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时而变,让教育照映美好明天 | 院长家书
亲爱的中欧同仁、校友、朋友们:
见信如晤!
今天是第39个中国教师节,祝全体中欧教授和所有教育界同仁节日快乐!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近一个世纪前,中国教育学家蔡元培就强调教育要应时而变,对发展历史相对短暂的管理教育而言,亦是如此。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对管理教育发展的思考。
当前,时代的颠覆性变革,对商学院及管理教育的定位和未来发展均带来巨大冲击。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对管理教育的国际合作、国际师生招募造成直接影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代表的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对商学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挑战;随着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加速重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可持续发展渐成共识,多重变革对管理知识的创造与传播提出更多新要求。此外,商学院彼此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在多个方面形成竞争关系。一批互联网教育机构、咨询公司、企业家交流平台,也纷纷进入管理教育市场,使整个市场渐成“红海”。
这就需要商学院强化价值创造,构建核心竞争力,并肩负起更大的使命与担当。首先,要提升知识创造能力,让知识创造真正以问题为导向,回应学生、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让学术与实践紧密关联;其次,要顺应趋势,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模式,重新定义教育和课堂,推动数字化赋能教学方式的变革;再次,要注重知识传播,通过不断拓展平台和渠道,让教授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好转化和传播,真正助益企业实践、服务社会发展;最后,要持续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积极将负责任的管理教育理念融入到学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中,用自身行动带来切实的影响与改变。
上下求索,必日臻于善。作为中国管理教育的先行者,在变局和机遇面前,中欧从未停止过思考。当今的企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中欧应如何不断完善自身培养体系以应时代之需?如何让商学院的研究更好落地推动企业发展?一言以蔽之,在动荡和持续变化的环境下,中欧如何助力企业成长、引领商业教育的未来发展?
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在探索的过程中,中欧一直用行动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近年来,中欧依托星光闪耀的大师阵容,推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创新举措,在中国与世界、ESG、AI与企业管理、卓越服务等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决策咨询价值的研究成果,“2+4+2+X”研究体系硕果累累,学术高峰构建成效卓著。另外,我们不断拓展培养体系,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企业领导者。中欧课程在疫情后重启高水平的国内企业参访和海外游学,让学生走进真实商业世界,在实战中感受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增长中国智慧、拓展全球视野。
同时,我们持续拓展平台、开辟渠道,让中欧教授的前沿商业思想得到更广泛传播,让其研究成果更好落地指导实践。我们打造一系列国际化的高端论坛以及聚焦区域发展的重磅论坛,让政商学界同堂论道,从而更好地助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服务区域战略。中欧教授紧扣发展热点、关注企业痛点、前瞻产业动向、聚焦商业前沿,以卓识真知全力赋能校友和校友企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这些举措都体现出中欧的竞争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在持续发展和创新的征程上,我们期待能始终屹立在管理教育第一阵营并为之充满信心。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召唤更多兼具中国深度和全球广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领导者,也为中欧继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创造了机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成果、中国经济的长期向好是国内商学院发展的最大优势,将为中欧培养更多企业家人才、更好参与国际竞争提供肥沃土壤;中欧“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校训精神以及“合”文化,将为未来稳健发展提供有力精神支撑;中欧勇立潮头、驰而不息的进取传统,将为继续披荆斩棘、再创辉煌提供深厚积淀。
每一个社会与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都有担当时代重任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中欧在短短29年里,走过了很多商学院百年的发展历程,跻身亚洲顶尖、世界一流,靠的正是“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的信念。明年中欧将迎来建院三十周年,我们愿与所有砥砺奋进的校友和关心中欧发展的社会同仁一道,在变革中磨砺韧性,用信念影响信念,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前行,为中国经济崛起提供更多国际借鉴,为世界繁荣发展分享更多中国经验,为中国和世界的更深连接作出更大贡献!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院长 汪泓 欧方院长 杜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