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技术驱动,赋能组织创新——2025中欧组织成长与人才发展论坛暨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成功举办
3月28日,2025中欧组织成长与人才发展论坛暨中欧组织成长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上海校区成功举行。作为首批启动资金,研究中心获得了易路人力资源科技集团、嘉驰国际两家校友企业的捐赠支持,共计人民币340万元,为研究中心的起步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战略学教授、中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张维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治理与领导力教授、米其林治理与领导力教席教授、中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濮方可(Frank Bournois),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宝钢市场营销学教席教授、副教务长王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中欧组织成长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欧CHRO项目学术主任韩践,易路人力资源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王天扬(EMBA2005),嘉驰国际创始人兼董事长马士发(AMP2018,CHRO2020,EMBA2022)以及现场180多名同学校友和嘉宾共同见证了本次仪式。本次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管教育课程部助理主任张剑莹主持,捐赠仪式由中欧教育发展基金会助理秘书长刘小鸥主持。
活动伊始,张维炯代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对到场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组织管理和人才发展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AI发展对组织形式和人才合作模式提出了新挑战。他强调,企业需要探索如何建立敏捷高效的组织、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以及如何兼顾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张维炯期待新成立的组织成长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在韩践教授的带领下,聚焦探索敏捷组织、AI+HR等课题,向社会输出贴近市场需求的知识和服务。
张维炯感谢了为研究中心提供支持的中欧EMBA2005级校友王天扬和EMBA2022级、CHRO校友马士发,并表示相信研究中心将促进管理创新,协助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稳健前行。

在接下来的致辞中,濮方可首先祝贺研究中心的成立,并感谢了两位捐赠校友。他睿智地诠释“校友”一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在学校里进食过智慧大餐的人”,这层愿意深刻体现了校友与学校之间的紧密双向关系。
他指出,当下管理学的知识和理论更新非常快,研究中心的成立可谓正当其时。濮方可表示,“人才”一词在组织行为的各个层面都有丰富内涵,他为研究中心能设立在中欧而骄傲,并强调了中欧的创新精神和跨文化的价值。他相信研究中心的工作将造福学校、企业以及整个HR社区。

王高围绕“祝贺”、“见证”和“希望”三个关键词展开发言。首先,他祝贺研究中心成立,认为这是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终于“尘埃落定”的成果。其次,他强调这是见证“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果。他指出高管教育部门的口号是“赋能组织,卓越个人”,研究中心的成立恰好与此理念契合。最后,他特别感谢两位捐赠校友的支持,使研究中心厚积薄发的准备成为了现实。
对于未来,王高表达了三点希望:希望在座校友将企业的探索、进展和困惑反馈给研究中心;希望中心不仅进行学术研究,还能与企业管理实践密切结合;希望通过研究中心的支持和校友的反馈,不断优化高管教育课程内容。他相信研究中心将成为学术研究、企业需求和课程发展的有效连接点。

随后,刘小鸥代表中欧教育发展基金会主持捐赠仪式环节。她首先介绍了此次捐赠情况:上海易路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捐赠人民币240万元、上海嘉驰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捐赠人民币100万元,共计340万元,用于支持中欧组织成长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与发展。她指出,构建学术高峰是学院"十四五"规划八大战略中的重要举措,此次捐赠将大力推动中欧在组织成长和人才发展领域的深入研究。


王天扬校友回顾了毕业近20年的历程,并表示在中欧求学期间汲取的知识和校友网络对他从SAP到自主创业的转变提供了宝贵支持。作为人力资源科技企业的创始人,他强调“人和科技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并表示很荣幸能够支持韩践教授的研究中心,期望通过产学研结合为中国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马士发表示,在中欧的学习不仅为他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诸多困惑,也带给他更加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作为高端猎头企业负责人,他强调人才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并期待研究中心能伴随中国产业崛起,提炼本土组织与人才发展模式,为全球竞争贡献中国智慧。

在以“数智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主旨的演讲环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中欧组织成长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践指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正处于大变革前夜,面临诸多新挑战。她强调,随着人机协同的发展,组织和人才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企业需要应对数智工具在职场多场景的广泛使用、人才管理理念的变化、以及组织形态和组织边界变化等多重挑战,她指出,学界和企业界都要格外关注员工的技能发展和心理安全感。
关于人才管理理念的转变,韩践提出AI的应用会增加信息对称,降低专业门槛,更有利于组织中实现人才的配置和优势互补。在研究中心新著——《数智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趋势、路径与方法》一书中,系统性探讨了AI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影响,以及企业如何在数智化转型中重构人才管理体系。这也是研究中心在学术研究层面的首批成果展示。最后,韩践阐述了研究中心的使命:把“知”和“行”连接起来,把研究者和实践者连接起来。她呼吁各界通过提供案例、数据、提出管理问题等多种方式支持中心发展,共同探索数智时代的组织与人才管理新模式。

