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0日,巨一科技(688162)在创业16年后,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开盘价为81元/股,远超46元的发行价,开盘最高涨幅82%。12月,公司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巨一科技创始人林巨广感叹,他曾经看到太多的初创企业没能坚持下来,好在,他的团队终于成为那宝贵的活着并成长起来的1%。
2005年,林巨广创办巨一自动化设备公司。他选择了一条在当时看来最为挑战的赛道——汽车自动化装备制造。这是一种集机械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设备,能够减少生产过程对人力劳动的依赖,显著提高生产精度、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的设备。自动化装备制造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的特征,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将时间回溯至2005年,许多科研院所介入了这一技术难度高的领域,但绝大部分创业团队在一轮轮技术迭代中消失了。创业前,林巨广在合肥工业大学担任科研处负责人,承接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在其中,他看到了中国汽车装备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中国有一个宏大的汽车工业愿景,但现实却很骨感,连基本的制造装备都要从国外进口。哪怕是合资企业的设备,在现场安装调试时,中国人也不能参与。一个大国在汽车制造上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林巨广觉得很憋屈,也由此生发出“中国汽车中国装备造,中国汽车中国人造”的愿景。虽然创业成活的几率只有1%,但林巨广自信,自己就是那1%。他的自信来自于此前项目的多次成功。“《孙子兵法》说,先胜后战。我们按照成功的思维去做市场、研发,发展团队,好像没有不成功的。”汽车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现代工业中生产装配线应用最早、生产装配技术最为成熟的产业。早在20世纪初,福特已经采用流水线装配方式进行规模化生产,汽车制造业是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制造产业之一。发展汽车制造智能装备会对其他制造业起到带动示范作用。
欧洲在自动化装备领域实力最强,巨一起步时需要找到差异化的发展方向,林巨广说“自动化装备包含机械和电控技术,相对来说当时的中国做机械是较强项,电更是短板,所以我们就从电控介入。”按汽车整车制造的工艺划分,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分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类,各自的投入占比一般为20%、25%、35%、20%。装备投入大,难度高,有很多的技术壁垒,进入的时候还会有很多经济或者是研发上的压力。林巨广和他的团队开展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项目的研究,确定了“先集成创新再进行单元技术创新”的研发思路,先后开发出涂胶、搬运、点焊、弧焊等机器人。在天时与地利上,巨一科技找准了好时机。2005年,适逢中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机会很多,但做什么很重要。
当时有两个市场,一个是商用车的装备制造,一个是乘用车的装备制造,显然后者的市场更大,但前者的产线节拍低,自动化程度不高,更匹配企业当时的技术能力。巨一科技从商用车装备起步,两年后才决定转型做发展势头更为迅猛的乘用车。
但这次转型,内部的反对声不小。团队都有一种惯性,好端端的赚着钱,为什么要撇开做熟的技术和客户另开渠道?况且这是两套不同的技术体系和客户群体。
林巨广决定从研发到销售都另起炉灶。为了激励员工,他将乘用车订单的提成比例设置得远高于商用车。靠着组织架构转变和激励的组合拳,巨一完成了第一次业务转型。
如今,巨一科技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基于对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研判,形成了目前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和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两大业务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的局面,两大业务分属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均属国家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
巨一科技选择走新能源车这条道路亦是需要眼光和勇气。
时光倒回至2009年,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元年,国家接连推出优惠政策,引导产业发展。2009年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贴”,同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对试点城市公共服务领域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由此拉开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时代的序幕。
国家首先在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环卫、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开始新能源车的试点。2010年开始对试点区域私人购车者进行补贴。
新能源车的政策信号非常明确。林巨广认为这其中一定有大机会。
他的判断是,传统汽车的电控类零部件是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天下,中国企业很难跟动辄上百年的企业比拼经验和技术,但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各国都是起步阶段,中国市场巨大,有很多拓展的机会。巨一科技在汽车装备领域深厚的知识、技术积累使得公司具备切入汽车核心部件领域的能力;此外,长期为汽车行业服务积累的客户资源和服务经验也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业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机、电控零部件业务一炮打响,成为巨一未来发展的主要引擎。
