾们一致认为,中国养老产业面临着需求升级、人才短缺、盈利难及长护险资金缺口等挑战,但数字化、科技赋能与医养结合孕育着巨大机遇。需依托体系化建设,打通数据壁垒,强化适老化服务与金融产品创新,同时吸引耐心资本的投入,推动政策、产业与资本深度融合,最终构建起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的养老生态,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愿景。

圆桌讨论
本次论坛由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史健勇教授主持。

史健勇教授主持论坛
本届论坛为政府、学界与产业界搭建了高端对话平台,为推动中国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将继续发挥智库与平台作用,助力中国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高水平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