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们在此推荐一份来自管理者的年度书单,这份书单由中欧校友文创产业协会的8位EMBA人推荐。

作家博尔赫斯谈论过阅读的美妙:「一本书直至找到了它的读者,找到那个能领悟其象征意义的人,于是便产生了被称为美的奇特的激情,这是心理学和修辞学都无法破译的美丽的神秘。」

而作家余秋雨认为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早一天阅读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让我们借由这份管理者的年度书单来开启阅读,发生美妙,摆脱平庸。

01
 

中欧EMBA

《天才与算法》
作者:马库斯·杜·索托伊 / 马库斯·杜·桑托伊

推荐人:黄宇昕
中欧EMBA2013

英国数学家马库斯·杜·索托伊的《天才与算法》以跨学科的视角,探讨了一个时代的核心议题:在数学与算法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是否具备与人类比肩甚至超越的创造力?作者通过数学思维解析AI的底层逻辑,结合艺术、音乐、文学等领域的案例,揭示了算法的潜力与局限。

书中提出的「洛夫莱斯测试」成为贯穿全书的线索——若算法能创作出令人类无法解释其生成逻辑的艺术作品,则视为通过测试。这一标准颠覆了传统图灵测试的「模仿」范式,直指创造力的本质:不可预测性与意义生成能力。

例如,AI作曲家「艾米」模仿巴赫风格创作的音乐曾成功欺骗专家,但其内核仍是基于概率的「组合型创造力」,而非人类独有的情感表达。
作为牛津大学数学教授,索托伊以数学为桥梁,解构了AI与人类创造力的共性:

算法的艺术性:书中以分形几何、混沌理论解释波洛克的抽象绘画,揭示数学规律与艺术美学的同构性。例如,通过混沌摆系统模拟波洛克作画时的身体动态,生成的视觉分形与自然界(如海岸线、雪花)的数学结构高度契合。

数学的创造性本质:作者提出「数学是一种生存行为」,远古人类通过计数,选择进攻或逃跑;强化学习算法则通过「奖励函数」优化决策路径。数学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类突破认知边界的原动力。

AI的数学边界:AlphaGo Zero打破围棋传统路径依赖,但数学证明仍依赖人类直觉,AI尚无法独立完成「变革型创造」。

02
 

中欧EMBA

《粮舵》
作者:周夫生 / 波音

推荐人:陆军伍
中欧EMBA2000

作者应用粮食盈余和粮食风险,塑造国家道路这一简单的工具或模型,对我们熟知的一系列历史现象与结论做了全新的、令人信服而又清晰明了的解读。社会科学的理论,其魅力就在于对于事实的解读。

一、现代化。现代化的内核,不是市场(源自英国的商业化学说),也不是法治(源自德国的理性化学说),而是和平发展。有恒产者有恒心,稳定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和平秩序,推动了分工演进,两者互相强化、自我巩固,由此造就了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市场与法的逐步完善,只是现代化进程的外在呈现。

二、周秦不二。从周至秦并没有本质变化,只是动员水平意义上的先秦发展为后秦,小秦提升为大秦。

三、治理悖论。越是需要治理的地方,越是无法提供治理所需的赋税,在古代文明世界,这是一个悖论。

四、大分流是一个假命题。文明分流并不是发生在中国和欧洲之间,而是发生在英格兰和欧亚大陆之间。

五、私有产权神话。产权保护,不能等同于私有产权保护。主权是最高所有权,任何财产权都为主权(代表共同体)与个人所共有,私有产权与最高所有权(以赋税为表象)两者之冲突的解决之道,从根本上讲只能是提高生产体系稳定性,从而使产权价格确定化。也就是说,产权清晰的真义,并非产权私有化,而是产权价格确定化。

六、秦制轮回。无恒产者无恒心,不稳定的粮食生产,破坏了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心,他们结成小共同体彼此对抗,而这种对抗推动大共同体出现以维持秩序,秦制就此成立。然而无信不立,彼此对抗的小共同体无法深化分工协作,只能以一个个小农家庭为单位投入生存竞赛,这样一来,一盘散沙、互不来往的小农越来越多,最终种多少吃多少,甚至是不够吃。他们既没有多余的钱粮上缴赋税,又互相争斗不得安宁,秦制天下就在这种赋税越来越少,而秩序越来越乱的悖论中走向崩溃。

03
 

中欧EMBA

《权力论》
作者:伯特兰·罗素

推荐人:李庆
中欧EMBA2013

从历史到哲学,重温罗素对人性的洞察无比深刻,如果说把思想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人说的东西深刻得要命,但说的方式笨得可怕;一种人不仅说的东西发人深省,而且说的方式非常精彩。康德和黑格尔属前一种人,他们的著作深刻但沉闷;罗素则属后一种人,他的著作深刻而优美。

