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大的仓库里,没有了挥汗如雨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移动机器人,它们可以顶着重达上吨的货物,按照预设轨迹快速行驶着,遇到障碍则重新自主规划路径,以毫米级的精度做着系统指定的动作……
 
这就是快仓在做的事情。
 

杨威1

 
快仓是一家做移动机器人集群和操作系统的全球独角兽公司
 
9年前,快仓在国内从0到1开辟了这一行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范围颇具竞争力的移动机器人公司,为全球上千个智能仓、智能工厂提供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年销量增长率持续高达200-300%,预计2025年将达到累计销量10万台级,对应的营收规模是百亿级人民币。
 
快仓创始人,中欧创业营八期校友学员杨威说:“创业初期,很多零部件无法找到合适的供应商,也无先例可循,而现在中国本土可以生产90%以上的零部件,方圆100公里之内就能找到所有的供应商。”

杨威将之归功于当下中国高端制造行业创业环境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在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时代背景下,他如何利用好中国的“天时地利人和”,变被动为主动,加速全球化布局,将更多产品卖往欧美市场的?这背后的打法值得借鉴。

 

杨威身份卡
※ 以下内容根据杨威在中欧创业营十期上海模块上的分享整理而成。
 
杨威创业最初的想法很简单,Kiva System做出了一套移动机器人,7.73亿美金卖给亚马逊,他想到自己是北大自然语言处理专业,他的同学们是国内第一批做数据挖掘、算法运筹的,他的同事们是国内最优秀的机电自动化工程师,做移动机器人与他们的核心能力正好匹配。
 
快仓很快就拿到了菜鸟网络的投资,还与其联手打造了亚洲首个单仓千台级的智能仓。在这行业深耕越久杨威越觉得,需要做些什么去改变这个行业。

在便利店的仓库里拣一天的货,45分钟拣一单,一单拣完,汗直接湿到裤腰带。

火锅底料厂,温度直逼55度,空气都是辣的,捂得严严实实,戴上护目镜,但依旧又热又呛,眼泪不停地流。

电池板工厂,穿着防护服的工人一班12个小时,下班后手套一脱,里面可以倒出水来。

 
搬运、分拣的工作不适合人来干,仓库里人越少越好,所以扎根这个行业做着做着,他的目标就不再是把公司卖掉赚钱,而是要用四面墙内的智能驾驶技术实现让人类不再搬运的梦想。
 
不仅是他自己内心充满了做成这件事的使命感,快仓也遇到了绝佳的外部环境,展望未来,移动机器人这个领域会像机械臂一样,有四大家族诞生,中国公司将至少占据一半席位,因为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01/ 天时

 
1. 用机器人替代低端劳动力是大势所趋
 
宏观层面,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用机器人替代低端劳动力是一个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大趋势。
 
2013年杨威刚入行的时候,仓库员工的工资是1800元一个月,现在是7000元一个月,总用工成本大概在9000元以上,一个分拣工一年就要10万了,劳动力确实越来越贵。
 
与此同时,劳动力数量在大幅减少,70后这代人有2.2亿人,80后有2.1亿人,到了10后只有1.4亿了,新生劳动力在过去二三十年里面已经下降了40%,到2025年,预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继续减少2000万人,比重下降至61.5%。
 
一方面,中国的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在上升,另一方面,能够从事低端服务的人口在下降,在中国,甚至在全球,消费能力和服务能力的矛盾是一个基础矛盾,没人就无法提供那么多好的服务,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些优质的服务,由奢入俭难,因此用机器人替代低端劳动力是大势所趋,是这个时代的召唤,也是行业的“天时”。
 
2. 中国高端制造加速崛起
 
中国拥有全球最全的工业制造门类,制造业已经跻身世界第一梯队,同时,投资规模高速增长的制造业细分领域大多属于高端制造,如光伏、锂电、汽车等在走高端制造路线,相比较之下传统制造的新增速度并没有这么快。
 
创业者必须要研究宏观层面,因为它是最根本的风向标。举个例子,在上述的大背景下,如果移动机器人服务服装制造行业,碰到的多数是老厂改造,新建工厂很少。如果服务汽车行业,传统燃油车企业对移动机器人的需求空间没有那么大,主要服务技改项目,而新能源汽车企业却是以智能工厂、智能仓为主,一个品牌能延伸出两三个计划,一个计划又对应多个项目。
 
中国本身制造业的门路非常好,且集中在高端制造上,这是非常好的商机,是一个可以好好打磨产品的好机会,这就构成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天时”。
 

02/ 地利

 
1. 做硬件一定是离供应越近越能做好
 
如果天时是大环境,那地利就是供应链。
 
做硬件,一定是离供应越近越能做好。大疆能够脱颖而出的一大优势就是位于珠三角,供应链全。
 
因此,杨威选择将快仓的新址放在昆山,这样100公里范围内可以找到所有的供应商。目前,国内的机器人型号,快仓可以做接近100%的自研自产,依托于强大的供应链,即使现在昆山的厂还没全部投入使用,快仓依旧可以轻松地造出2万台机器人。
 
今年,一家国际知名的同行找到快仓,说希望合作。因为它提供的设备到了客户的现场,一直没有办法通过耐久测试。客户需要的耐久是比较严苛的加速耐久,如果短期内硬件出了损耗,那就不达标。他们被困扰了很久,最终决定找到快仓,因为快仓设备的加速耐久测试也是非常严苛的,1吨机型要上到1.2吨的搭载,然后7×24小时地干,会拆开看它的磨损,如果有问题的话就换磨具。测试中,会观察负载是否均衡,顶起来以后,机器人是走还是停,转不转,加速、减速如何,能不能在颠簸路上跑一万公里等等。这么严苛的工业工程测试是制造业强国才有的思维。
 
