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信深耕的价值,守护求真的勇气
尊敬的中欧教授、各位教育界同仁:
见信如晤!
今天是第41个中国教师节,属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节日。此刻的你也许正在奋笔疾书,围绕重要前沿问题深耕探究;也许已站上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也许还在舟车劳顿,奔赴在差旅途中……因为你们,知识的火炬得以代代相传,未来的希望得以薪火相继。因此,无论你身在何处、忙于何事,祝节日快乐!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院名师大家辈出的世界级教授队伍,是我们最为珍视和自豪的。120位教授,98%拥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教授们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垒筑起耸立的学术高峰,使学院稳居全球第一阵营;教授们博闻善教、扎根中国,架起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管理教育的桥梁;教授们的思想智慧和德行风范,成为许多学子选择中欧的理由,让中欧得以通过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的32000多名校友的足迹,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
对中欧教授们而言,今年是满载收获的一年:18位教授上榜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中欧教授撰写的2篇案例获EFMD“全球年度案例”大奖,26篇论文登上FT 50和A*期刊……这充分彰显了教授们的学术影响力与思想引领力,我们对这支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教授队伍深感钦佩。另外,今年中欧又迎来五位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加入,既有德高望重、智识常青的欧洲前政要,享誉业界、知行合一的知名经济学家,也有博通兼修、学贯中西的营销学家和金融学家。他们的到来,为中欧带来了新的国际视野、思想火花和创新动能。
然而,在收获佳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下的管理教育正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尤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最为引人关注。AI时代到底需要怎样的管理人才?传统的管理教育模式能否满足AI时代的需求?这些问题已然摆在全球商学院面前,亟待我们去思考和回答。在我们和各位教育界同仁及企业家校友的平时沟通中,大家也无不表达出对这些问题的关切。
事实上,AI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商学院的运营范式、培养体系以及教研活动,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堂正让位于沉浸式、个性化、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新一代学员对人工智能学习的需求日益高涨,AACSB(国际商学院协会)报告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课程注册人数一年内激增了500%,倒逼着所有商学院与时俱进、同步进化。但同时,这无疑也为商学院带来了巨大的人才培养增量市场和课程创新空间,最新的调研显示,全球有近80%的商学院已经将AI融入课程或学习体验之中。时代呼唤既纵向贯通AI理论、方法、技术、产品与应用,又横向融合“AI+”经济、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这促使商学院必须打破学科壁垒,采用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变局中重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行事。当汹涌而至的AI浪潮扑面而来,中欧教授们选择做“弄潮儿”而非“看潮人”。学院汇聚了30多位教授的力量,开辟了“AI与企业管理”跨学科研究领域,融汇AI与BI(商业智慧)、HI(人类智能)从而创造MI(管理智慧);在教学上深化“AI+”改革,在教学中引入AI技术和相关内容;推动产学研融合,成立“AI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与“AI与营销创新实验室”,并联动校友与产业伙伴共建“中欧人工智能产学研共创平台”;在治理上组建跨学科“AI工作组”,制定适用于学院的AI政策,并提供AI相关战略建议等。
人工智能于管理教育,是考验,更是机遇;是颠覆,更是重生。正如《智能时代》一书中所言:“技术的钥匙始终在人类手中,选择成为舵手还是囚徒,取决于我们如何在狂飙中坚守人性的罗盘。”当技术的发展将知识的获取推向触手可及,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商学院的核心使命,不在于给予学生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启发他们提出正确的问题;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育者的职责,也不仅是教会学生掌握一项项技术工具,而是在与他们并肩探索过程中,引导其不断拓展个人和人类知识的边界,培育持之以恒的好奇心,涵养深切真挚的同理心,并始终保持对意义感、价值感和人性温度的追求。
毫无疑问,我们将继续拥抱前沿科技。但是,在算法呼啸而过之时,我们仍然守护求真的勇气;当答案近在咫尺之时,我们依然笃信深耕的价值。因为,算法或有偏见,答案或存幻觉,对知识真正的突破,唯有在质疑、探索与创造中实现。我们坚信,教育的光芒终将与科技交相辉映,共同照亮人类前行的方向。再次祝辛勤耕耘的教育工作者们节日快乐!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院长 汪泓 欧方院长 杜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