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EMBA

历史是如何被记录的?「春秋笔法」是不是如实记录?流传下来最重要的是什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做客中欧EMBA「人文艺术系列讲座」,打开了关于「历史的意义」的新视角。

中欧EMBA

葛剑雄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01

历史的目的
是解释天命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文字记录的历史长达3800年。古人做记录是为了向神、天、祖先报告,请求庇佑或宽恕。需要记录和报告的事情多了,就产生了分工,一部分巫师负责记录,另一部分巫师与天、神沟通。「史」从巫中间分化出来形成一个专门的职业。「史」是象形文字,形状是一个人手里拿了一块板在记录。要记录的是重大事件,各个时代不同,因事而异。

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记录「赵盾弑其君」,孔子赞扬他「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记录历史毫不隐瞒。但孔子又说:「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赵盾也是好人,他被记为弑君是因为记录的规则。

赵盾的国君是晋灵公,昏庸无道,赵盾规劝他,他烦,想杀了赵盾。赵盾看在晋国待不下去,就想走,但还没离开国境时,部下发动政变把晋灵公杀了。所以史官董狐记录:赵盾杀了他的君主。赵盾去找董狐,问,我哪里杀了国君?董狐就很严肃地质问他:你「亡不越竟」,逃亡没离开国境;「返不讨贼」,回来以后不惩办凶手;你还是晋国的首相,不是你杀的,是谁?赵盾只好接受。

我们可以看看,当时史官所坚持的记录,到底重点是在历史事实,还是在价值观念?

再看对晋灵公派去刺杀赵盾的刺客鉏麑的记载: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写得有声有色。但这段怎么记下来的,是事实吗?当时没有录音机,没有手机,鉏麑死前没有其他人,谁知道他的想法?「叹而言曰」怎么证明?

但这样的记录最完满。刺客被赵盾如此恭敬为民所感动,价值观上坚持要忠、信,不忠不信宁可死,所以这一段记录被认为是很好的历史。

第二个例子就非常惨烈了。崔杼把他的君主,荒淫无耻的齐庄公杀了,齐国太史伯就记录「崔杼弑其君」。崔杼叫他改掉,太史说不能改,就把太史伯杀了。新太史仲是伯的兄弟,崔杼问他准备怎么记录,太史仲讲「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把他杀了。第三个太史叔是他们的弟弟,崔杼问他怎么记,「崔杼弑其君」,又杀了。老四太史季还是要写「崔杼弑其君」,崔杼叹了口气,只好算了。齐国南部有位史官为了支持太史兄弟四人,已经在来的路上了,如果四兄弟都死了,他就准备继承史官,还这么记。

根据当时的价值观念,哪怕国君再坏,臣子是不应该杀的,要强调这个人失去天命,老天之所恶,才可以杀。解释权在谁?在史官。所以尽管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历史,但中国自古以来留下史书、典籍最多,而且都是延续的。官方的历史始终就是为了一个目的:解释天命。

中欧EMBA


02

「春秋笔法」
不是如实记录

《二十四史》里不少史书都有一篇叫《祥瑞志》,记载各种吉祥的征兆「祥瑞」。对于将要亡的朝代,会记录很多「灾异」。这是历史重要的内容。

日蚀是最大的事,日代表太阳,太阳是皇帝,所以出现日全蚀,从上到下都非常紧张。天文官或钦天监必须对日蚀做出正确预测,如果不正确或没有预报就是死罪。预测以后皇帝就要想急招,老天要发怒了,要自己承认错误,下罪己诏,而且公开请求大臣们直言直谏。到了预定时间,皇帝就要关闭正殿,躲在一个小房间里,设施要简单,要斋戒、素服、减膳、撤乐,过苦日子,反省自己犯了哪些错误。果然,被全蚀的太阳复明了。这些都要记进历史。

官方的历史,说到底就是证明皇帝的合法性。要证明这一点,能够全部做记录吗?能够实事求是吗?不,是选择性的,挑出对自己有利的事甚至不惜编造。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那么重视由官方撰写历史,垄断历史的撰写权。

这些做法有没有积极作用?当然也有,传统的价值观念得到维护,由官方认可的历史学家来改订历史,然后推广传承。所以孔子被称为中国第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不是孔子编写的,是鲁国史官积累下来的历史记录,但孔子要用正确价值观念来删减。所以不是说孔子从头开始写《春秋》,「作」实际上是修改、定稿。

有这样的说法:孔子在《春秋》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孔子用了一个褒义词,就像穿上华丽的服装,戴上高贵的帽子,这样的荣耀;但是孔子如果用贬义词,比刀刺斧砍还难受,评价一辈子跟着他,后代都改不了,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永远受到谴责,永远受到老天爷、祖宗惩罚,这多严重。

孔子还有第二个原则:「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地位高的人,贤良的人,比如周天子、国君、良臣有什么错误缺点,要为他隐瞒,能不记就不记,记了也要淡化。如果这样做还不够,孔子还有第三个原则:「笔则笔,削则削」,该记的就记,不该记的就削。因为当时都记在竹简、木简上,不要的字就拿把小刀削掉。

我们现在看到《春秋》,不知道有多少原来的记录已经被孔子删掉了。谁来决定该记、该削?他自己及以后的史官。史官根据什么原则?维护当时的政治正确性,证明自己的朝代得了天命。所以「春秋笔法」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如实记录历史。