快仓为什么能做到这样严苛的工程测试?就是因为占了“地利”的优势,可以轻松找到相关的人才。快仓位于昆山的新厂,旁边就是汽车零配件厂、电子厂,它们的测试系统是测试笔记本电脑这类产品的,每个型号都有百万台级的出货,所以它们的测试标准非常严苛和精细。快仓通过引进这类优秀的品质工程师,就能取长补短。
 
类似的人才引进给快仓带来很多好处。快仓之前坏了一些板卡,一直无法改良这个技术难点,在引进一个资深板卡工程师后,他一看就发现了板卡存在的各种问题,很快,他拎出来127项工艺,重新与供应商沟通打磨,一个月之内就已完成了110项优化。
 
这就是地利,强大供应链带来的供应商、人才等红利。在地利的加持下,中国企业做智能硬件和高端装备可以做到世界领先,产品可以按周迭代,所有的人才储备、供应商储备都很充沛。
 
2. 中国强大的供应链 是企业自主研发最大的底气
 
快仓的产品需要用到激光雷达,满足CE安全标准的全球只有三家供应商,为了把产品卖往欧洲,只能买一家德国公司的,售价高达一万二,完全是卖方市场,快仓海外事业部总经理飞到德国总部去“抢”雷达,费了很大力气抢回来的数量不够一个大型项目的用量。
 
这倒逼着快仓自己做研发,最终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快仓真的做出来了,造价千元级,目前已经送至德国做安全认证。等认证完成,快仓既能把机器人合规地卖到欧洲,又能很好地控制零部件成本,两全其美。
 
之所以能从下往上,对零部件进行国产化替代,这其实是中国供应链赋予的能力。这自然对公司非常有利,既可以很好地控制成本,也能更好地控制产品交期,与海外同行竞争时优势突出。
 
今天,在中国做高端装备拥有显著的地利优势,中国的供应链之完善领跑全球,工业基础也非常好。在移动机器人这个细分行业,贸易战增加了零部件跨国供应的难度,短期内是痛苦的,但长期看其实是好事,逼着企业加快国产化替代进度。
 
杨威说,刚进军海外市场初期,一年出货量也就几百台,个别零部件如果自己研发,光认证费就要数百万,那自然不划算,所以当时选择进口。现在一方面出货量大了,一方面有些进口零部件买不到了,于是下定决心踏踏实实自己研发,结果发现很快就做出来了。
 
当企业启动国产化替代和自主研发,中国强大的供应链能力是企业最有利的一张牌,这对移动机器人行业的创业者来说是无上瑰宝。
 

03/ 人和

 
“人和说的就是我自己以及我的团队这些年,移动机器人行业培养了很多高技术人才,也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愿意来这个行业。
 
2019年杨威刚组建智能驾驶团队的时候,开出年薪100万也招不到slam工程师,而2021年很快便招到了7个优秀的slam工程师,因为这个行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了,这就是“人和”,没有这类人才,就干不了移动机器人这个事。
 
HR有时向杨威抱怨:“自动驾驶公司喜欢从我们这儿抢人。”这些人原本就是从传统行业里找出来并培养他们做智能装备的,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会被自动驾驶公司抢,不过杨威觉得人才的流动很正常,他跟HR说:“我们也从自动驾驶公司抢了不少人,不是吗?”
 
移动机器人的自动驾驶化其实很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台移动机器人和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技术链是一样的,包括slam、雷达、3D相机、机器视觉、算法、通信等,它的生产工程也和自动驾驶汽车一样,甚至有时候它的精度等级还更高,例如:锂电行业客户要求移动机器人对接精度是正负2毫米。
 
前几年,服务机器人行业也从移动机器人行业挖了很多人才,现在又输送回来很多,并且这些人才已经成长了。杨威认为,创始人的格局要打开,这样就会发现,跨行业的人才流动是良性的,人才的流动、培养、输送,带来移动机器人行业的“人和”
 

04/ 结语

 
在中国做高端制造,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集这么多优势于一身,不可能做不过海外公司。
 
这并不是杨威个人的猜测,外媒对移动机器人行业的数据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美国和德国,这三个国家占全球仓库自动化面积的65%,其中中国占比最大,中国在低成本机器人销售上占据主导地位,占比为55%。未来,中国的移动机器人企业一定能够跻身四大家族,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才有的机会。

杨威3

 (图:来自杨威PPT)
 
大部分to B行业,都是从百家争鸣发展到龙头竞争,而到龙头竞争的那一天,中国公司是最有机会胜出的,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要有这份自信,也要对现在的环境心存感激,更要不负这个时代。
 
中欧创业营的核心理念是“产业深耕,产业再造”,这其实就是长期主义,快仓已经进入第9年了,而未来的5-10年内移动机器人会迎来大发展,10年后可以实现“让每一个仓库和工厂变成跑满机器人的小型智慧城市”,到那时移动机器人会成为基础设施,这也就意味着企业还有很长时间,很大的空间可以去深耕。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低端的劳动力需要用机器人替代,这是一个大趋势,让人类不再搬运是快仓的使命,在杨威内心深处,趋势和使命是他创业的原动力,不管他在创业路上碰到多少挫折、多少艰辛、多少痛苦、多少磨砺,他深信:只要这个原动力在,我们在做的事情就值得长期坚持。

 


※ 本文根据杨威在中欧创业营十期上海模块上的分享整理而成。

整理 | Jess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