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 聚势 跃升
12月6日,一年一度的“浦东国际人才港论坛” 在张江科学会堂成功举办。论坛主题为“引领·聚势·跃升”,以“1+4+X”形式全新呈现,邀请著名专家学者、科学家、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等,多维度探讨创新人才发展趋势,助力人才在浦东这个世界级舞台实现飞跃式提升、追逐梦想、成就事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汪泓,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欧方)杜道明(Dominique Turpin)等多位教授代表和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商界领袖以及全球领军企业人力资源高管齐聚一堂,就人才发展关键议题展开深度交流研讨。
论坛以“引领·聚势·跃升”为主题,以“看创新趋势,讲浦东故事,谈人才发展”为主旨,由中共上海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组织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张江 (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浦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主办,上海浦东人才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光辉国际联合承办。
上午的论坛上,杜道明教授,分子之心创始人、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讲席教授许锦波,科思创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雷焕丽三位嘉宾发表了主题演讲。
杜道明分享的主题为“全球人才的管理与留用之道”,他强调新冠疫情后,管理和留住全球人才对于振兴中国经济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他分享了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2023年世界人才报告》。在该报告中,中国总排名第41位,在教育质量、吸引全球人才的税收制度、员工激励等方面拥有竞争优势,但在招聘外国人才的数量、生活成本和公共教育支出方面相对较弱。他建议,在人才吸引战略和当地人才培养方面,浦东可以向新加坡学习。浦东和新加坡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强调吸引全球人才。新加坡先进多样的经济、创新和技术,以及灵活的工作许可和优惠的签证政策,使之成为在吸引全球人才方面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此外,他希望浦东能在国际交流、住房、文化和生活质量等方面不断提升,以促进上海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全球人才聚集地。
论坛还举行了“2023最适宜工作的职场”“ 2023最具潜力的海归创业团队”两个大赛颁奖典礼。中欧管理学教授陈少晦担任“2023最适宜工作的职场”评委及颁奖嘉宾,中欧创业管理教授龚焱担任“ 2023最具潜力的海归创业团队”评委。
当日下午,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组织的“2023浦东国际人才港论坛”分论坛之“人才发展学术”专场顺利举办。论坛主题为“全球视角下的创新领导力”,聚焦“人才、管理与创新”,分享最前沿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和成功实践经验。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左轶梅致欢迎辞,中共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戚玉霞对“浦东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作推荐。
汪泓院长,中欧领导力教授范悦安(Juan Fernandez),中欧管理学教授、米其林领导力和人力资源管理教席教授李秀娟和陈少晦教授进行主题演讲,两百余位关心人才发展学术话题的嘉宾参与了此次论坛。中欧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担任本场论坛的主持。
汪泓院长的演讲题目是“人才引领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球科创中心”,她说,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上海的第一资源、最核心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
她指出,全球科技创新城市有五个重要特征:创新资源全球集聚力、基础研究全球突破力、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新兴产业全球引领力、创新环境全球吸引力。而上海若想打造全球科创中心,还面临着不少挑战:第一,创新策源能力需要提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仍未突破;第二,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尚未满足发展需要,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有待优化;第三,科技影响力还需加强,面向国际的话语权、领导力不足;第四,万亿元级的爆发式、引领性的科技企业还不够,新经济引领不足;第五,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国际规则的高水平人才不足。汪泓院长强调,上海科技创新需要金融科技、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集成电路、量子科学等卡脖子技术人才。
最后,汪泓院长对人才引领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球科创中心的具体措施给出了建议:
第一,提升科技创新中心核心竞争力,打造重大产业基地,实现高质量创新从“高产出”向“高价值”的进阶。
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提高全球科创中心显示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领先地位的重大产业基地;支持组建新型创新联合体,完善创新联合体相关政策;更加注重强链补链,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弹性;打造富有韧性的创新生态系统。
