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数字经济发展与开放创新,2018数字经济·创新创业论坛成功举办
当前,全球很多国家已将数字经济放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中国也非常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在此背景下,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校友返校日系列活动——2018数字经济•创新创业论坛11月18日成功举办。
现场全景
中国科学院何积丰院士、蚂蚁金服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微软(中国)副总裁冯国华、小蚁科技创始人兼CEO达声蔚、上海中心大厦董事兼总经理顾建平等重磅嘉宾,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教授、原院长朱晓明教授、创业管理实践教授龚焱,与现场近700位听众一道,就数字经济和开放式创新等前沿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中欧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播和创造,与中国经济共成长。建院20余年来,中欧不断致力于研究前沿商业问题,助力中国经济的创新、转型和全球化。在数字经济渐成未来大趋势、开放创新成为商业领导者共识的今天,举办数字经济•创新创业论坛可谓恰逢其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字经济将重塑企业竞争力
学院院长李铭俊教授首先对各位返校校友表示了热烈欢迎。他认为,数字经济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它不但改变了信息传递和知识获取的方式,也改变着传统行业资源与需求的匹配模式、价值的创造模式、行业竞争模式,并终将重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说:“希望来自各行各业的中欧校友们,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奔腾时代,在创新创业领域尽情挥洒你们的激情和梦想,发挥你们的学识与特长,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教授致欢迎辞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天集团教席教授、原院长朱晓明发布了由上海交大和Springer联合出版的《走向数字经济》中英版的专著,其中英文版获评“2018经典中国项目”。在此书长达70页的导读中,朱教授对“数字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作了“1+10”的研究,以详实的案例和细致的点评,为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借鉴。他表示,始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触手可及。从数字经济走向智能经济,将是一场更伟大的史诗般的跨越。世人可以期待人类,特别是中国人,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蹑景追飞的超越。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朱晓明教授发布新作
中国科学院何积丰院士对此深表认同。他介绍道,科技已经成为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到2020年,全世界联网设备将是人口数量的3倍。数字革命使消费者获得了超额价值,数字生态也吸引着大量资本的注入。他认为,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云技术、先进机器人技术、无人驾驶或近无人驾驶汽车等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或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人工智能将无处不在
以人工智能为例,当前人工智能已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表示,进入第三次发展浪潮后,人工智能取得了非常多的突破,如人机交互和专家系统等。未来的人工智能将无处不在,每个领域、行业乃至企业都将有自己的人工智能平台。他说,“在全新的生态下,知识、经验、数据、利益的分享将变得更加重要,通过混合的方式建立新生态下的共赢合作才是成功的关键。”
小蚁科技创始人兼CEO达声蔚也结合企业实践,详细介绍了AI是如何助力传统产业可视化的。当前,云端的AI并非全能的,特别是针对视频信息而言。而使用边缘计算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云端的AI运用更有效。达声蔚表示,AI和计算机视觉是下一波创新的核心能力,将对新零售、智慧出行、智慧园区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数字经济时代已然来临,企业如何才能抓住机遇?微软(中国)副总裁冯国华给希望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提出了5点建议:一,数字化转型的首要目的是创造商业价值;二,将原有业务进行数字化和创造新的数字化业务同等重要;三,数字化领导力以及转型文化建设是成功的驱动因素;四,通过数字化平台构建企业业务生态,支撑转型的长远发展;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从上到下:冯国华、何积丰、达声蔚、胡郁
唯有创新,企业才能走得长远
下午的论坛上,朱晓明教授发布了创新系列译丛,包含哈佛的《精准创新》、牛津的《开放式创新》、剑桥的《中小企业的开放式创新》以及《家族企业创新》四本译著。他指出,该系列包含的创新方法论很有价值:《精准创新》的“两个合适”偏重于如何选择创新,而《开放式创新》的“三个类型”偏重于如何实施创新,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都能从中受益,在市场竞争中领先一步。朱教授认为,企业要想在数字经济时代取得发展,创新必不可缺。数字经济时代对中国来说是让人兴奋的历史机遇,几百年前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的遗憾将因此终结。当变革的机遇来临时,唯有创新,才能深远。
新一轮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认为,未来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更是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的竞争。在这其中,创新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因此,华为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文化,坚持不懈创新投入。以“技术+设计”驱动颠覆式用户体验革命。他表示:“云计算、大数据、纳米技术和5G网络等技术,都是能给用户带来价值的创新技术。我们将在这些方面不断聚焦,为未来20年筑下坚实的根基。”
企业如何通过创新创造价值?蚂蚁金服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结合企业的实践,分享了蚂蚁金服通过科技创新来激发新金融,服务新经济的经验。他表示,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对未来有深远影响。过去数年,蚂蚁区块链一直聚焦打造自主研发、金融级区块链平台,探索区块链应用,服务实体经济。今年双11,蚂蚁区块链首次亮相参战,实现了1.5亿件跨境商品的全球溯源。同时,蚂蚁金服已广泛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蚂蚁更好地防控风险,也为用户带来了更高效、更安全、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从上至下:井贤栋、余承东、顾建平、龚焱
创新有一定的路径可循
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海中心大厦董事兼总经理顾建平表示,创新的开放度比摩天楼的高度更重要。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它不只是一栋高楼,更是众多创新的结晶。在建造和运营过程中,通过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智能大厦管理系统(IBMS)、物业综合运营平台等技术,使上海中心大厦同传统的建筑区别开来。同时,绿色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使上海中心大厦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经济体。
企业如何实现创新?中欧创业管理实践教授龚焱认为,创新是有路径可循的。在创新1.0阶段,主要是移植创新,将已有技术进行跨地区、跨时域或跨技术轨道的移植,低成本、低风险地弥补原创能力的不足。在创新2.0阶段,主要是整合创新,包括跨地区整合和跨行业整合。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本质上都是整合创新。创新3.0阶段,主要是跃变创新,即重新定义技术边界,重新定义价值网络,重新定义游戏规则。这是整个创新路径的高阶形态,企业家要树立明天思维,才可能真正实现跃变创新,打造出全新的物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为嘉宾赠书
活动最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致闭幕辞。他表示,在科技快速发展,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的当下,每位企业家都需要思考三个问题:我学习了吗?我学会了吗?我会学习吗?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成长,不断为用户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