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的深度、产品的广度和市场的温度:公募基金三点思考丨F说
中国公募基金刚刚在2018年度过了20年,这20年以来,公募基金以高起点的制度设计和脚踏实地的积累,成为了目前中国资管行业最透明,老百姓理财接受度最高的投资品种之一。据证监会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16.5%,债券型年化收益率7.2%,成绩亮眼。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经济近20年的腾飞和发展,也承载了中国资本市场高波动的现实。
2019年伊始,公募基金面临的挑战很多:银行理财子公司逐步落地,其制度和渠道优势未来会挤占市场容量和产品线空间;2018全年阴跌,客户受伤严重,今年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业绩和口碑再次受到了严重损伤;公募股权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机制良好的公司开始脱颖而出,内部竞争进一步加剧。
作为一名公募基金从业人员,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 投研的深度
面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正面竞争,短端产品很快会优势殆尽,真正剩下的核心竞争力,是信评和主动权益,这两者都承接了银行风险偏好无法覆盖、或者说覆盖性价比相对较低的领域,也是公募基金回归本源、打造资产管理能力的关键点。
如何打造?我认为核心在于,研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从近几年的投资业绩来看,全市场方法论驱动选股的基金经理慢慢开始做不过行业基金经理,这里肯定是有行业基金80%刚性权益仓位限制的优势,但背后其实体现的是投研一体对信息挖掘的深度,开始见效。也就是说,站在投资的角度,细化到行业,好的基金经理本来就应该是好的研究员。反过来,站在研究的角度,研究报告如果只是汇总一下行业专家想说的和上市公司想表达的,那么研究则退化成了咨询。因此,未来行业的嵌入式研究应该越来越重要,这意味着行业专家的价值会越来越大,而传统基金公司研究部的价值在削弱,具备深度价值的专题研究逐步有券商研究所承担,分工进一步清晰。
信评本质上也是在研究深度方面的扩展。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资金成本、对债券的掌控力方面应该具备较大的优势,但是对于高收益债券这个部分,必然是抓大放小。而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扩容,公募基金完善的信评体制,甚至是顾问输出,都还有巨大的空间。
二、 产品的广度
公募产品的创设可以穷尽吗?这是我经常问自己的问题。答案是可以,因为可以调整的要素并不多,只要罗列出不同的维度,理论上我们可以覆盖全部的品种。
简单来说,资产维度有现金、债券、股票、商品;投资模式维度有α,β,α+β;流动性安排有开放的,封闭的;投资市场有境内的和境外的。把这些要素进一步拆细,比如债券拆成利率债、信用债、可转债,甚至城投债、企业债、国开债……总之,产品构建并不复杂,因为公募太透明了,关键是,需求在哪里?零售客户需要什么?机构客户需要什么?什么时候需要?这才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目前来看,纯α产品依然是公募可拓展的领域,这个方面需要等待政策的放松。被动产品方面,之前进展缓慢,2018年突然加速。不过这个领域依然是大公司的天下,因为机会谁都能看到,一哄而上的结果必然是一地鸡毛,而最终打扫房间的,肯定是那几个最有家底的。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产品是公平的,广度也是可以穷尽的,最重要的是把需求转化成产品的能力,而不是产品本身。
三、 市场的温度
这么多年以来,公募都太高冷了,远不如隔壁小弟私募接地气。这里面固然有监管的原因,但其实根本上来说,还是基金比较“好卖”。市场不好的时候大家都难卖,市场好的时候如山洪暴发,导致大家都不认真来“卖”产品,没有耐心做投资者教育了,而是什么东西好卖,就顺势而为。于是策略不重要,言行一致不重要,结果最重要。所以多年以来,“卖业绩”成为公募市场营销亘古不变的手段,“造神”成了获取流量最好的业绩,虽然我们都心知肚明,哪有什么神?
其实,公募基金是这个是市场中最专业的机构,高冷的原因在于缺乏强力的以客户利益为导向的顾问式中台。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做公募基金的,有多少人是真的尊重投资者呢?资产管理的思维本质上还是更加尊重业绩。很多人认为把业绩做好投资者就会趋势若骛,于是抓大放小,高波动与感受度不重要,反正客户是健忘的,重要的就是排名和业绩。
随着未来市场竞争的加剧,超额收益的逐步殆尽,回归β必然是大势所趋。当业绩的差距逐步被拉平,谁能够真的走到客户的心里,赢的客户的长期信任,谁才能赢得未来。
2018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顾这一年,应该会想起很多难以磨灭的记忆。面对资本市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回归本源,扪心自问一下,何为初心。其实,专业、职业和敬业是每个行业,不仅仅是公募基金行业所需要持有的工作态度。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各种挑战接踵而至,那么千万对策不如化繁为简,解决办法只有一个——更专业,更职业和更敬业,踏踏实实做好资产管理,为老百姓管好钱。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