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拍拍贷 | 科技极客的金融垦荒创新路
2017年是网贷在中国落地发展的第十年。网贷行业经历静默、爆发、乱象到监管落地过程,一路走来殊不容易。说到中国网贷行业,不得不提及拍拍贷,这家诞生于2007年的老牌网贷企业,历经十年沉浮路,于2017年底发展成为一家拥有7000多万用户,年交易量达670亿元的网贷企业。同年拍拍贷在美国上市,完成了理想照进现实的一大步。
称拍拍贷为一个中欧校友企业一点也不为过,四位创始人中的李铁铮,是FMBA2013级校友,也是拍拍贷中的第一位中欧FMBA校友。之后陆续有3位FMBA校友在就读期间加入拍拍贷。与此同时,拍拍贷也先后送了4位中高管来中欧读书。前后加起来,迄今为止在拍拍贷的中高管岗位上共有8位中欧校友的身影。
我们不禁好奇,这家吸引FMBA群体中的这么多职业经理人目光的年轻互联网金融企业究竟是怎样的?创业之路九死一生,拍拍贷成长过程中究竟经历过什么?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野蛮生长的网贷行业中生存了下来?……
带着这些问题,中欧2016级、2017级FMBA同学们走进拍拍贷,与拍拍贷创始团队、在拍拍贷工作的中欧校友们进行了深入的切磋交流。
十年沉浮路,终筑理想国

拍拍贷是国内首家纯信用无担保网络借贷平台。我把拍拍贷十年发展经历总结成四个阶段:
2007-2010年,很傻很天真
2006年底的时候,几个近而立之年的青年抱着改变世界的豪情开始了创业之旅,一开始大家把这事情想得特别简单:既然国内个人信用借贷存在巨大需求,我们就搭个平台,让借贷两方在这个平台上自行交易,一开始尝试过熟人借贷、线下审核等模式,结果很快就证明不行了。起初的几年是一个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寻找商业模式的阶段。
2011-2014年,保持初心
在这一阶段,拍拍贷确定了基于个人小额消费信贷市场的互联网纯信用无担保借贷的商业模式,陆续建立各种管理控制体系,逐渐积累用户数据。与此同时,一些打法很激进的玩家开始进入市场,他们采用基于线下担保的大额业务模式,规模迅速增长,给拍拍贷造成很大的压力,团队内部几度出现争论:要不要改为线上线下结合的大额交易模式?最终,顶着巨大压力,高管团队达成一致,保持初心,坚持走自己原来的路。
2015-2017年,又稳又持久
在坐了几年冷板凳之后,2015年起拍拍贷终于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的阶段,交易额每年以4-5倍的速度增长,从2014年的12亿额猛增到2017年的680亿。这种滚雪球效应归功于拍拍贷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投入大量资源搭建数据系统,并于2015年初发布了魔镜风控系统。事实证明,只要雪道足够陡,雪球足够湿,到了一定阶段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2017-2018年,成长的烦恼
2017年拍拍贷在美国上市,迈上一个新台阶,如果我们把拍拍贷之前的发展定义为小组赛的话,那么如今的赛道上我们面对的都是一些重量级对手。如何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是眼下我们在不断思索的问题。
在困境中成长

P2P行业需要解决效率与成本这两大问题
假如我们的银行服务得足够好,效率足够高,这个世界上可能就没有P2P行业了。P2P行业之所诞生是因为银行没有办法覆盖到所有借款人的需求,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们国家过去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仅有的央行征信覆盖面和深度都不足,银行不愿意也很难在技术上去做纯信用贷款。二是银行的效率远远不能满足借款这的需求。银行的作业体系比较传统,大部分是依靠专家经验判断,线下下获取客户的方式,高人力成本导致银行更愿意做大企业,大单的业务。P2P行业若要长足发展,必须解决“效率”和“成本”这两大问题。
魔镜系统——以科技筑起坚实壁垒
拍拍贷的借贷者有六七成是没有征信数据的人群,在信用评估、风险定价等方面拍拍贷的确是在垦荒。而利用大数据做风险控制的前提是拥有大量的数据。在创业早期,拍拍贷就开始积累数据,当积累到足够量级的时候就以此建立风控模型。另一方面由于拍拍贷单笔作业金额那么小,不可能依靠人工去完成,需要机器在几秒之内对每一笔标的逾期风险做预估。
2015年魔镜风控系统发布,在这个风控识别模型中,数据维度多达2000多个。大数据团队会去关注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各种数据,行为轨迹等,可以说法律允许范围之内的一切数据我们都会调用。
如今,当一个借款人进入拍拍贷平台输入基础信息之后,整个流程已经做到完全自动化,不需要人工干预,机器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对任一笔借款做决策:给不给借?给多少额度?多少利息?
