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未来,共塑全球商业新格局
面对地缘经济割裂加剧、技术封锁与供应链重构、AI引发的效率革命与行业挑战,自2025年开年伊始,中国企业家们正面临着AI变革时代扑面而来的紧迫感。如何平衡规模经济与创新成本?如何引入AI技术撬动传统行业的数智化转型?如何应对技术迭代下的管理熵增?

2025年3月30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管教育课程部与全球CEO俱乐部联合主办的“智启未来,共塑全球商业新格局”2025CEO论坛在中欧会堂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主要聚焦AI浪潮下的增长密码、商业生态重构与数字时代投资新坐标三大议题,汇聚了包括中欧全球CEO课程上百位杰出校友在内的各行业知名企业家、学者与投资人,通过主题演讲与圆桌对话,为全球CEO人群提供破局思路与行动路径。

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战略学教授张维炯致辞。张院长指出,在过去的两年中,国内外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特别是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国经济形成新的压力。但中国仍具备两大核心优势——劳动力质量与市场规模。他提到,中国每年理工科毕业生达600万,远超美、日、德等国总和,叠加完整的工业体系与中产阶级崛起,为制造业与供应链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势。“未来十年,中国的市场规模与劳动力优势仍将是引领全球竞争的关键。”
与此同时,张院长强调,AI技术与数字经济正在推动企业变革,而中欧全球CEO俱乐部也将持续助力企业家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张院长特别感谢了伊利董事长潘刚担任名誉会长以及陕西泰发祥集团董事长赵栓明会长在俱乐部成立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赵栓明会长(CEO2019校友)也在随后的致辞中呼吁,企业家应拥抱数智化转型,坚持数字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引擎,企业需深刻理解“数智化为何、如何落地”,并掌握新时代制胜法则。“唯有与智者同行、与趋势共振,才能在变革中乘风破浪。”

本次论坛的首个主题演讲环节,由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以“中国经济新动能:AI经济学与未来增长”为题,剖析了AI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他指出,AI发展有“规模定律”与规模经济效应,而中国凭借庞大的人才储备与市场规模,正在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彭文生以DeepSeek为例,强调算法创新降低了技术门槛,但大国规模仍是核心优势。“DeepSeek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中国规模经济与生态效应的结果。”针对地缘经济挑战,彭文生直言美国的技术封锁与需求侧“去中国化”将加剧全球供应链割裂。他提出“从规模不经济到规模新经济”的内生增长转型路径,呼吁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面向家庭部门财政扩张,释放消费潜力。他还表示,“房地产下行长远是好事,它将降低规模不经济对生产力的束缚。”

随后,作为本次论坛重磅嘉宾出席的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CEO2016校友),以“小米的商业模式和决策思考”为题,分享了小米从手机到汽车的跨界实践。他坦言,小米曾经历过两次较大挫折,但通过管理变革和管理体系构建,重回增长。小米的研发投入,5年间(2021-2025)超过1000亿,今年预计300亿,并且会持续增加。小米会重点布局AI、操作系统和芯片领域,目标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
谈及小米汽车,卢伟冰也坦诚复盘了小米公司早在2021年的判断:电动汽车是传统汽车产业与消费类电子的大融合,汽车产业将会迎来百年大变局。小米决定以“先难后易”的路径切入纯电轿车赛道。2024年3月发布的小米SU7,发布24小时内,依靠用户信任获得8.9万订单,且凭借产品质量与口碑不断出圈。“小米SU7的成功,是小米模式的成功,是小米方法论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小米文化价值观的成功”,他引用了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的话,总结小米SU7的成功。
此外,卢伟冰还介绍了小米模式的特色——“与用户交朋友”、“爆品模式”和“新零售”。并以SU7洞察用户收纳、防晒、颜色等需求,做到“好看”、“好开”、“好停”,赢得女性用户青睐为例,生动说明了如何“与用户交朋友”。他强调,作为一家成长型公司,小米的阶段性成功,离不开创始人极强的使命感,以超高目标牵引能力不断升级,包容并蓄的企业文化,十五年如一日的创业精神,跨产业与跨周期的学习能力和技术立业的根本理念。