IBM 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组织与人才转型咨询总经理、中欧校友任奇慧(EMBA2009)结合IBM公司在“人力资源+AI”领域应用的国际标杆经验,全盘分析了IBM “从 HR+AI 到 AI+HR” 的最佳实践。她指出,IBM秉持"零号客户"理念,先在内部实践后再向客户推广。根据研究,59%的企业计划增加HR预算,而56%的CEO视运营敏捷性为核心挑战,人力资源将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发挥关键作用。
任奇慧将HR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HR1.0专注专业职能,HR2.0实现三支柱转型(仅41%中国企业达成),HR3.0则通过技能驱动和AI赋能实现数字化转型(仅4%企业实现)。在3.0阶段,IBM创新性地增加了"敏捷解决方案团队"作为第四支柱,专注AI技术应用。
她通过四大领域的实例展示了AI应用成果:招聘流程从五天压缩至两小时;以7000余个标准技能为基础的发展平台实现精准人才匹配;智能调薪系统带来透明公平的薪酬管理;一站式智能客服提升员工体验。这些措施使IBM人力资源总成本降低超50%。
任奇慧强调,AI将带来三类人才:创造AI的、使用AI的和被AI替代的,她呼吁HR专业人士“停止试水,开始大规模AI应用”,同时不忘AI应用的终极使命——提升人才体验。

上海易路人力资源科技集团董事长 &CEO王天扬(EMBA2005)围绕“Al Agent 平台驱动下的组织管理重构”发表主题演讲。王天扬介绍了易路科技作为亚太地区人力资源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先企业的发展历程,目前服务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约800万人在使用其产品。
王天扬指出,数字员工已成为职场不可逆转的趋势。他引用英伟达CEO黄仁勋的案例,表示2025年英伟达将增加1万名数字员工协助企业管理。同时,全球最大HR软件公司Workday也在2024年2月推出了数字员工管理系统,而我国政府部门也已在春节后的第二个工作日深圳福田区和北京经开区试点部署了70名数字员工。这样的速度背后源于早期开始的投入,自2022年易路关于AI技术与人力资源业务场景深度融合的探索就已开始,并在团队研发策略、企业经营战略中给予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
针对AI应用策略,他分享了易路发布的《人力资源AI应用白皮书》,涵盖了招聘、入职、在职、成长、薪酬及离职六大环节的AI应用实践。
在易路内部实践方面,他介绍了“从碳基员工到硅基员工的三部曲”:为数字员工设计工牌、进行岗位介绍、扩展其能力。目前易路已开发49个HR领域的AI Agent,每位员工配备7个不同功能的数字助手,能够处理从招聘到薪酬咨询等各类HR事务。通过标准化的MCP(模型上下文协议),这些数字员工可以互相协作并不断扩展能力。

上海嘉驰国际创始人兼董事长马士发(AMP208,CHRO2020,EMBA2022)分享了他在高端人才领域的实践和AI人力资源应用探索。马士发表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他观察到企业更加渴求复合型人才。同时,他关注到AI的出现正在重塑人才价值体系:“博士生的薪水未来不一定比本科生高,因为本科生可能更好地使用了AI。”
在AI应用方面,马士发重点展示了嘉驰国际联合一号职场以及支付宝最新推出的“1号求职机”,该设备通过面部识别,可在15秒内快速完成简历投递。目前已在工厂招工、校园招聘、劳务派遣等场景广泛应用。同时,上海市即将规划投放这一设备,未来将构建全国互联的人才地图,实现跨城市招聘和实时人才定位。

他还介绍了针对零售行业的训练智能体,实现“上班即培训”,帮助某体育零售企业每年节省7000万培训费,将新员工上岗周期从33天缩短至7天。最后,马士发感谢中欧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做企业的人有时很孤独,教授很需要案例,我们这样的企业可以提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论坛最后,韩践表达了对众多与会者长时间参与的感谢之情。她表示“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研究中心将联结各方力量共同前行。

本次论坛的召开及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学院在数智时代的组织与人才管理研究领域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论坛同步彰显了产学研联动价值——校友企业实践经验与学院研究能力深度融合。面向未来,中欧组织成长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将依托中欧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校友网络优势,持续促进组织和人才管理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