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中国与世界——“智荟中欧2019”北京招待会圆满举行
继在上海成功举办“智荟中欧2019”招待会后,6月20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京再次举办以“中国与世界:在新时代焕发新动力”为主题的“智荟中欧2019”招待会。
欧盟驻华大使郁白(Nicolas Chapuis)、中国商务部欧洲司欧盟处和外交部欧洲司欧盟处的领导,以及来自多个欧洲国家驻华大使馆的商务、经济参赞或代表共聚一堂,与中欧教授、校友们共同探讨中国与欧洲的合作与未来发展。中欧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主持招待会,中欧经济学教授巫和懋发表主题演讲。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主持论坛
丁远副院长在开场中介绍道,中欧作为唯一一所由中国政府和欧盟合作办学的商学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一直致力于提供高端对话平台,促进中国和欧洲乃至世界的知识交流。自去年起,“智荟中欧”招待会在上海和北京分别举办,通过邀请教授分享最前沿的知识洞见,邀请中国和欧盟双方的政府官员、相关机构以及与欧洲企业有诸多合作的中欧校友,一同进行深度交流,从而促进了解、加强合作。
欧盟驻华大使郁白(Nicolas Chapuis)致辞
郁白大使在致辞中忆及自己与中欧的特殊感情:25年前,他曾作为法国驻上海总领事,见证了欧盟和中国政府开拓性的合作举措——在上海成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他多次带领代表团到中欧参访,“很高兴看到中欧成立以来始终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紧密相连,始终保持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并已成为亚洲排名第一的商学院。”他表示,“中欧的发展是中国改革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梦标志性的注脚。欧盟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学院的发展,期待中欧继续成为中国与欧洲经济学者一同授课、交流和传播知识的中心,实现更多、更大的梦想。”
中欧经济学教授巫和懋发表主题演讲
巫和懋教授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中国债券市场改革与国际化”为主题,重点剖析了金融债券市场的改革、机遇与挑战。巫教授表示,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在过去十年内增加了十倍,目前以12万亿美元市值排名世界第三。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动改革,通过价格信号和债券工具创新推进货币政策的执行,对改善债券市场流动性、推动人民币利率自由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在提高,例如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投资者范围,取消额度限制,丰富风险对冲工具,并于2017年批准债券通项目,促进外部投资者参与,使中国成为新兴市场中最重要的外资接收国。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努力“走出去”,推动人民币离岸交易。
巫教授指出,中国债券融资占社会总融资比例以及外国人持有中国债券占债券总额比例仍然较低,未来增长潜力巨大。未来中国债券市场的改革方向包括推动存管机构的互联互通,引入国际评估机构,根据债券需求定期发行国债,减少隐性政府担保,加强企业的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以利于风险定价等。未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深化,必将释放出更大的动力和活力,使中国和全世界受益。
巫教授的精彩分享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丁远教授、巫和懋教授与参会嘉宾一同就地方政府债券、债券风险定价、企业债券和民营企业融资等问题进行了持续近一小时的深入交流。
为突出中欧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本次活动中不仅在签到环节中引入了传统中国书画卷轴,还特别策划了“体验中国书法,传承‘合’文化”环节。在现场引入了中国科学院研制的智能书法台,通过宣传板展示中欧“合”文化的寓意和来源,并邀请书法家现场指导,鼓励参会嘉宾在智能屏幕上书写“合”字等内容,为中欧25周年校庆留下“墨宝”祝福。不少嘉宾驻足体验,纷纷创作了“合”、“合作”、“中欧25岁生日快乐”等字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