另一位重磅分享嘉宾,来自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卫哲则从AI趋势下的创业与投资布局对未来趋势进行预判,卫哲提出,“三力模型”——算力、运力、存力——正在构成目前AI基建的铁三角,同时表示AI投资需要把握“啤酒泡沫”的临界点,即“如果一杯啤酒80%、90%都是泡沫,我们就需要等一等,等啤酒泡沫退下来再进入”。针对中美技术竞争,卫哲认为中国需要走“用得起”的路线。他盛赞DeepSeek通过开源与算法优化实现低成本突破,并期待其未来能适配国产芯片。此外,卫哲还预测:“三年内50%手机APP将被AI助理取代,十年内四天工作制将成常态。”对于中国企业,他建议,“聚焦行业+AI”而非“AI+行业”,应关注AI对B端行业龙头效率的提升,尤其是医疗诊断、工业质检、仓储物流等场景存在万亿级AI改造行业的空间。他还补充认为,“医疗+AI与具身机器人将是AI实现行业应用的下一个爆发点,中国极有望凭借场景优势实现超越。”

在接下来的“CEO智慧激荡”圆桌讨论环节,三位来自中欧全球CEO课程的校友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王高的主持展开了精彩的圆桌讨论。
首先,远东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蒋锡培先生分享了远东控股如何通过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在特高压电缆、智能电池等领域,通过自建供应链和技术研发形成差异化优势,以应对AI时代对制造业效率的更高要求。他提出,以“大国规模的人力资本”和“坚持市场经济分工与贸易”呼应AI驱动产业升级的趋势,传统制造业需要通过技术积累与规模效应方能适应智能化竞争。
紧接着,北京南城香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国玉先生介绍了公司长期以来,坚持实践为导向、以品质为优先的长期主义定位策略,通过“饭香串香馄饨香”的全时段社区餐饮模式,结合中央厨房和自建供应链实现成本控制与品质保障。此外,汪国玉还特别强调了“不上市、不融资、不加盟”的原则,体现了南城香对品质的长期坚守——通过深耕用户需求而非盲目扩张,在智能化消费趋势下建立差异化壁垒。最后,汪国玉也不忘补充,“对于传统餐饮企业来说,拥抱数字化、利用科技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已经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相比之下,瀚溥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许汉斌先生更加强调通过资本驱动与科技赋能,推动物流地产的差异化发展。公司不仅利用光伏发电系统有效降低客户用电成本,还自主开发AI智能管理系统,全面提升运营效率。许先生敏锐地指出,“绿能与ESG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趋势”,瀚溥正是依托“科技+资本”的双轮驱动战略,在物流基础设施领域构建起可持续且具备长期竞争力的护城河。

在论坛的最后一个主题环节,王高教授对全天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AI作为一个趋势,而不是风口正在成为企业界有识之士的共识,而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解读,再到重新审视中美在经济领域、技术领域的种种博弈,也逐渐形成了美国在技术创新领先,中国在产业创新领先,彼此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未来,类似的博弈还将长期存在,为此中国企业必须做足应对的准备。
王高教授还提到,小米的成功,其原点是消费者,是用户,是一切从用户洞察出发,并做出消费者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的产品,以极致性价比打通了规模经济;并且,在营销成本大幅控制的前提下,甚至满足了范围经济的要求,即单一用户购买小米的多个产品,进而为后续的网络经济用户平台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流量基础。目前,小米仅活跃的手机用户就是七、八个亿,这也是为什么它可以实现“人-车-家”生态的三次跃迁。而以小米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中国成功企业的崛起,也进一步折射出当代了不起的伟大公司的时代缩影。
本次论坛在参会者意犹未尽的掌声中圆满落幕。与会嘉宾通过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共同展望了“智启未来,共塑全球商业新格局”的美好愿景。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欧全球CEO课程的校友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也为中国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商业环境中把握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
点击查看课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