比如《二十四史》里面看到皇帝「狩」,千万不要以为他很愉快风光,「狩」是一个皇帝被抓、被俘、受屈辱的代表词。宋朝历史讲的「二帝北狩」,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到北边打猎;其实是被金人俘虏,带到五国城(黑龙江),受尽屈辱。清朝末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当时已经有报纸报道「太后西狩」,或「两宫西狩」。

03

历史是为
现实服务的

唐太宗和他的儿子唐高宗时修了《北史》《南史》(以往北朝和南朝都以自己为正统,互不承认,分别修史),都承认它们的正统地位。所以南北不只是政治统一,大家的观念、思想、认识都统一了,这就是历史为现实服务起的好作用。

我们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推翻元朝,肯定说元朝坏话。不对,朱元璋极力赞扬成吉思汗是英雄,得天命。为什么?如果不肯定元朝的合法性,他推翻元朝的天命哪里来?他只是说可惜元朝后来的皇帝没有好好继承,所以老天爷把天命交给我了。朱元璋一直赞扬元朝对老百姓很仁慈,治理得很好,只是元朝最后这个皇帝不好,所以才由他来完成统一。

到了清兵入关,一开始是通过武力统治天下,后来就明白完全依靠武力是不可能征服人心的。所以赶快修了《明史》,证明明朝天命已尽,本朝得了天命。到乾隆年间,天下稳定时,清朝开始为修国史做准备了。

乾隆皇帝指定在人物传记中,专门搞一个《贰臣传》,把所有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员,洪承畴、吴三桂等200多人全部写进去。而且乾隆皇帝亲自写案语,说当初这些人顺天命,投奔大清,「不无微功,毕竟大节有亏」,怎么可以背叛自己的国家、皇帝?统统是叛徒。

相反,他规定当初抵抗大兵南下,为国家尽忠的所有明朝官员,像史可法、张煌言,全部进《忠臣传》。而且命令地方上也依此参照,大力收集这些人的英雄事迹。修方志时,凡是明朝的官员,无论被杀、自杀,统统列进《忠臣传》;地方老百姓,没有官爵的进《义民传》,女人进《节妇传》。

这一修,原来明朝官员的后代扬眉吐气,一下子都成了忠烈的后代;而投向清朝的那些人永远都是叛徒的后代。这样一来就把传统价值观念和当前政治完全统一了。如果乡绅知识分子在这以前还希望为明朝正名,到这时就完全接受大清「天命所归」。

特别是袁崇焕,入关时,清朝通过伪造「密信」又故意泄漏,把他搞成奸臣;后来要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且在北京建庙,永久祭祀。所以一直到清朝亡了,遗老遗少们还赞扬「自古得天下,未有如本朝之仁者」,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我们清朝这么仁义,讲究维护正确价值观念,这么对待前朝的忠臣。这就是修历史的作用。

太平天国最后靠谁镇压?不是靠满洲绿营兵、八旗兵,也不是靠蒙古的骑兵,靠的是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左宗棠这些汉族知识分子。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因为他们已经承认清朝是从尧舜历代传承下来的合法政府,它接受了正统政治观念,维护了传统文化,不再是入侵者。太平天国要摧残传统文化,诬蔑孔子孟子,才是最大的敌人。因为太平军到一个地方就烧孔庙,把孔子、孟子的神祠牌位扔进粪坑,不许读书人看「妖书」——把传统典籍都叫「妖书」——强迫他们当兵,有些就杀了。曾国藩认为这是真正的敌人,要摧毁我们的政治价值观。

中欧EMBA


04

研究历史
要追求真理

历史学家和历史研究要追求真相、真理,但在应用研究成果时,必须维护国家利益。只要有国家,历史就要维护国家利益,维护自己的价值观念。所以历史绝对不是简单的事实记录。但是历史也不容许伪造、虚构,虚构就不叫历史了。历史只能选择,不能编造。历史是后人对已经发生的事,对已经存在的人,对过去的一种有选择、有意识的记录。

注意两条:第一条,有选择。第二条,有意识。有选择,一方面是为了政治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有技术原因。不选择怎么办,清朝皇帝的每一天都记录,有时间全看吗?中国历史那么多史料、材料,如果不选择,从技术上也是不可行的。不选择要历史学家干什么,把原始档案扔在那里自己看就是了。哪怕野史,也一样有选择。

一选择就免不了有意识。我写的和你写的肯定不同,这是很正常的。怎么办?就要比较不同的记录,然后可以从逻辑推理上分析,找它的矛盾,要了解事实。有些事实了解不了怎么办?至少要保持怀疑。

如果是为了研究,那么研究历史就要揭示真相,要追求真理。历史学家要真正研究是很艰难的,甚至有些真相永远无法揭露。但是通过研究可以不断地逼近真相,至少能够揭露它的矛盾,破除对它的迷信。

正因为追求真理是最困难的,必要时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样的工作才伟大。历史上那些史官就认为要坚持价值观,追求真理,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正因为揭示真相那么困难,所以揭示真相了不得。

 

/ 延伸阅读 /

人的四种境界,你活得有劲还是没劲?

中欧教授的新年书单: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