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量,穿越周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25年度论坛成功举办
11月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返校日暨2025年度论坛于中欧上海校区举办。本届论坛以“远见,源于看见”为主题,设置“穿越周期”与“洞见未来”两大主题单元,云集诺奖得主、顶尖学者、知名投资人、文化名人和众多中欧校友企业家,围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及文化创新等前沿领域,通过系列主旨演讲、深度对话及高端圆桌讨论,共话应对逆周期之道,凝聚穿越变局的力量。人民网、中国新闻社、财联社、东方财经、《经济观察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经济时报》、浦东发布、《环球时报》、《商学院》杂志、胖鲸传媒、钛媒体、《文汇报》等10余家媒体参与报道,共120万人次线上观看。

活动现场
论坛伊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教授致开幕辞。她指出,当前全球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的逆周期之中:全球化遭遇逆风,保护主义加剧,地缘冲突频发,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同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产业变革,这既带来新的机遇,也伴随着潜在的高风险。因此,“远见,源于看见”应成为面对未来的态度。因为真正的远见,正是来自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趋势的清醒认知。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教授发表开幕致辞
汪泓院长表示,中欧本身就是穿越周期的典范,每一步都不断摸索、自我突破,过程中打破了层层壁垒,经历了重重挑战,最终成功跻身全球商学院第一阵营。她呼吁大家保持定力、坚定信心,通过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积累,携手应对周期波动,共同开创光明未来。她表示:“每一个周期的终点,都孕育着蓬勃兴盛的起点。纵然有周期波动起伏,我们依然要保持定力;纵然有诸多未知的挑战,我们依然要坚定信心。只要秉持远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就一定能穿越眼前的动荡周期,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首先发表主旨演讲。他以vivo的长期实践为例,阐述了企业应如何构建穿越经济与技术周期的能力。他认为,应对周期的关键并非追逐短期风口,而在于坚守以“本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和用户导向的创新方法论。这种文化使企业能在顺境中不冒进,在逆境中不慌乱,从而透过波动看见本质。

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发表主旨演讲
具体而言,他提出真正的远见源于三方面的“看见”:一是持续看见用户,将用户需求作为一切战略和产品抉择的标尺;二是坚持看见本质,通过“利他共赢”的理念与供应链伙伴构建背靠背的战略关系,形成产业共荣的健康生态;三是勇于看见未来,基于自身核心能力而非市场热度,审慎布局新业务。最后他强调,文化是抵御周期波动的根本,它让企业能“埋头种因”,以内在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从而实现健康长久的发展。
中欧美国纽约校友会会长、美国Kelleher拍卖公司内容与亚洲拍卖主管顾斌(中欧 EMBA 2014级)阐释了中国企业与个人如何“穿越”全球化进程中的重重周期。他讲述了三位中欧人在美国打拼的真实故事,其中包括:司锋(中欧EMBA 2013级)在纽约港遭遇的突发法律风暴,何芳(中欧 EMBA 2015 级)在管理中美团队时经历的剧烈文化冲突,以及许世奇(中欧 EMBA 2011级)在美墨边境进行跨境管理的复杂实践。

中欧美国纽约校友会会长、 美国Kelleher拍卖公司内容与亚洲拍卖主管顾斌发表主旨演讲
通过这三个故事,他指出,穿越周期的核心并非简单的商业复制,而是深刻的自我进化:它始于对海外法律规则的绝对敬畏,将合规从成本转变为生存基石;成于对跨文化管理的掌握,让软实力成为比硬技术更关键的竞争力;最终,其底气和自信则来源于“中国深度,全球广度”,即将在国内市场淬炼出的成熟体系、强大执行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对全球格局的深刻理解相融合,从而在全新环境中扎根生长。
接下来的对话环节,中欧苏锡嘉教授和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卫哲围绕企业出海与投资展开深度探讨。卫哲指出,好企业的核心在于“一个硬指标,三个软实力”,即以效率为硬指标,及团队延续性、策略应变力和企业价值观构成的核心软实力。针对出海战略,他提出“百行百业皆可出海,但必须有牢固的国内根据地”,并尖锐地指出“没有根据地的出海实为出逃”。

苏锡嘉教授(左)对话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卫哲(右)
在出海路径选择上,卫哲主张品牌出海应主攻欧美高地,通过高标准市场倒逼产品升级,并创造性地提出“守株待兔”策略,即将品牌树种在最具价值的消费者门口。他还系统阐述了出海四大关键选择:地区要攻坚高地、品类要聚焦海外专属需求、渠道要构建金字塔体系、品牌要敢于走“价性比”道路而非廉价路线。最后,在展望投资前景时,卫哲表示看好兼具硬件能力与文化IP、软件价值的企业,并寄语投资者“不要怕错过一班地铁”,坚信中国会持续诞生新一代的投资机遇。
接下来,意外艺术创始人意公子和此念创始人毛诗篇进行了题为“商业如何有文化”的对话,围绕女性创业与生命意义展开了深度交流。意公子坦言十二年创业历程“苦”字当先,每年都有数百次放弃的念头,她将这种持续的痛苦比喻为“反人性的修行”。在探索转型过程中,她发现从西方艺术转向中华文化是她事业的转折点,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从对外摸索转向对内探索”的觉醒之旅。