在拍拍贷成长过程中,我们走进N多个死胡同,掉进过N个坑,踩过N多雷,好几次把自己炸得灰头土脸的,我想跟大家分享拍拍贷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转折点。
2009年:收费 vs. 免费?
商业变现能力是重中之重。初创企业无论增长率多块,如果找不到变现能力,那烧钱只能烧一阵子,不能烧一辈子。
2009年之前我们一直遵循中国互联网的铁律:不能向用户收费。为了产生收入我们尝试过google网络联盟,但很快发现收入完全不能覆盖运营成本。我们也想过融资,但坦白讲我们进入这个行业有点太早,导致大家都看不懂我们这个业务,没办法获得VC的投资,所以公司运营还得只能靠几个创始人不断凑钱。
到2009年,我们快撑不下去了。有一个逆流而上的声音在团队中萌发:能不能打破互联网的铁定,向用户收费?我们争论了很久,最终横下一条心,向用户收费。收费第一个月,自然招致老用户骂声一片,平台活跃度刷刷往下掉,但是挨过第一个月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新用户可以接受付费,数据重新开始爬坡,就这样逐步形成了我们这个行业典型的商业模式:用户付费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
从免费转向收费,拍拍贷逐渐实现了收支平衡,使公司度过了生死劫,重获新生。对于一个创业企业,不管多么雄心壮志地勾画未来,最终不得不面对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实现商业变现。这是一个需要创始团队不断思考的问题。
2013年:挥泪斩马谡
拍拍贷在发展过程中尝试过很多业务,到2013年,主营业务呈三足鼎力之势——
- 电商业务:盈亏打平,风险低;
- 小微企业业务:风险高,但是拍拍贷唯一赚钱的业务;
- 个人消费业务:风险高,不确定性大;
当时的电商业务已经高度整合,鲜有突破口;小微企业业务虽然赚钱,但很有趣的是,小企业主是一群平均年龄超过40岁的非互联网人群,他们企业的经营状况很难通过线上数据去了解清楚,所以这是一个很难通过技术去规模化扩展的业务。
而在我们看来,看似是鸡肋的个人消费业务,其未来发展前景却最大。约有5-6亿的未被覆盖的互联网人群表明个人信用信贷市场是一片蓝海。于此同时我们坚信通过技术手段可以降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
2013年,我们做出了重大业务调整决策:退出电商和小微企业业务,集中精力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为数亿未被银行覆盖的互联网“屌丝们”提供金融服务。
即使今天看来,这也是一个非常前瞻性的决策,这份逆流而上的勇气靠的是创始人对行业的认知、对业务的认知,然后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未来: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保持在原地
2017年,拍拍贷完成了重要的成人礼: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过去的十年困难重重,但困难本身也教会我们很多,我们学会在十字路口如何坚守初心,学会如何跳出困局从企业的长远价值看问题,学会如何与困难共舞,冷静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市场之中。在借款人这一端,中国的互联网人群有10亿,有5,6亿人的市场等待覆盖。拍拍贷目前有7000万注册用户,预估2018年将接近1亿用户。互联网中有一个1/4法则:当1/4的人知道你的产品,以后你就会容易很多。我们会继续为这部分人群提供更好的产品,同时伴随着群用户成长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
在投资者这一端,这些白领也有越来越强烈的理财需求,我们也正在为他们开发个人理财业务。未来与用户的金融触点有很多,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必须专注地、不断地向前奔跑。
校企互助,相得益彰
开启拍拍贷APP,你便会在屏幕最下方发现一句话
“我是有底线的”
离钱1厘米,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跨过的、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挑战。在当天的分享中,CEO张俊提到一句话:“金融行业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的行业。当在企业飞速发展之后,更需要时刻保持对金融的敬畏之心,才能把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拍拍贷的高管团队一直很稳定,在谈及选人标准时张俊这样说到:“我们选人的标准也是行业特性所决定的,我们会去选那些比较踏实靠谱的人。迄今为止,拍拍贷沉淀了一批特别务实的高管,他们都是撸起袖子一起上的实干家,逐渐形成了拍拍贷脚踏实地的企业文化。”
正如磁铁同极相吸一般,拍拍贷高管团队的务实与真性情吸引了一批务实的中欧人的加入。与此同时,拍拍贷也陆续把中高管送到中欧来学习,以提升组织能力,迎接企业未来的高速发展。
此次参访,拍拍贷里的中欧校友倾巢出动,让我们一进拍拍贷就感觉到无比亲切。从这些在拍拍贷的中欧校友们的身上,我们欣慰地看到他们在拍拍贷中也时刻践行着中欧“认真、严谨、追求卓越”的校训,并将这种精神在所追求的事业中得以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