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荟中欧2018”招待会举办 聚焦中国经济形势及未来
9月12日晚,以“中国经济的挑战、机遇和出路”为主题的“智荟中欧2018”招待会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举办,来自法国、瑞士、丹麦等欧洲国家驻沪领事馆、戴高乐基金会的嘉宾以及中欧教授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校友高管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与欧洲的未来合作趋势。院长李铭俊教授、欧方院长迪帕克•杰恩(Dipak Jain)教授、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以及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出席了会议。
2018年是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作为双方成功合作的典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从年初开始举办“智荟中欧2018”系列活动,旨在促进中国与欧洲之间政治、学术和商业领域的知识交流。
丁远教授首先为会议致欢迎辞,他表示,学院从成立至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中国的经济增长、人才需求和巨大机遇,但最重要的是,来自中国和欧洲的创始人搭建了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平台。作为中国与欧盟合作办学的机构,学院希望通过举办招待会对在中国的欧洲伙伴进行回馈,分享最前沿的商业知识,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盛松成作会议主题演讲,解析中国第三产业的改革开放与未来发展。他指出,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从1978年至今,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从24.6%上升至54.3%。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目前产能过剩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医疗、教育、养老、家政等大部分服务业供给不足。增加服务业有效供给是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他认为,服务业需要深化改革开放,释放活力。近期,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开放措施,涉及到服务业的有金融领域、交通运输领域和文化领域。上海市也于近期出台了100条扩大开放举措,很多涉及到服务业。服务业开放是中国的主动行为,发展空间广阔,是值得国内外投资的重要领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副教务长、MBA课程主任范悦安(Juan A. Fernandez)在题为“中国商业的现状与未来”的演讲中分享了2018《中国商业报告》的调研结果。报告显示,多数公司将激烈的竞争认为是在中国面临的最大外部挑战,其次是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第三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外企认为主要竞争对手是在华的其他外企,现在则是中国本土的企业。他指出,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间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数字革命。在数字技术主导市场的今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开创了实境教学法,并结合数字领域知识进行教学的完善,以期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形势下保持优势。
会议最后,戴高乐基金会(CDGF)主席雅克•高德弗兰(Jacques Godfrain)发表题为“中欧与CDGF携手打造中国与欧盟未来”的演讲。他说,几个月前,戴高乐基金会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签署了“夏尔•戴高乐全球领导力”教席合作协议,这一举措源于对戴高乐将军领导力的思考,希望能为中国和欧洲的企业带来全新的转型。
演讲嘉宾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就中国与欧洲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9月21日,“智荟中欧2018”招待会还将走进北京,邀请欧洲国家驻华使馆及相关企业进行知识分享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