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迎来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领导力学者
作为世界经济论坛(WEF)全球领导力学者(GLF)课程在亚洲唯一的学术合作伙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近期在上海校区迎来GLF一席16位学者,共同探讨全球化、创新和新兴技术正在如何推动中国商业环境的转型。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推动全球公共利益方面的合作是世界经济论坛在更广泛意义上的使命,而GLF课程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GLF中国模块开始之前,世界经济论坛上月刚刚在天津召开了新领军者年会。李克强总理在会上重申,中国承诺将更加努力地推进改革开放,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进一步刺激创新,推动全球增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GLF在全球为数不多的合作院校之一。
GLF课程于2005年正式推出,旨在结合学术研究、在职学习、个人辅导等多种方法并提供聆听全球领导者真知灼见的机会,开发个人的领导潜力。GLF课程会定期邀请领导力、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体验式学习等领域的全球顶级专家前来授课。此次中国模块的讲座也邀请到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多位名师助阵,包括战略学助理教授理查德•卡尼(Richard Carney)、创业学副教授王泰元、市场营销学助理教授林宸、经济学教授车嘉华和管理学讲师郑雪,此外还有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姜海山教授。模块中还包括实地参访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和上工申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GLF课程迄今已培养出170多位学员,他们的文化和专业背景极其多元化。目前在读的大约20人,来自十多个不同国家,学术和职业经历也各不相同。在为期五天的讲座、研讨会和文化活动中,我们有幸与全球领导力学者奇多•芒亚提(Chido Munyati)和格温多琳•德•加奈(Gwendoline de Ganay)进行了交谈,进一步了解他们这段时间在上海的体验。
芒亚提出生在津巴布韦,他最初的想法是成为一名企业律师,并接受了相关培训,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最终还是促使他申请了GLF课程。对于这个决定,他表示不会后悔。
“就个人发展而言,不论是在教育还是工作方面,GLF课程都给我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转型体验,”他说,“论坛不吝投入,为学员创造独特的机会,让我们有幸能到世界各地上课。这真是独一无二的经历。”
作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项目的社区事务负责人,德•加奈说这份工作让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不仅如此,她认为上海之行是一次特别的体验,将她带出了自己的舒适区。
“我曾在北美、拉美和欧洲工作和生活,但对于这部分地区知之甚少,”身为法国人的德•加奈坦承,“能有机会来到全球最好的学院之一,聆听最顶级的教授解读中国,这种体验实在妙不可言。”
对于芒亚提来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之行已经是他在短短一个多月里第二次来到中国。九月份,他刚刚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他表示,此次经历让他对中国的认识不再停留于表面,这个国家正在发生诸多变化,目之所及令他感叹不已。
“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了不起的转型,”他说,“我们都读到过有关中国快速发展的报道,但若非亲眼目睹,你很难真正感受到其规模之震撼。”
通过课上环节和公司参访,学员们获得了了解部分文化差异的独特视角。在一切皆以几乎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的中国,这些文化差异对于营销和创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有一节课特别精彩,专门讲述了中国企业的创新之道及其与其他创新模式的差异。” 德•加奈说道:“这节课帮助我们剥开表面看本质,理解中国的颠覆之法为何能如此快速地取得非凡成功,让我大开眼界。”
芒亚提最近刚刚转任知识类事务负责人,帮助世界经济论坛制定有关非洲地缘政治的议题。他表示,这次了解中国的机会给他带来了不少新想法,可以运用到自己的新岗位上。
“中国显然是非洲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最大的投资者,”他说,“中国担负着什么样的角色、未来几十年将如何推动非洲大陆的发展,弄清这两个问题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德•加奈则希望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大连举办“全球青年领袖和校友年度峰会”之时还能重返中国。她补充说,课堂之外的经历,包括打太极和品尝地道的中国菜,让她进一步了解了东亚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些宝贵的认识都将有助于她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工作。
“文化是我在世界经济论坛组织的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她总结道,“我们也试着将人们带出会议氛围,让他们接触当地的环境,所以我真的很高兴这周也能有机会亲身体验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