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斯阳:人间有味是清欢 | F博雅漫谈
2023年开年,我们迎来了“F博雅漫谈”第二篇:《人间有味是清欢》~这篇文章是FMBA2020级校友刘斯阳在12月末写就,繁华的上海街头在疫情肆虐下不复往日喧嚣,而他在一片萧索中别有感悟,故有此篇。
在呈现佳作的同时,中欧FMBA公众号持续面向校友和在校生,以“文、史、哲”为主题发起征稿,书评、散文、诗歌、随笔等均可,不限文体,不限字数,欢迎各位校友和在校生积极供稿。让金融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中,通过文字与彼此对话,收获精神的丰盈。

刘斯阳,中欧FMBA2020级
元清咨询总经理
刘斯阳,中欧FMBA才子,江湖人称“刘教授”,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从业四年,尔后从事股权投资,关注清洁能源赛道。目前专注于碳金融和绿色金融投资,以碳交易基金和光伏产业投资基金为主营业务。
刘教授从小热爱阅读,对文学、历史和物理领域都有相当的阅读量和见解。在毕马威就职期间参与毕马威Seed书友会,并担当多次活动主讲人。自小的阅读和习作积累下深厚的文史功底,加上对于古典文学的热爱,让他在大学中参与诗社并主编年度刊物。此外,他也运营着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逸云流水轩】,在闲暇时执杯盏而论道,当星月而吟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
疫情肆虐的街头只剩寒风独自行走,走过数百米才看到零落着几个路人。商家闭门休户者十之三四,剩下的门可罗雀,欢快的圣诞歌曲在商场里回荡,更添几分萧索。
然而笔者还挺喜欢这种状态,看着清冷的街道与商场在褪去繁华后露出真实的样貌,看着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更能剥离与他人的瓜葛去直面自己的内心。这样氛围让人灵台清明,和自己独处,去思考更多问题的本质,这种欢乐的状态或许可谓之“清欢”。

“清欢”典出苏轼《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十二月末的天气,或许还下着雪。上阙白描了一番冬日景象,下阙画面感更足——烹茶泛出雪花般的茶沫,配上几碟山珍小菜,虽然斜风细雨中尚自清寒,却有一番细细淡淡的滋味和暖意。真是“清欢”之写照,也真堪称人间之至味。

品出“清欢”之味,需要很高的境界。彼时苏轼的处境,在乌台诗案后的几年里被贬黄州,元丰七年(1084年)终于迎来转机调任汝州,谁知舟车劳顿下幼儿夭折,调任也作罢。元丰七年的冬日,如此处境下的苏轼写下这阙《浣溪沙》,相信大部分人在类似际遇下很难生出这般心境,而苏轼能品出“清欢”之味——烹茶食蔬,淡淡的口感,是清淡的味觉,更是清明的心理状态。
清欢是享受清泠孤寂的快乐,更是对于周遭的事物保持锐利的感知,是一种灵台清明的状态。太厚重浓烈的味道会覆盖食物本身的口感,太繁华嘈杂的生活也会覆盖人生的本质真谛。《滕王阁序》写“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诚然,世上岂有百日之红花?《天龙八部》中的鸠摩智贵为吐蕃国师,武功佛法俱为精深,纵横天下如他却在污井底顿悟,一身神功散尽而成高僧。想来面对生死时,什么雄图霸业、什么绝顶武藏,皆如烟云散。

清欢还是一种不屑于世俗的旷达,是不合流于普世价值观的孑然,做遗世独立的旁观者。苏轼的作品常常能看到类似的旷达,《临江仙》写了自己酒醒后半夜回家,家童已睡下,无奈到江边听潮,写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句子;《定风波》写暴雨中雨具零落,众人皆觉狼狈而独苏轼不觉,“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风雨恰如人生的周折,而风雨中的苏轼是如此的清淡洒脱;《赤壁赋》写,“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脱开事物声色后之本相,“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是洞悉事理本相后而生的智慧,“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又是何等的胸怀与境界。

故而我们应追求“清欢”的状态,可以经历浓烈的事物但不可耽溺,需得看透。贵在放下我执,放下贪嗔痴,得清明境界,欢乐自然而来。喜欢的事情,用一辈子慢慢去做,慧极易伤、知无止境;喜欢的人,用一辈子慢慢去爱,情深不寿、细水长流。
-全文完-
F博雅漫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