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在巴黎举办网络研讨会,探讨中法经济合作新机遇
2月3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巴黎大区工商会、法国公共投资银行在巴黎联合举办题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下,法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机遇”的网络研讨会,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欧盟驻华大使郁白(Nicolas Chapuis),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世贸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巴黎大区工商会主席柯林(Didier Kling)及法国公共投资银行总裁杜福尔克(Nicolas Dufourcq)等出席。
研讨会回顾了中欧双方在去年12月30日原则上达成的中国与欧盟《全面投资协定》的主要内容,高度评价了协议为欧洲企业特别是法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机会。根据协议内容,中国将向欧盟企业开放新能源汽车、电信制造、云计算、金融服务、医疗卫生、企业服务,以及与海空运、环保、建筑等领域相关的服务业。
研讨会上,卢沙野大使首先发言。他表示,协议是中欧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反映了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扩大对外高质量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是一项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协定,为中欧双方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准入、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更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更光明的合作前景。协议中的许多领域是首次向欧洲企业开放,为欧洲企业特别是法国企业更好地共享中国市场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红利创造了条件。卢大使表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也是中欧双方用实际行动驳斥所谓的“经济脱钩”谬论之举。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脱钩”对任何国家都是有害的,也是行不通的。中国政府提出经济“双循环”,就是要在发展中国市场的同时,强调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大融合。卢大使最后表示,协定谈判完成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希望中欧双方共同努力推动批约进程,使协定尽早生效。
郁白大使表示,协议涉及领域广泛,在许多方面为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机会。他特意援引欧盟中国商会对此问题的立场,认为协议对在华欧洲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准入具有重要意义。郁白同时强调,协议签署表明了在当今世界,解决任何不同意见和利益冲突的最好方法还是谈判。协议促进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可促进世界和平。郁白表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市场保护主义”和“经济脱钩”都是与时代背道而驰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有助于维护和巩固世界多边经济体系。他同时呼呼欧洲各国企业界关注此项协议,以确保协议在2022年欧盟内部顺利通过并签署。
拉米教授认为,从各个角度看,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都是一项全新的协议,可称之为“21世纪的协议”,而非那种平时各国间司空见惯的修修补补的小协议。但协议究竟有多大的影响,现在匆忙作出评价未免过早,我们还需要看具体落实情况。协议无疑让欧洲企业弥补了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留下的缺憾,现在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走在了美国企业的前头。拉米表示,协议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经济脱钩”不可行,欧盟与中国愿意进入更深层次的经济交流与融合。拉米表示,现在欧盟内部对协议尚有不同的声音,原因是欧盟没有做好必要的沟通与解释工作,许多人可能没有看过协议内容。因此,本次网络研讨会对各方了解协议很有帮助,有助于协议未来在欧盟内部顺利通过。
丁远教授表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历时7年最终圆满达成原则协议可喜可贺,为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是,中国市场已今非昔比,到处充满竞争,例如协议中提到的医疗服务领域,法国的医疗技术确实很好,但日本、韩国也不差,它们已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因此,法国企业需要在研究协议内容的同时甄别合作伙伴,了解市场特性。丁远教授还结合自己对法国经济结构和中国市场变化趋势的认识,提出随着中国中产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及其对高端消费品需求的不断上升,法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面临着巨大历史机遇。
巴黎大区工商会主席柯林表示,商会作为企业之家,特别关心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究竟会给商会中小企业带来何种新商机。巴黎大区工商会很早就在中国设有代表处,并在巴黎总部经常举行各种活动,帮助法国企业了解中国。与过去相比,中国技术进步显著,今天的法国企业已没有多大优势可言,必须重新认识中国市场并保持与时俱进。柯林认为,协议使中法企业的合作更加密切,但要让潜在的机会变成现实的机会,还需要法国企业家的不懈努力。他认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搭建的沟通平台对双方企业家了解对方市场非常有帮助。最后,他还介绍了商会下属的商学院和烹饪学院如何与中国高校合作,如何通过教育合作来促进中法服务业市场的合作。
法国公共投资银行总裁杜福尔克表示,协议对法国企业无疑是个利好消息,至于将协议定位为“重大突破”或“一般突破”,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真正重要的是将协议的内容落实到实处,从而为法国企业找到新的商机。杜福尔克坦承,协议中开放的某些制造业领域如电动汽车,由于法国汽车厂商没有比较优势,这样的开放红利或会更多为德国汽车厂商所享受,但这并不能说明法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缺乏竞争力,如德国汽车、甚至美国特斯拉的车载物联网技术,很大程度上是由法国企业提供的,如法国企业法雷奥(Valeo)在中国就有30多个项目,专门给中国的电动汽车提供数字技术支持。法国公共投资银行也在中国投资了大量创新项目。其实,法国也是一个充满企业家精神的国家,是一个创新之国,协议为法国企业进入中国创新市场提供了新机遇。法国企业此前最担心的是中国落入“经济脱钩”的陷阱,而协议原则上达成,表明了中欧双方反对“经济脱钩”的坚定态度。
巴黎大区工商会成员企业、法国公共投资银行成员企业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洲校友和欧洲、非洲两大教研基地的学生等各界代表200余人参与研讨会。研讨会从巴黎时间上午11时持续至13时,现场气氛热烈,与会者普遍认为,协议的达成对推动法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意义重大,法国企业界对此表示欢迎,并希望中法、中欧企业界进一步加强交流,用实际行动推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的合作。
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务长办公室国际事务特别顾问徐波博士主持。有关研讨会的详细内容,我们将在近期翻译整理后与大家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