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聚合,产业向上——2025第十届中欧思创会走进苏州
在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浪潮中,全球经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其中AI技术凭借其强大的学习与决策能力,正加速我国智能化社会的构建进程。AI的颠覆性力量将催生万亿级新兴赛道,企业正通过战略性整合,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9月12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中欧校友会苏州分会、苏州市新时代工商管理企业家联合会协办的第十届思创会·苏州站成功举行,来自政、商、学界的500余位代表,以“AI新纪元:数智聚合,产业向上”为主题,共议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新路径。苏州市政府副市长毛伟出席活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汪泓发表欢迎致辞。汪泓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2024年,全球“AI+制造业”市场价值约为42亿美元,预计从2025年至2034年将以31.2%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她表示,在这场浪潮中,苏州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创新求变的魄力拥抱未来,成为了历史底蕴与未来科技深入交融的创新高地,全力打造全球“智造之城”。
汪泓表示,中欧拥有企业家校友32000多名,遍布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约680多名企业家校友活跃在苏州产业创新一线,他们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中坚力量。她指出,近年来,中欧始终将积极探索和拥抱AI作为重要研究课题,期待将AI与商业智慧(BI)、人类智能(HI)深度融合,创造新的管理智慧(MI),并应用到企业实践中来。她表示,未来中欧将一如既往地与苏州合力同行,和苏州的企业家、校友携手并进,继续以教育赋能、智库研究与企业链接为抓手,为苏州及长三角的经济创新发展,为国家新兴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决策科学教授、中欧亿纬锂能经济学与决策科学教席教授、中欧AI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方跃以“AI进行时:跨越从试点到商业回报的鸿沟”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AI发展正面临关键转折点:尽管技术飞速发展、算力投入巨大,但AI应用仍多停留在工具层面,企业尚未实现规模化商业价值。他特别强调,生成式AI系统普遍存在“缺乏反馈、难以迭代”的根本缺陷,导致无法持续创造业务价值。
方跃首次提出“超级智体”(Super Intelligent Syntegron)概念,“超级智体”三体模型由“人、技术、组织”三体融合构成,而非单一技术模型,该模型包含三个要点:第一,机器智人化,强调企业需将AI作为“数字员工”培养,重视价值观植入、安全规范与责任界定;第二,人人智体化,强调人类应聚焦机器难以替代的创造力、直觉与道德判断,保持“认知主导权”;第三,组织共智化,强调企业需重构管理模式,推动CHO、CTO等角色融合,甚至设立首席AI官(CAIO),管理“人类+数字员工”混合团队。
方跃强调,人工智能转型不会发生在实验室,而是在企业的实践中。他将企业推进AI转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AI-Ready:夯实数据基础、流程标准化与文化准备;第二,All in AI:规模化落地,聚焦价值创造场景;第三,超级智体:实现人机深度融合与自主进化。他强调,企业应避免重复数字化转型中的错误,需将AI嵌入日常运营,而非仅作为实验室项目。
最后,方跃指出中国制造业拥有“技能密度”“工艺知识”等独特优势,科技和产业的界限正在慢慢消融,AI有望加速知识沉淀与生态协同,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能否构建“信任驱动、数据精准、快速迭代”的创新生态系统。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以“智能落地的次第与挑战:一个系统工程的观点”为题发表演讲,他从工程师视角指出当前AI领域存在“认知陷阱”——技术被过度神化和拟人化,真实落地需回归系统思维与人文本质。他强调,AI的核心挑战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人类能否构建与之匹配的“新质生产关系”。
韦青认为,未来的前沿组织和超级个体应该具备五个维度(系统思维、审辩思维、贝叶斯思维、逆向思维、成长思维)、两个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一个根本(以人为本),并将文化、人才、流程、数据、智能比喻为企业落地AI的“五个馒头”,强调智能需通过数据训练和流程再造实现,而非简单部署。他特别警示,企业若仅追求“摘果子”而非“耕地”,将难以培养真正适应AI时代的人才和文化。
针对人机关系,韦青呼吁开发“为人的AI”而非“像人的AI”,避免人类被技术异化。他还提出“21世纪新扫盲运动”,主张人类应保持认知主导权,在技术洪流中,呼吁通过提升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认知能力,重塑人机协作中人类的主导地位,避免成为“被算法支配的乘数”。

