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谋远,重塑动能:全球化突围与再出发
2025年4月11日下午,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管教育课程部主办的“新形势下的中国企业全球化”主题论坛在中欧上海校区石化演讲厅成功举办。论坛聚焦全球格局深刻变革之际,新形势下的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与会嘉宾们分别从学术研究、企业实践和政策应对等多个维度,剖析了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兼具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建议。论坛现场吸引了近三百位中欧校友及学界、商界嘉宾。

论坛现场
论坛由中欧高管教育课程部主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宝钢市场营销学教席教授、副教务长、全球CEO课程联席课程主任王高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法国凯辉会计学教席教授、《新形势下的中国企业全球化》课程主任丁远教授,复星医药董事长、中欧AMP5班校友吴以芳先生,以及阳光电源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中欧EMBA2010级校友吴家貌先生作为嘉宾出席。

王高教授
王高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两大阶段:内向式全球化(中国作为制造基地参与全球分工)和外向式全球化(走出去获取资源、拓展市场)。他指出,当前中国企业正处于外向式全球化的第二阶段,面临国内市场饱和与产能过剩的压力,走出去寻求增长成为必然选择。中欧以“中国深度 全球广度”为定位,围绕全球化课题发起过一系列深度研究,高管教育也曾推出过一系列与中国企业全球化相关的课程。同时,王教授也指出,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在当前国际环境趋冷的情况下,企业需保持谨慎与耐心。“全球化的好处大于坏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面对不利的大环境,中国企业能否胜出取决于能否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王高教授强调,企业需秉持长期主义,避免短期逐利思维。他以“冬天都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激励与会者,呼吁企业在逆境中锤炼内功,理性布局全球化战略。

丁远教授
丁远教授以“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为题带来主旨演讲。丁教授以历史回顾开篇,梳理了中国企业全球化从加入WTO到如今的演变。他提到,中国企业的早期全球化以联想收购IBM、TCL收购汤姆逊为代表,成败取决于企业是否抓住了“敞口行业”的机会。后来,又有越来越多企业通过收购获得海外优质的资产,将品牌、技术、管理经验引入中国市场。丁教授进一步指出,如今,中国企业全球化经历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全球化已进入更复杂的阶段,面临着信任危机与更复杂的地缘政治挑战。一方面,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的预想,另一方面,此前个别企业采取的短视和掠夺性行为也在国际社会中留下了一些负面印象。谈及近期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丁远教授表达了担忧。他认为,特朗普的政策不仅针对中国,更对全球贸易体系造成了冲击。“未来90天,有很多国家可能会因为美国的买方优势,选择和他们谈判。”最后,丁教授分享了他深度研究的四个案例,介绍了中国企业如何通过收购、颠覆式创新、“中国+1”等模式快速拓展海外业务,降低运营风险。

吴以芳 校友
在嘉宾分享环节中,复星医药董事长、中欧AMP5班校友吴以芳先生分享了复星医药全球化的三个阶段:从简单的产品买卖(1.0阶段)、到海外战略合作(2.0阶段),再到属地经营(3.0阶段)。他坦言,中国医药企业要想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在行业里占据领先地位,必须考虑全球化。近年来,已经有不少中国医药产品、技术平台通过对外许可的方式走出去,说明中国企业的创新水平已获得了认可。吴以芳介绍,在这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复星医药通过并购与内生增长并举,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其质量管理体系已与国际接轨,海外收入也持续攀升,实现了从成本出海到价值出海的转变。他还借公司的实际案例,强调了跨国并购中需要充分考虑双边关系、文化冲突的影响,并且努力与合作伙伴一起发挥互补优势,实现共赢。“随着越来越多创新产品在海外注册,到2030年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吴家貌 校友
阳光电源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中欧EMBA2010级校友吴家貌先生分享了阳光电源全球化的四个阶段:外贸、区域拓展、全球布局、属地化经营。阳光电源在光伏逆变器和储能领域连续多年位居行业头部。吴家貌指出,坚定的技术投入和品牌建设是阳光电源从红海竞争中突围,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

在王高教授主持的圆桌讨论中,嘉宾们围绕全球化中的文化管理与信任建设展开热烈交流。王高教授提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需实现“双向奔赴”,既尊重当地文化,也自信输出价值观。“提升全球化经营能力,尤其是管理好多元文化组织是很多中国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丁远教授指出,东亚企业在全球化中面临文化单一的先天不足,需学习西方跨国公司在多文化管理中的经验,建立清晰的激励与问责机制。丁远教授说:“雀巢董事会几乎没有瑞士人,这说明全球化企业需超越地域限制。未来,中国企业高管团队中若出现非中国公民的国际化人才,标志着这个企业真正意义上进入到了跨国公司的状态。”
吴以芳强调,复星医药在全球化中坚持企业文化的传承,同时尊重当地差异。“属地化不是妥协,而是双向尊重。”吴家貌则分享了阳光电源的协同文化实践。
针对最近的关税冲击,吴以芳表示复星的医药业务出口暂未受到太大影响,美国新出台的关税政策尚不覆盖医药产品。此外客观来看,中国企业的原料药对于美国市场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吴家貌则表示得益于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发电成本已经有了明显降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相信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海外国家都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嘉宾们一致认为,中国企业需通过优化供应链布局,加强属地化经营来从当前的复杂环境中脱困,尤其是要培养长期主义思维。丁远教授提醒:“不要迷信西方国家市场化经济的承诺,掠夺性竞争会引发当地反弹,属地化需为当地生态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点击查询
论坛期间,中欧高管教育课程部全新发布了《新形势下的中国企业全球化》课程。该课程由丁远教授担任学术主任,李铭俊教授担任学术顾问,整合中欧顶尖教授资源,涵盖宏观经济、创新战略、市场营销、会计、组织管理等跨学科内容。课程将通过案例教学、嘉宾分享、实境参访、海外游学等方式,聚焦战略突围、资源重组、文化破局三大核心,助力企业家在新一轮全球化竞争中抢占先机,应对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