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到科技出海:董峰的跨学科转型与创新之路 | F观点
天体物理、量化交易、农业科技、数贸中心、重载无人机...很难想象这些跨学科、跨行业的关键词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他就是深圳前海鹏峰数贸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峰博士。近日的中欧FMBA【职话直说】活动上,董峰分享了他从物理到金融,再将金融、农业、能源、科技相融合的转型之路与创新实践。
他的每一步看似跳跃,却始终围绕“科技驱动商业变革”的核心逻辑。他带领团队打造数字农业解决方案,以“平台商品通”推动跨境贸易的数字化变革,而他的终极愿景——“戴森球计划”则试图用科技解决地球的终极能源挑战。这一路走来的职业历程,也恰恰诠释了他“以终为始,日拱三卒,躬身入局,破壁拆墙”的实干箴言。
董峰
深圳前海鹏峰数贸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北京大学理学士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天体物理学博士
一. 跨学科转型:偶然中的必然
高中本是文科生的董峰,因霍金《时间简史》的触动和对宇宙终极问题的兴趣转向理科,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学专业。博士毕业后,他意识到基础物理研究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短期内无法有大的突破,从而转向金融领域在华尔街从事量化交易,然而“社会意义的缺失感”让他再次思考人生的方向。
2012年,他选择回国加入工商银行,试图从体制内推动金融创新;随后转战平安集团,探索金融与产业的结合。2018年,他加入港交所,带领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建设大豆离岸现货市场,打造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2023年,他离开大机构踏上创业之路,聚焦农业科技和数字贸易,后续还将启动电动垂起无人机项目,这一切都是为了最终推动“戴森球计划”的工程与商业实施,旨在通过空间光伏发电直接利用恒星的能量。
在董峰看来,这几次转型既有偶然的机遇,也有必然的逻辑,其中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对科技驱动商业变革的执着追求。从物理到金融,从机构到创业,每做一件事都是在为下一件事做准备,每一次选择都是对上一段经历的延续与深化。
现在他的公司定位是:通过资产端的数字化,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商业模式。他认为科技是根本驱动力,并提出 “去中心化 + 连续簿记” 的理念。

“去中心化”是指未来商业的最小主体单元不再是笼统数学积分的企业和个人,而是精确解析到每单交易、每个业务动作、每笔数字化的底层物理资产,这是空间层面的颗粒度颠覆。“连续簿记”则是指对商业对象和行为的描述不再只是时间维度上离散的断面,而是可基于数字化系统无限细分进行簿记,从而实现连续的计量与管理,这是时间层面的精细化改变。
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体现生产力发展对于生产关系变革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理念的实现需要科技的驱动,包括传感器、算力、算法的提升与进步。董峰所有的商业尝试,基础的假设都是未来的算力供给是无限的,其背后是电力和能源的无限供给,而人工智能与各垂直细分行业的深度结合,当前最缺的就是数据和应用场景。
二.农业科技:AI时代的试验田
农业是董峰创业的第一个板块,选择农业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关键认知:一方面在中国,大豆和蔗糖的自给率是最大的短板,从粮食安全角度国家存在长期的战略需求,而农业的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为科技重构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AI算法算力时代最缺的是数据,而经过完整种植季的实践,农业恰恰是最容易获取大样本、低成本、高质量数据的行业。
目前,他的团队正在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包括:
-
空天监测:使用农用无人机结合算法,实现每天厘米级精度的全域扫描;
-
智能装备:自主研发农业机器人,进行剥叶、除草、培土、水肥、机收等地面作业;
-
AI大模型:通过算法分析作物生长数据,实现迭代学习开展精准农事管理;
-
良种培育:与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合作开展甘蔗选择育种试验,借助智能化流程缩短产业化周期。
在广西隆安基地,经过三千多亩种植面积和近两年的实践检验,今年有望提前达到大田亩产吨糖的目标,这意味着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情况下,中国未来完全有条件实现蔗糖自给。

基于这套数字化体系,鹏峰农业科技年内还将探索在国内发行首个eRWA(增强现实世界资产,Enhanced Real World Assets),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产业利润和数据产权收益按价值链进行分配,通过分享共赢重构产业模式,在农业领域链接种植端和消费端,形成生物资产与流通终端相结合,实现从农场到餐桌(Farm2Table)的数字化场景农业生态。这将彻底打通产业链上中下游,实现二三产工业和流通环节对一产种植端的反哺,为传统农业资产的数字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思路。
董峰认为,RWA应该扎扎实实基于底层真实物理资产的数字化。在农业实践的过程中,他最大的体会则是,一定要躬身入局亲力亲为,就像神农尝百草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扎下去真正抓住产业痛点,大幅提高迭代效率,形成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平台商品通:去金融化的数字贸易变革
作为港交所时期的延续,董峰目前在做的第二大板块是“平台商品通”,依托中国大量实体贸易的商品流通,通过数字化贸易平台解决跨境结算的难题。与传统的金融思路不同,他的方案强调“去金融化”,还原聚焦真实贸易。
平台商品通的主要思路是建立境内外平台,就像大桥的两个桥墩。境内通过建立数贸中心,将线下贸易搬到线上,通过区块链仓单、智能合约和数贸大模型的应用,打造数字化市场基础设施保障交易安全;2024年4月,首个数贸中心在河北正定落地,未来可在多地进行复制推广。境外则在吉布提等关键节点进行布局,由仓储物流和仓单提单打通起步,最终基于闭环限额条件下的轧差清算实现跨境贸易结算的人民币与商品实物双向流动。