人性有四大欲望:占有欲、竞争欲、虚荣心和权力欲。「占有欲是一种无限的动机。不管你已拥有多么多,你仍将渴望占有更多。」人们总是不满足于已有的事物,而去强求还不属于自己的事物,而这是没有尽头的。完全的满足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竞争欲是一个更为强大的动机。人们历史上,因彼此不和而引发内战造成的全面毁灭,比比皆是。争强好胜不仅仅是为了占有,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虚荣的激情。

罗素说:「虚荣心的麻烦之一就是,喂它的东西越多,它就越膨胀,你被谈论的越多,你就越希望被人谈论。」怎样夸张虚荣心在人的一生中的影响都不为过,一个人一旦被虚荣占据,那么傲慢也会随之而来,最终迷失了自己。

但是,最可怕的是权力欲,权力是终极的诱惑。权力欲的确是重要人物生活中最强烈的动机,他们不达无限权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一个人的权力欲的宣泄,意味着更多人的被驱使,因此它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动机」。

欲望会使人堕落,但是罗素也指出,欲望是人行动的动力,若对它善加利用,人们就可以改善自己,创造新的生活。
罗素将权力视为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力图从权力着手,提出一种分析社会变化的范式,以便找出规制权力的方法,并最终将权力欲引向为世界谋幸福的正轨。

04
 

中欧EMBA

《孩子,挑战》
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 / 维琪·索尔兹

推荐人:宋晓芃
中欧EMBA2015

今天一朋友来喝茶,提到其闺蜜小孩十几岁了,得了抑郁症。又听到另一个朋友说她自己如何跟女儿角力,被气到当下停车将女儿揪下车痛揍一顿。忍不住就想到了这本书《孩子,挑战》。

从「独裁的阶级社会」到「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现代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意味着生活方式、育儿方式的改变。如何在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现代教育的基础课题,也是现代父母要面对的永恒挑战。——这段赫然印在题词页的话,正是德雷克斯创作《孩子:挑战》这部家庭教育代表作的核心理念。

书中推荐的方法是基于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生活哲学理念及人类生活观。基于此,德雷克斯在书中倡导:既不建议家长纵容孩子,也不建议家长严惩孩子,家长要学习的是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们,有能力引导他们,不让他们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也不让他们在家里感到压抑和窒息。

每一位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要赢得的不是挑战,而是爱和尊重,以及相伴中的彼此成长!希望这本书能带你一步步跳脱出来反观自己的育儿方式,也能帮你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的个体情绪和行为,学习永不嫌迟!

05
 

中欧EMBA

《失控的照护》
作者:叶真中显

推荐人:刘默涵
中欧EMBA2014

首先不得不说,这本《失控的照护》小说的结构,很适合改编成舞台剧,不知道编剧将如何处理小说后段的反转。老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真是把人性总结得淋漓尽致,但这可能不是老人的错,也不是孝子的错。

如今,就有一个人,扮演了如上帝一般的角色,前来拯救老人也拯救孝子。他自认为做了一件好事,看书的你,是否也会这样觉得,如果让你站在审判席上,你会如何判罚?

小说从多个面向向大家展示了「老」之可怕,比如社会,社会无法为如此深度老龄化的群体兜底,政府也不过是想办法维持所谓的体面,底层人民只能认领了这样无望的痛苦,将两代、三代人拖入其中,无法自拔,品尝看不到尽头的绝望。

比如个体,个体的善良当然首先是对自己的父母家人,但一个被时间冷冻了的老人,永远停留在人生的某一刻的老人,无法体会到这份善意,使得付出显得徒劳,时间久了,自然无法维持发自内心的爱。解题思路只能是钱和远离,眼不见为净。

看这本书,就好像看到了中国的20年后,或者也许不用20年,也许在某些隐秘的角落,已经在上演这样的故事。

06
 

中欧EMBA

《遥远的向日葵地》
作者:李娟

推荐人:那莉
中欧EMBA2001

初次遇见李娟,是在短视频里瞥见她与董宇辉对谈时的腼腆笑容,那个说话轻声细语的女子,在直播间暖黄的灯光下,一下子让我和《我的阿勒泰》里饰演女儿的那位姑娘对上了号——戴着圆框眼镜,干净、文静、秀气,木讷中透出灵动。

但我一直没看她的书,直到前些天,有人极力向我推荐《遥远的向日葵地》,说「你会喜欢这本书」,理由是如果我写这类生活,也会是这样的风格,真是有点抬举我了,不过就此挂了号倒是真的。