接下来,方跃教授与韦青就“各行各业AI商业化应用案例”和“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两个议题展开深入对话。韦青指出,AI在商业落地过程中,需摒弃“标准化思维”,企业应避免盲目追逐技术热点,而应聚焦数据、人才、流程、文化的系统性建设。他强调“数据是AI的教材”,缺乏高质量数据的企业即使引入先进技术也难以产生价值。针对企业“投入即过时”的焦虑,韦青提出“预算冗余”原则:AI投资需预留50%资金应对数据治理、流程再造等隐性成本。
方跃教授表示,企业家需从“业务思维”转向“领导思维”,重构组织文化以适配AI变革。他援引微软转型案例,指出萨提亚·纳德拉通过“文化先行”策略成功推动云业务转型,印证了变革期组织柔性比技术更重要。双方一致认为,对企业而言,AI并非万能解药,唯有回归初心、重视系统韧性,方能跨越从试点到商业回报的鸿沟。

蔚来执行副总裁、中欧校友周欣(EMBA2006)以“蔚来的AI实践与思考”发表主题演讲,他系统性阐释了蔚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与技术路径,并指出,蔚来的AI实践聚焦“世界模型”与“大语言模型”双轨并行,通过时空认知与概念认知的结合,实现从“感知执行”到“理解推理”的跨越。
周欣以蔚来主动安全系统为例,展示了世界模型的核心突破:在0.1秒内生成216条平行轨迹,通过强化学习自主决策最优避让方案。他强调,区别于传统规则编写式AI,蔚来的世界模型具备时空推演能力,真正实现“知其所以然”。
针对企业AI落地难题,周欣提出三个价值框架:数据治理是基石、AI应用开发是关键、文化组织是根本。他特别强调,企业应避免盲目自研大语言模型,而需聚焦自身数据优势与业务场景,回归"开源节流"价值本质。

方跃教授与周欣校友就“AI对蔚来汽车的影响、机会和挑战”和“AI如何重塑蔚来的商业模式”两大议题展开深入对谈。周欣指出,智能车的本质变革并非电动化,而是通过AI实现从“功能驱动”到“认知驱动”的跨越。针对行业同质化竞争,周欣认为技术优势将逐渐淡化,最终比拼的是企业效率与人才生态。他分享蔚来人才战略三大核心:尊重专业自主权、建立容错机制、通过项目制激发创新。这些举措使蔚来在不确定性中保持组织活力。关于未来趋势,周欣预测汽车将延续个性化属性,AI不是取代人性化需求,而是通过智能座舱等创新提升空间价值。
方跃教授补充指出,五年后汽车将从“出行工具”演变为“移动生活空间”,其商业逻辑将从硬件销售转向服务与体验增值。双方达成深度共识,AI时代汽车行业的竞争已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效能博弈,唯有将技术、数据、人才深度融合的企业才能持续创造价值。

圆桌讨论环节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及创业学助理教授白果主持,以“共生共智:从AI赋能到新产业机遇”为主题,聚焦产业实践展开探讨,天聚地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校友左磊(创业营4期),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校友陈文源(CEO2017/AMP4班-2006),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听见科技总经理、中欧校友王玮(EMBA2020),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中国区负责人张梅魁共同参与讨论。与会嘉宾指出,当前AI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核心难点在于行业知识与技术应用之间存在鸿沟。嘉宾们一致表示,解决破解之道在于构建“通用基模-行业模型-企业模型”的分层适配体系,并通过实际场景的不断迭代进行优化而非纸上谈兵,建立跨领域协作的生态也非常重要。嘉宾们指出,AI真正价值在于与垂直领域的化学反应,而非简单叠加。未来竞争将取决于企业能否在特定场景中实现数据、算法与行业智慧的深度耦合。

本次论坛由中欧校友会苏州分会会长、苏州市新时代工商管理企业家联合会会长、苏州金螳螂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林(EMBA2004)主持。

本次苏州思创会举办前夕,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教授和方跃教授带领12位长三角地区企业家实地参访了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组织召开“AI+制造业”主题研讨会。成立于2005年的苏州华兴源创是一家聚焦工业检测设备与整线检测系统解决方案的创新驱动型高科技企业,将AI深度融入研发、生产等业务流程,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业务增长和效率提升,实现可持续的技术领先和市场竞争力,其发展模式和经验,引起了与会企业家的浓厚兴趣与热烈讨论。

研讨会上,来自制造业、科技界、投资界的企业家们结合自身实践,共同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在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面临的共性挑战、实施路径及发展趋势。与会各方达成核心共识:AI 应用必须聚焦价值创造,解决业务真痛点,通过小步快跑、数据先行,培育更多懂技术又懂业务的跨界人才,积极共建产业生态合作。

2025年,第十届中欧思创会已经陆续走进北京、香港、合肥、郑州、呼和浩特、东莞、贵阳、苏州,以“穿越周期,韧性增长”为核心理念,聚焦技术变革、全球博弈与战略重构三大核心议题,助力企业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把握机遇、实现突破,推动全球前沿管理思想和知识成果在中国商业领域的传播、扎根和应用,助力中国商业领域的持续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