第二,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制度和服务优势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的人才高地。
以“个税+融资+团队”政策体系为海外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依托创新创业型国际人才社区集群打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系统;加大人才资源集聚力度,提供国际一流的制度环境和“类海外”文化环境;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对人才吸引力。
第三,以上海的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平台、重大学科、重大任务为牵引集聚造就战略科学家。
一是以“国家重大战略”带动“重大科技创新”;二是“世界级平台”吸引“全球科学家”,打造世界级重大创新平台;三是以“大学科”造就“大师级”科学家;四是以“重大任务”造就“关键人物”。
第四,加快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加速“核爆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锻造长板,实现在重点领域的全球领先的整体性优势或部分领域的先发性优势;面向未来科技要补短板,突破“卡脖子”难题;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金融动力”。
第五,持续推动上海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尽快推出新一轮重大开放举措;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共建共享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国际影响力,通过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活动。
汪泓院长总结道,浦东打造国际人才港,不仅要将浦东打造成为人才的“聚宝盆”,还要成为人才的“摇篮”,不仅引入人才为上海、浦东的发展贡献智慧,更要输出人才,帮助人才走出上海、走向国际,迈入更广阔的舞台,展现上海、浦东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人才港,全面打赢“人才争夺战”,为浦东和上海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
范悦安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构建核心创新力-如何组织转型以增强创新”,他指出,在促进公司内部创新方面,有三个因素至关重要:规范制度、人才和领导力。他说:“这不是投资,而是组织文化。员工应该有心理安全感,有动力自由创新和表达,而确信自己不会因此受到惩罚。”范悦安教授补充道,一个运作良好的组织还应该拥有积极和包容的公司文化,并配备正确的规范和系统,以确保不同级别员工之间的顺利沟通。
李秀娟教授进行了“全球领导力-跨文化维度”的分享,她从多元化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从跨文化视角谈跨文化人才管理的重要性。她强调了在打造全球国际化人才中心的过程中,全球思维的重要性,全球思维就是各体理解并适应全球范围内多元文化观念和实践的能力,也就是有跨文化的能力,包括全球的商业眼光,对多样性开放的态度。李秀娟教授通过分享过往的培训经验,阐释了多元化团队中员工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领导者的假设和预期,以及这如何影响领导者的沟通与决策行为。在她看来,跨文化团队领导必须有较高的全球认同度,要意识到自己和他人跨文化时,相互之间的文化地位如何,而这种跨文化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
陈少晦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时代创新力中的管理创新”,她指出,如果数字互联化时代的动因是尽可能减少人的不完美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而“人本”重要的价值是通过人才释放出来资本的力量,其聪明才智和高度执行力。在如今的时代,受时间窗口影响最少的核心竞争就是人力资源,以及其创新能力。只有企业里中每一个员工释放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人力资本作为企业核心战略资源才能支持企业的创新战略,让整个企业走在商业竞争的前沿。而理念思维、组织发展,人才体系是支持管理创新的核心。陈少晦教授认为,所有的经营创新都不是一个人的创新,是整个企业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的全方位结合,这样的有机结合、持续动力才能激发出管理创新的效能。她强调,管理创新要从制度思维转换为机制思维,因为制度提供的是单对单的、指令式的对行为的约束和引导,但是机制思维是在一个系统、组织和生态循环中,各个利益相关方积极的互动和有机的结合。
论坛最后,在李秀娟教授的主持下,范悦安教授、陈少晦教授,以及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诚信行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校友王鸿杰进行了题为“全球视角下的创新领导力”的圆桌讨论。嘉宾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研究方向,深入探讨了创新领导力的含义和具体做法。王鸿杰认为,在创新领导力中,领导者最重要的是在保持企业文化的定力和包容力的同时,构建一个可信任的创新氛围。袁涛表示,创新要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而且在整个组织架构的运行中,都给予足够的空间。陈少晦教授强调了赋能对于发挥创新领导力的作用,并建议用前瞻的思维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把握好管控和赋能的平衡。范悦安认为,领导需要找到合适的人才来培养,更好给予他们自由,让他们主动尝试新事物,无需担心失败的风险。
本次论坛通过搭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让与会者能够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共同推动浦东新区人才事业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