这一模式的本质是传统易货贸易的数字化升级,现实意义是可以有助于打破现有美元结算体系的垄断,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支持。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贸易大国,依托数字化的真实贸易,商品通有望自下而上形成有内生商业逻辑的持续自我驱动。通过这个平台,在企业层面,能帮助企业降低跨境贸易成本;长远来看,在国家层面,还能为以挂钩实物贸易的稳定币结算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探索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新路。
四.海外业务与无人机研发:催生的业务契机
在境外选择吉布提作为支点的主要原因是,吉布提地理位置优越,是非洲前三大港口,有中国的海外保障基地、亚吉铁路和国际自贸区。
在吉布提,董峰的团队还意外挖掘到切入“能源农业”的契机。吉布提光热条件好,但缺水。他们便计划用光伏发电淡化海水,在干旱地区开展数字化无人种植。这一项目充分利用了鹏峰公司在农业领域的能力积累,而且可以为RWA和稳定币贸易结算提供重要的底层离岸资产;不仅能解决当地农业空白,同时作为中国整个工业体系的典型输出,在中东、北非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正如董峰所说,每做一件事都是在为下一件事做准备,农业科技、数贸中心和海外业务的需求随后又催生出无人机的研发业务。
由于现有多旋翼无人机在航程、载重、速度上无法满足大田农业需求,需要更大的电动航空器载具作为移动的数据采集和算力节点,同时非洲的高物流成本为重载无人货运提供了急需的场景,趁着低空经济的政策东风,依托国内逐渐成熟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董峰又开始与合作伙伴一起搭建团队,准备启动自主研发复合翼无人机,未来可应用于物流、应急、农业、安防等多个领域。
五、戴森球计划:职业生涯的终极愿景
经历了几番跨学科的职业转型,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都不是董峰“最终真正想做的事”。天体物理学专业出身的他,终极梦想是“戴森球计划”,而以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为此做积累。
美籍英裔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1960年6月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人工天体的搜寻》的论文,提出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可能会建造一个围绕恒星的巨大球形结构,以捕获恒星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能量输出,这个理论上的结构被称为戴森球。

董峰的“戴森球计划”,就是通过大规模空间光伏发电,直接利用恒星能源。听上去可能有些科幻,但他认为,目前在工程上已经具备实现条件,空间站、卫星光伏板发电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关键的商业挑战在于降低成本,特别是火箭发射的成本,经过测算需要在SpaceX最新可回收火箭的吨发射成本基础上再降低三分之二。
而要解决火箭问题,需要在商业层面建立稳定可靠的供应链能力。无人机与火箭在供应链和工业化关联上比电动车要更加接近,因此研发无人机也是为了建立相关能力。他们计划先在非洲等基础设施薄弱地区开展试运营积累经验,为未来新概念火箭的研发奠定基础。
整个项目会分阶段进行,首先在近地空间和月球表面铺设光伏板,逐步扩大规模。董峰坚信,戴森球计划是人类突破能源局限,实现文明发展跃迁的必经之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总要有人开始在工程和商业上启动这件事,就像愚公移山一样。它不是马斯克移民火星这类精英主义的“诺亚方舟”,而是如同“流浪地球”一样,能够真正引领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走向未来。
Q&A环节:
Q1:您计划通过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实现RWA应用,如何确保这类模式的成功?
董峰:我们这次要发行的RWA与当前市场上主流的金融化路线不同,本质上是实物产品的预售与产地直销,购买人可以选择提货或者通过数字化平台代售,关键在于底层资产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和溯源,让上游生产种植源头直接对接流通消费终端,通过缩短链条和提升品质来释放价值。我们始终强调资产端彻底的数字化,通过精准计量和过程管理实现物理资产的可追溯与定价,而非依赖于主体信用。这才是回归RWA的本意,即以表征真实世界资产的数据来替代传统的信用体系。
Q2:数贸平台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外汇管制和结算效率等问题?如何看待稳定币?
董峰:先说大家现在都非常关心的稳定币,从国家的角度肯定是多条路径都会去尝试,但我个人认为根本的解决方案肯定不是跟在后边走西方的老路,挂钩法定货币的稳定币仍然是传统思维。自从有信用货币开始,近代以来金融体系的核心命题就是解决数字化的资金端与非数字化的资产端如何匹配的问题。中国的优势在于资产端的数字化,我们应该探索以数字化资产直接对接资金交易的新体系,而不是复制西方的金融模式。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情,所有的商业逻辑都是通向我们能看到的未来,过程中可能顺带着很多产业的问题、贸易的问题、稳定币的问题都会被解决。
Q3:经历了这么多跨行业的实践,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董峰:这些年最大的体会可以总结为四个词——
第一,以终为始:通过明确终极目标,倒推当下的重点,它能帮你始终聚焦主线,过滤掉很多分散注意力的干扰项;
第二,日拱三卒:每天都要全速奔跑,同样的时间,别人干一件事,你要干三件事,这样才能快速迭代;
第三,躬身入局: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门道,你能做的就是亲自下场,真正转换身份去实干去实践,而不是隔案论道,纸上谈兵;
第四,破壁拆墙:很多事情按照常规是无解的,绕也是绕不过去的,你要有自己的方法去打破困局,只要意志坚定,不畏艰难,总能找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