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EMBA

在位于广州花都区的明珞装备生产基地里,56个满载汽车焊装生产线部件的集装箱正陆续启运——目的地是美国一家知名车企。在这个总价值超1亿美金的订单背后,是姚维兵带领明珞这家民营企业17年深耕装备制造赛道的坚守与突破。

作为国家工信部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明珞装备一直专注于汽车数字化焊装生产线。产品和业务已遍布北美、欧洲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业务占比90%以上。这些成绩背后,源自姚维兵注定与“挑战”同行的人生远征。

 ● 

中欧EMBA

姚维兵

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中欧EMBA2014

01

命运转角:一个向生活挑战的年轻人

1998年,姚维兵阴差阳错被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汽车专业录取,这所高校的汽车专业至今仍在全国首屈一指。毕业后,他未按“常规路径”进入汽车行业,而是先到南方闯荡。在珠海一家无刷电机企业短暂停留两周后,他毅然离开。凭着一股闯劲,毕业仅一个月的他敲开了广州本田(现广汽本田)的大门,然而一心想做研发的他却被分配到复杂的车身制造部门。从车间实习到质量部门统计分析,两个月的平淡让他直言那个岗位“找个中专生就能做”,于是,他动了考研的念头。

命运的齿轮常常在不经意间转动起来,有一天,领导问他“想做什么”,他脱口而出就是“有挑战的事”。于是,入职不到三个月的他破格加入了新车型设计项目,要知道,这个部门此前只招收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员工。项目中,中日专家研究半年未破的质量缺陷难题,成了他的“试金石”。他自学价值数百万的测量仪器,汇总三个月20多台车的数据画出了偏差图与趋势图,最终仅用三小时调试设备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技术锋芒初露。 

在广本的岁月,姚维兵见证了国内汽车制造设备“全靠海外进口”的阶段:即便有手动设备,也需日方提供图纸,国内仅负责加工组装。他主导设计出第一套“中国设计、中国制造”的设备图纸,原本可为公司省下800多万图纸费,却因日方“知识产权付费”主张导致预算超支。经历这次挑战,再看着从组长到系长再到科长的传统晋升路径,他开始思考: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

02

创业维艰:从500元订单到千名员工

职业的天花板下,一颗“自主创业”的种子开始萌发。2007年,姚维兵决定下海创业,最初的目标朴素却坚定:“活下去,一年收入比打工强点就行。”他计划“20个人做300万业务,一年挣个30万”,要知道当时上班族的年薪不过才10万元。可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合作的日本公司倒闭,他只能靠小订单维生:“60 元一小时,很多订单总价才500元,接到200小时的图纸设计就是‘大活’”。但他不想认输,反而越挫越勇,公司业务连年增长,到了2010年,公司业务量已经突破了千万,成为明珞发展史上关键的一步。  

业务的增长倒逼团队的升级。创业初期,团队小,他就手把手教学,可业务成倍增长后,原有的人才模式难以为继。2013年,他引进外资企业同行,同步启动“校园精英计划”,招聘国内985院校学生精心培养,如今明珞的骨干多出自此时;2015年,他将目光投向全球,引进以色列、日本专家,甚至远赴美国招揽研发人才,如今连哈佛毕业生也加入了明珞团队。

更艰难的挑战在海外市场。刚刚进军美国时,明珞遭遇连续三年亏损,股东和核心高层都不理解,每次开会,股东们都在否定姚维兵的出海战略。但他始终咬牙坚持,他认定,“只要技术过硬,打开市场是迟早的事”。实际上,2012年他就已经提前布局前沿技术,投入800万建立激光实验室;2016年,机会终于来临——一家全球头部新能源车企的激光业务因技术门槛高无人承接,明珞凭借多年积累顺利拿下,这成了叩开美国市场的“敲门砖”。此后,明珞接连为美国车企打造三条大型生产线,最终,1亿多美金的订单印证了“技术为王”的坚持。

03

经营哲学:细节狂魔掀起效率革命

姚维兵的经营智慧,藏在对细节的极致把控与和技术的前瞻布局中。他提出的“十倍效率革命”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一个生产环节,更凝结成业内首创的“柔性魔幻机器人岛”——这个集成了80多项核心工位的高柔性、高效率、智能化的生产解决方案,能像变魔术般地将汽车几百个零件、上千个焊点的组装,从传统多条产线压缩至三个工位完成,不仅适配10种车型的柔性生产,还能通过智能排产系统实现生产效率提升50%、人工成本下降80%。

