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知识
-
企业的三类“死法”,每一类都值得警惕2020-12-222019年被国内投资界称为创业企业“死亡年”,有很多大家熟知的企业走向终结。2020年,意外爆发的新冠疫情又让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宣告破产。企业为什么会失败?站在2020的年末,总结那些失败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企业更好地开启2021,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中欧近期举行的“合Talk”第二季系列直播活动中,中欧会计学荣誉退休教授苏锡嘉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大家探讨了企业的三类“死法”,对于创业者颇具警醒… 更多
-
帮助政策制定者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2020-12-21我们近期在中国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近十年来,随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以及可支配收入的不断上升,如今的中国消费者已愿意为洁净的空气“买单”。 更多
-
从改革试验田到世界第二,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将开启“内循环”?2020-12-19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老八股”上市交易;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并于次年7月正式营业——这两家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全国性资本市场正式形成。从1990到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截至2020年12月初,两市已有上市公司4120家,总股本达到7.33万亿股,总市值达到83.17万亿元。然而,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中国资本市场也显… 更多
-
对话吴敬琏:历史拼图中的浦东2020-12-17今年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年届而立,浦东风华正茂。而90岁的吴老,曾先后三度结缘浦东,目睹和助力了浦东奇迹的发生。于他而言,浦东的高水平开放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上海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日,吴老接受了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专访,循着历史的脉络,追忆浦东奇迹的缘起,述说对浦东的殷殷厚望。 更多
-
引进人才,上海的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点2020-12-15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上海也将迎来自己的“十四五”规划实施期。近日发布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人才是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的第一资源……要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选择上海、扎根上海、书写梦想、成就事业。”上海如何引才、聚才、留才?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教授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她认为,高校要在人才培养… 更多
-
领导者如何提高执行力——戴高乐领导力给我们的启示2020-12-14执行力是领导力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没有执行力,所有的领导力都是空谈,都是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戴高乐本人对此非常清楚,他曾说“世界上再崇高的原则,也只有付诸行动才有价值”。如果没有执行力,戴高乐不仅不能率领法国人民对纳粹德国展开绝地反击,也不能在复杂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与罗斯福总统斗智斗勇,更不能让法国从一个积弱积贫的战败国在战后一跃成为世界大国,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别于美、苏的世界第三种力量的… 更多
-
戴高乐领导力学有何现实指导意义?2020-12-142020年11月9日是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将军逝世50周年。为缅怀戴高乐将军,学习其卓越领导力,2020年10月30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戴高乐基金会、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举办“戴高乐领导力”网络研讨会,法国前总理、夏尔•戴高乐全球领导力教席教授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戴高乐基金会学术部主任傅加西(Frédéric Fogacci)教… 更多
-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成功女性领导者?2020-12-14过去几十年,越来越多的女性领导者在以男性为主的管理世界里打开了一片天地。她们凭借卓越的能力和广阔的视野,游刃有余地管理企业、领导团队,却常常过得不那么快乐,甚至陷入焦虑、抑郁的沼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许定波一直以来十分关注女性领导者的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他认为,女性管理者要培养积极思维,坚持做时间的朋友,也要懂得享受家庭生活的快乐,接受生活中的各种不完美,不要让过时的社会规范和期望成为束缚… 更多
-
全球化进程受阻,中国企业如何顺势、借势和造势?2020-12-08新冠疫情的意外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了猛烈冲击。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202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将同比减少40%。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应如何调整全球化的步调?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系列直播活动“合Talk”第二季上,中欧副院长兼教务长、会计学教授丁远总结了近年来中国企业全球化尤其是跨国并购的发展脉络,并探讨了疫情之后,面对全球化进程受阻的挑战,中国企业如何“顺势”“借势”和“造势”,从而更好地在… 更多
-
盛松成:货币政策半年内无收紧必要2020-12-02宏观政策取向已由“稳增长”转变为“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此时,是否应该收紧货币政策?我的看法是,当前远未达到收紧货币政策的条件,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至少在明年上半年之前,都不应收紧货币政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