在开拓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业务的同时,巨一把智能装备也延伸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研发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车身等核心装备,并通过数字化赋能,打开了国内、外高端客户市场,成为新能源汽车装备供应商重要的一份子。
装备和核心零部件双轮驱动的业务布局,使得公司掌握了汽车制造的核心工艺装备与核心部件的开发与制造,两大业务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巨一科技在发展中始终保持对研发的高投入,近年来,公司的研发投入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保持在7-10%的高位,持续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保障了公司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公司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技术成果先后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
对技术的敏感,让巨一科技在数字化大潮来临时再一次抓住机会。当今的汽车产线更换车型时,给调试留下的时间非常短。巨一通过虚拟调试完成90%以上的流程,只将最后的10%留到现场调试。除了虚拟调试,虚拟设计、设备的远程维护、过程评估,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员工的知识共享均转向了数字化,这对提升生产效率,控制品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林巨广说:“我们是数字化的受益者,有了数据的治理、标准和规划,我们的治理将更加系统。”
如今巨一研发的装备和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被广泛应用于市场,几乎囊括了国内外所有传统车企,和新能源汽车的新势力,包括大众汽车、特斯拉等。
“中国企业在机械领域是强项,电是短板,欧洲企业在这方面是长项。我们选择了差异化竞争,选择与自动化方向最为相关的电控技术,跟随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成长。”目前,巨一科技已经是国内领先的智能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专家,为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总成、动力电池、车身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同时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电机、电控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全生命周期服务,两大业务板块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巨一科技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业务的国际化,力求通过国际化业务的开展,学习国际先进标杆,促进自主创新。
巨一的第一个外企订单来自于捷豹路虎中国,接着是捷豹路虎英国,此后又分别拿下奔驰中国、大众中国和大众德国的业务。新能源车领域,巨一不仅拿到了比亚迪项目,也成为特斯拉中国工厂、美国德州工厂、德国柏林工厂的供应商,这使得公司业务领域站在了全球的舞台。

与全球领先企业的合作,也推动了巨一管理向规范化发展。林巨广说,巨一对标的是一流企业的管理。他们从豪华车品牌奔驰处学习流程管理体系;从大众中国和大众德国的项目中学习欧系车的标准和体系。“德国企业虽然决策慢,但管理面面俱到,思虑周全,能大大减少犯错的机率。”
在新能源车领域,特斯拉的创新与拼搏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林巨广说:“特斯拉是一家非常勤奋的企业,经常从早8点开会到晚上12点,有时周末也不例外。”
伴随着国际业务的开展,公司英国、德国、美国的子公司相继成立。
随着国际项目的落地和交付,公司已建立起国际化的销售、规划、设计开发、集成与交付以及服务管理的业务团队,并形成相应的业务规范与流程,提升了公司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形成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林巨广来中欧全球CEO课程学习,不仅是为了提升个人能力,也在为组织上的突破进行布局。“如果向跨领域迈进,管理者视野的突破很重要。”
智能装备和新能源动力零部件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优秀的人才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对技术人才的争夺将日趋激烈。若公司未来不能在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持续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对技术人才缺乏吸引力,同时现有技术人才亦可能出现流失,这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在以研发创新为驱动的企业,人才的价值被不断放大。“人是最关键的,实验室、厂房、设备都不是最重要的。”林巨广说,“中国的设备已经不比国外的差,甚至是更好,但人才是关键。引进人才,激励人才是很有学问的。”从创业初期,林巨广就坚定认为技术人才不仅需要物资激励,“中国汽车中国装备造,中国汽车中国人造”的共同愿景才是吸引、激励人才,打造学习型组织的基石。创业初期,公司进入欧洲市场做装备设计时,给人才开出的工资甚至高过整个领导团队工资的总和。“但金钱激励又不是最重要的,公司核心团队成员更看重发展,所以需要给他们更高远的目标和更广阔的平台。把员工培养成为国际化的人才,管理者也要成为全球领导者的一分子。”如今,林巨广创业时招聘的学生已经成长为骨干。这些年,林巨广的工作重点就是人才激励和人才队伍建设。巨一科技坚持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和强化人才团队实力。经过多年项目经验积累及人才自主培养和引进吸收,公司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员工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超千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超50%。“客户的选择,产品的选择,这两大战略成为公司增长的基石,客户教育我们成长。”上市是赋能巨一科技企业发展,助力资源开拓,产能做大;小巨人则是科技企业起点,凝聚方向、做专做深、积累技术知识。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