在能耗控制上,姚维兵算得比谁都细:机器人动5个轴比动全轴少耗60瓦,移动100毫米比300毫米更节能,让机器人“休眠”也能省出大效益。仅在大众项目上,一年就帮助客户节省115万度电,折合电费90万元。

成本优化上,他推崇马斯克的“指数”:别人用100个机器人,他重构工位后只需70个;别人需要4个绩优定位工位,他优化到3个,每少一个就能节省300万;他研发的修模机,不仅能为客户节省80%的电极帽,还能延长电极杆寿命10倍,并减少停机损失。  

进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习后,管理会计这门课更让他突破了思维的定式:将设备出货的木箱换成铁箱,成本虽增加了50%,但五年能重复使用20次,平均成本可降至10%;铁箱运回时还能折叠,仅此一项,一年又能省下500万的箱子钱和1500万的运费。“公司80%的业务创新都源于我的想法”,姚维兵的自信,源于他对“细节见效益”的深刻理解。

技术创新上,明珞也步步领先。比如“柔性魔幻机器人岛”就集多项黑科技于一身,其中用于传输车身工件的输送设备,创造性地引入磁悬浮直线电机驱动技术,将输送时间提高了4倍。为了让产线工艺效率达到极致,技术人员开创性地引入全球领先的激光螺旋点焊技术,并结合虚拟仿真焊接技术进行了上千次实验,将单点焊接时间大幅缩短,效率最快可提升9倍。如今,明珞手握800多项专利,每年过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超50%的国际化研发团队,成了他在国际市场中竞争的底气。

04

终极坚守:方向正确,终点是迟早的事

“先做正确的事”,是姚维兵始终坚守的原则。2021年,富士康、宁德时代提出投资,后者甚至邀他做研发生产线,他却拒绝了:“不是投资就一定帮到你。”2015年,明珞曾获上汽、北汽、广汽联合投资,却因缺乏业务加持等原因未能持续,这让他更清醒地认识到,偏离“核心竞争力”的诱惑,投资再大也不能要。

谈到创业的挑战,姚维兵笑言:“十八年了,没有一天不难。创业不是九死一生,是九十九死一生。”但姚维兵的倔强,藏在对“做大家不看好的事”的坚持里:美国市场三年亏损,最终靠技术破局;走戈壁时,膝盖有伤落后几公里,但仍朝着光亮前进。

中年时,他走进中欧的校园,在这里他系统学习了麦肯锡的7S理论、波特五力模型等管理学的诸多经典课程,更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企业数字化转型。他要把九个人的活优化成两个人做:“读书不会改变你,关键是找对场景落地”。 

中欧EMBA

在中欧EMBA就读期间的姚维兵(中)

如今,明珞虽在全球汽车车身制造市场占有率不到2%,但姚维兵看到了更大可能,“全球一年超200多个新车型,一个车型七八千万到两三个亿,做100个车型就是100 亿”。他不希望中国企业陷入“低价竞争”,而是想带领明珞扛起产业链的责任:建立MISP智能数据服务平台,像“医院体检”般评测气缸、夹具、智能控制器等设备和元器件,形成报告推荐给全球车企,帮国内中小企业进入全球供应链;作为广州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核心牵引单位,他还致力于联动上千家上下游企业,打造创新联合体:“中小企业单枪匹马出海难,依托智能制造生态才能更强”。

当谈到公司核心竞争力时,姚维兵直言:“现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如果我不在公司,或许公司一两年都活不下去。”这份清醒让他将自己定位为“总规划师”,并计划用3年解决公司安全问题,5年攻克管理难题,10年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成为世界级企业,就要做不一样的东西”,看着一个个发往美国的集装箱、车间里连续运转的魔幻岛,姚维兵知道,他走的“正确的路”,不仅是明珞从500元订单成为全球标杆的成长路,更是中国装备制造从“跟随”到“领跑”的突围路。

/ 延伸阅读 /

中欧EMBA新生图鉴: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新叙事

一位CEO的思考:什么才是企业当下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