上周,不巧发生了一件特别堵心的事儿,碰巧又要连续几天都需要独自驾车几个小时,于是想起了这本书,就开始听了起来。还真让推荐我读这本书的人说中了,仿佛有某种魔力,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个淡淡的味道,喜欢上了那些用淡淡的味道写出的让极度郁闷的我独自在车内笑出声来的文字,喜欢上了那种把磨难和不幸化解成时而慢慢流淌,时而灵动跳跃的文字,再慢慢咀嚼、慢慢回味的淡淡的闲散劲儿。那几天,《遥远的向日葵地》成了我最依赖的旅伴,也成功地化解了我的郁闷。

这本书真的是一幅大画面,戈壁滩上的百亩向日葵,那些在干旱中倔强生长的幼苗,那些与烈日争艳的花盘,还有家里的两只狗,成群的鸡鸭兔,那些仿佛无尽无休的家务和农活儿,还有那些质朴有趣的家人和邻居们,在李娟的笔下如同不断展开的画轴,一段有一段的精彩,一段又有一段的期待。有意思的是,因为看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听到有关母亲的场景时,我总是会想起马伊琍在剧中的模样,而那部片子里戴着眼镜的姑娘也直接取代了直播间里看到的李娟,两位演员深厚的功力让我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成功地实现了穿越。

有时候也在想,李娟是拥有了怎样的魔法,才有这般将苦难编织成光的功力,那些在戈壁上绽放的向日葵,那些与风沙共舞的日子,那些在绝境中依然蓬勃的生命,在李娟的笔下都成了永不褪色的风景。

真好,李娟的文字在那几天治愈了我的郁闷,幸运的是,听完李娟这本书,那件让我郁闷的事也有了一个最圆满的结局——那本我以为永久消失了的护照居然被某位破案小能手给找到了。我,被双重治愈了。

接下来,准备再看几本李娟的书。

07
 

中欧EMBA

《哈佛幸福课》
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

推荐人:高利明
中欧EMBA2003

冯仑老师说:不算时间、不算小账、不演角色——冯仑老师这三点的中心是一个「退」字,体会不深。不妨积极一点:

0、要浸淫在比自己高明的人群中;要跟时代的最高斜率紧密捆绑;要对别人有所贡献;

1、浸淫在比自己高明的人群中,就是给自己构建合适的学习压力区,这是心流变成生活常态的必要条件。心流才是一大类有质量的幸福;

2、跟时代的最高增长斜率捆在一起,人会不断感受外部进步和内部进步,这对自己保持积极向上是必要条件,而积极是让人保持长远范式的必要条件——能看长远就是年轻;

3、对他人有所贡献,这才叫「生」——生生才能不息;对别人没有价值无所贡献,这即使不叫「死」,也不过是僵尸化生存。

08
 

中欧EMBA

《第七天》
作者:余华

推荐人:刘新宇
中欧EMBA2020

那段时间,我也过得浑浑噩噩,感觉了无生趣,冥冥中不自觉地从书架上取下了那本《第七天》,作为出差途中对自己的犒劳。此前我完全不知道《第七天》到底讲什么,凭着对余华的信任收了这本书。不过,这本篇幅适中,又是小说,作为旅途读本,再合适不过了。未曾想,它竟如同一束光,穿透悲伤的云层,给予我别样的慰藉。

这部小说在坊间有点毁誉参半,甚至有人批评,「作家宁愿采取鸵鸟政策,对批评视而不见,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对批评免疫,而是他们前半生积攒的信誉,批评对他们的作品无可奈何。」

如果说深刻吧,这部小说貌似并不以此见长,但这部小说的情景设定极为奇特,余华以非凡的想象力,开拓出一片前所未有的文学疆域。

书中从逝者的视角展开故事,那死后的七天,是灵魂游荡世间的旅程,也是对人间百态的回望。这种独特的创作角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别样的慰藉,这慰藉不可替代,尤其在那个当下。它就如同我此前读过的《命运》一般,展现出作者天马行空却又深刻入微的想象力。在余华笔下,死亡不再是冰冷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引导着我们重新审视生命、亲情与世间的种种。

如果你也曾经历失去,在悲伤中徘徊;或者你渴望一场打破常规的阅读体验,感受想象力与文字交织的魅力,那么《第七天》绝对不容错过。它会带你走进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那里,你将找到慰藉,收获对生命全新的理解 。

 

/ 延伸阅读 /

葛剑雄:历史是如何被记录的?

人的四种境界,你活得有劲还是没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