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中年人生职业转型?
1月26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CDC)举办的“中年职业转型管理”分享会在中欧上海校区举行,活动邀请到了Eric Salmon & Partners资深顾问雷敏、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总裁,上海微技术工研院(SITRI)首席战略官高腾以及Empower Leaders Consulting (ELC)创办人&CEO张楠,吸引了众多处在转型期阶段的中欧校友参加。
雷敏女士首先引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表示,一般而言,中年危机普遍出现在45岁左右。但她认为,对中国人来说,这一时间整整提前了10年,她本人就曾亲身经历过。
雷敏曾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有着非常丰富的职场经验,一路打拼到管理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发现,职位逐渐升高的同时自己却不复有先前的激情。每日代办事项越来越多,休闲时间基本被工作占据。
孩子对她说:“我不希望成为你这样的‘成功人士’,你根本没时间做自己想做的其他任何事情,没有业余爱好。”丈夫也抱怨,“有时,我真希望你丢了这份工作!”
当身体机能也发出报警信号后,雷敏终于停了下来,重拾曾经的兴趣,远足旅行、阅读反思,着手寻找并“重建”完全不同的新生活模式……
相比雷敏,年过45岁的高腾则幸运得多。仰仗“工科男”背景,他从服务了20多年的外资公司成功转型进入国企。不过,这一转型纯属偶然,而且“被动”。
“我长年所在的外企团队,更像一个‘大家庭’,拥有研究背景的同事们专注于研发、合作,有时你会觉得这像个大学。”高腾说
然而某一天,变化骤降。公司管理层激进地改革,兼并其他公司,迅猛抢占市场,商业理念、运营节奏与过往模式大相径庭,每位员工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压力。“疾风骤雨的变化,让我对一直以来的安全感产生了怀疑,这迫使我跳出原先的舒适区,开始思考并做出改变——这构成了我‘中年转型’的底色。”他说。
在张楠看来,人生中的决策变化往往来源于两个变量:收益(不仅仅指金钱方面)与痛苦。当收益或者痛苦陡然增加,人自然会做出改变并寻求转型。“反思过去,你会为做过的事情后悔,还是会为没有做过的事情后悔?”她说,据统计,大部分人会为没有做过的事情后悔,因为反观生活,真正影响人们做出决定的,往往是其无法负担的潜在损失。
与此同时,促使人决定改变的,不仅仅有外部环境的变化,冰山下占据更大比重的是个人的价值观、自我实现与自我驱动力等更持久、更稳定的因素。“决策与改变就像三明治中间的夹心层,上面是环境的影响,下面更深重的部分是自我认知。所以,适时停一停,不断保持对自我的反思,有助于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做出最优选择。”
时代在快速更迭,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雷敏表示,对于中年转型来说,主动改变永远比被动改变更让人从容。被动的变化,容易滋生消极情绪,而主动求变,能对人的心理产生更好的保护作用,规避生活中的消极影响,并带来安全感和强烈的成就感。
高腾和张楠则建议,在不断打拼奋斗的同时,需要有意识地和目前的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留下放空思索的空间,与朋友做一些无关商业与工作的交流,真诚地寻求帮助。更重要的是,在40岁之前,找到一项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则会有更多机会开始一段与众不同的新人生。
此次分享会是中欧职业发展中心在2019年举办的首场活动,今年,中心还将举行一系列规模更大的职业发展相关活动。
中欧职业发展中心介绍
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职业发展中心,中欧职业发展中心(CDC)为中欧学生和校友提供职业规划、求职指导并搭建与雇主、合作伙伴交流的平台。从2018年8月开始,中心致力于为毕业五年内的GEMBA/MBA校友提供职业发展支持,未来还将举办猎头公司见面会、中国企业推介交流会、行业专家分享等系列活动,并为校友提供职业发展咨询。
如有招聘中欧校友及学员需求,欢迎联系职业发展中心(CDC):
021-28905270;cdc@ceibs.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