意外艺术创始人意公子(左)对话此念创始人毛诗篇(右)
意公子以苏东坡和诸葛亮为例,指出穿越困境的关键在于直面恐惧,“怕死反而让人学会豁达”,并犀利发问“难道公司死了就代表人失败了吗”,引导观众来重新思考成功的定义。毛诗篇则提出以“游戏心态”看待创业,倡导带着好奇心、趣味性和探索精神面对挑战。最后,意公子分享了她重获新生的关键瞬间:当她在冥想中自问“什么能让我乐此不疲地做到六十岁”时,重新拿起笔写作让她找到了穿越商业周期与生命周期的力量。两位创业者的对话最终回归到最朴素的共勉:“活着,好好活着”。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发表了题为“人类如何引领智能大时代”的主旨演讲。莱维特结合在计算生物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及数十年科研经验,提出了生物智能、文化智能、人工智能与个人智能的四维框架,为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命形态提供全新视角。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迈克尔·莱维特发表主旨演讲
他首先解释道,生物智能源于自然界的进化历程,物竞天择并非强者生存,而是靠多样性致胜,唯有持续适应与创新的物种才能生生不息。论及文化智能时,莱维特教授着重强调了人类在启迪思想、传承智慧与代际知识传递方面的独特能力,同时指出重大突破性发现多由青年群体创造这一现象,建议科学和商业各领域领导者应尽早赋予杰出年轻人独立发展的空间。
在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底层逻辑及其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时,莱维特教授鼓励公众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蕴藏着答案,但关键在于人类需提出正确的问题”。他呼吁大家保持八岁孩童的好奇心与八十岁智者的洞察力,既要对世界怀有炽热的探索欲,又需要秉持审慎的态度,始终对信息进行验证。最后谈及个人智能时,莱维特教授提出可通过“滋养、休憩、运动、成长”四大支柱构筑身心健康,将其作为智能时代持续创新、坚韧成长与终身学习的根基。
华为昇腾计算领域副总裁刘伟在演讲中回顾了华为昇腾计算产业的发展历程,强调“算力即是国力”的核心观点。作为华为昇腾计算的亲历者,他回顾了产业发展的两个关键转折点:2018年前在全球化红利中依托国际技术快速发展,2018年后遭遇技术封锁被迫走上自主创新之路。这段“卡脖子”的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华为昇腾计算领域副总裁刘伟发表主旨演讲
面对技术封锁,华为通过全球人才整合与持续研发投入成功突围。刘伟分享了亲赴俄罗斯招募数学家的经历,指出顶尖人才更看重工作的挑战性与吸引力。如今华为已实现从芯片到软件栈的全栈自研,并将核心架构开源以赋能产业。他例举了昇腾在农业质检、工业检测等场景的落地应用,强调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巨大价值。最后,他呼吁生态伙伴把握人工智能“黄金十年”机遇,共同以“软硬兼施”的战略,在全球舞台上开创中国计算产业的新格局。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刘擎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了技术发展对人性构成的根本性挑战。他通过回溯文字发明的历史指出,文字作为一种“不得已”的人造技术,虽牺牲了感官的直接性,却催生了人类的抽象思维、逻辑能力和文明体系。然而,当今以AI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人类:一方面,视听媒体统治导致基于文字的理性思维能力衰落,公共讨论被标签化淹没;另一方面,虚拟世界提供的“优化”感官体验,使人们逃避真实世界的挫折与风险,导致直接交往能力和情感依赖双双退化。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刘擎发表主旨演讲
在这种双重退化下,刘擎警示我们正站在“人性黄昏与后人类黎明”的十字路口。当技术消除了所有障碍,提供“唾手可得的自由”时,构成人性的核心要素如共同经验、对超越性目标的追求以及在真实伤痛中成长的体验等正在消失。他最终指出,在资本与大国竞争的逻辑下,技术“加速主义”难以避免,这使得我们用以评判好坏的传统价值标准已然失效。面对这场文明尺度的大变革,他并未给出简单答案,而是将这种深刻的忧思呈现出来,呼吁人们清醒地思考“成为人意味着什么”这一终极命题。
接下来,围绕“欧二代”传承话题,苏锡嘉和三位中欧“欧二代”展开圆桌讨论。三位背景各异的二代代表分享了他们的困惑与思考。欧普照明副总裁王颖已回归家族企业欧普照明,她坦言身份带来的特权意识曾是沟通的障碍,并强调“同理心”和“在干中学”是弥合代际差异的关键;北京比特绿洲创始人蒋承宏选择在父辈电力能源主业外独立创业,聚焦AI与文娱结合的新领域,他认为传承需要“热爱、专业与团队”,三重基础缺一不可;而仍在求学观望的中欧MBA同学陈诗靓则感受到医疗行业的政策复杂性与“选择的自由”背后的压力。

圆桌讨论
面对传承这一沉重的命题,三人都表现出了清醒的认知,他们不认为接班是理所当然的选择,王颖更指出自身的价值在于“为品牌带来新增量”。讨论揭示了二代群体的普遍困境:在物质无忧的“象牙塔”中,如何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知并坚定人生目标。尽管路径不同,但他们正尝试以“充分讨论后坚决执行”的协作方式,在尊重父辈基石的同时,探索将个人兴趣与家族使命结合的创新传承模式,最终实现“用自己的方式抵达远方”。
论坛结尾,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杜道明教授发表闭幕致辞。他表示,学习不仅在于获取知识,更在于用心感悟,需要保持乐观心态、人文关怀与开放思维。在技术革新的时代,心灵的力量尤为重要。人性、用心和谦逊是核心要素,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认知的局限,始终对世界保持开放,这也正是中欧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杜道明教授发表闭幕致辞
本次论坛由苏锡嘉教授与第一财经知名主持人、中欧校友孙睿淇(中欧创投营2022)联袂主持。

苏锡嘉与孙睿淇联袂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