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融如何实力MAX?我们采访了14位金融和实业人,带您前排了解产融结合
2023年10月30至31日,作为中国金融发展“举旗定向”的最高规格会议在北京举行,并升格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金融强国”的建设目标。会议上指出,产融结合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升级做出积极的贡献,但有效约束异化型产融结合是必要的,金融与产业的交互要合法合规、稳妥有序,注重真实需求、要素融合和风险约束。
“产融结合”作为舶来品,起源于英美等国,在国外的发展历史较长,涉及的行业较多,一般分为“由产到融”和“由融到产”两条路径。那么,如何才能让产融结合发挥出最高效的实力?
我们采访了14位来自金融(包括银行、券商、基金、金融服务、咨询、保险)和实业(化工、新能源、水务、城市更新园区等)的同学,详细为您讲述他们对“产融结合”的观察。
01
什么是产融结合?
1、官方说: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
官方定义中的产融结合指的是实业和金融业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从两种资本的载体来看,产业资本一般是指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资本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一般是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
2、同学说:产融结合是一种双向奔赴的天然关系
产融结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无论是来自实业还是金融业的同学,在被问及如何理解“产融结合”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融合”二字。所谓“产融结合”,“产”指的就是实体行业中具体的某个产业,而“融”则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实体产业而言的虚拟产业,主要指金融行业中的财务分支;二则是指投融资,利用金融手段实现公司的业务增长,尤其是财务杠杆等等作用,在资本市场中获取更大的成长。
产业和金融是天然结合的,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中,与金融各领域的对接是相辅相成的。然而金融对产业的结合不是从零到一的结合,通常是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会产生。比如时下的热门话题AI,引起一定关注后由微软介入进行大量投资,诞生OpenAI,向下裂变AI和应用,形成与产业相关联的应用领域,再有后期金融机构的进入,是一个天然的过程,绝非空穴来风。
没有产业依托的金融就是一个零和游戏
金融本身为产业服务,产业是创造价值的,资金自身不产生价值,如果没有产业的依托,金融就会是一个零和游戏。在实际操作中产融结合就是金融资本与实体的多元化合作。金融不可能脱离企业,产融结合的实质在于帮助实体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互相绑定、互相融合的过程。
产融结合是金融从标准服务到定制服务的转变
当传统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无法匹配特定的行业需求时,就需要增进特定行业、特定产业,并且根据它的特色来设计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这些产业的需求。
02
产融在实操中可以有哪些结合?
1、金融为产业提供的最核心帮助:融资
一些产业的发展整体投资周期较长,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经历相对较长的周期才能有所产出,此时就需要通过金融帮助产业解决融资问题,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一级投融资支持实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股票、IPO等权益融资,另一种则是债务融资。权益融资有各类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产业引导基金等,根据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提供融资。债务融资包括银行贷款、信托贷款、融资租赁等。除了一级投融资,另一种主流的产融结合方式是企业和基金共同组成产业基金,成为利益共同方,共享企业发展的红利。
2、根据产业的不同需求定制金融产品
产融结合是金融从标准服务到定制服务的转变,以帮助特定行业管理流动资金为例,金融方会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设计独立产品以符合其对现金的用法。比如针对医疗行业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用钱的不确定性和可规划性不够强,作为资产管理的金融方就会放大资金的流动性,来应对其可能出现的突然性开支;而类似游戏公司这类现金支出可预设性极强的行业,则会释放更小的流动性,以获得更好的资金回报。
3、有政府参与的产融结合
完善的产融结合需要产业在一个区域内有聚集效应,比如引导高新区电子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将该领域的核心企业引入,在高新区内聚集人才优势、物流运输、上下游设备等,逐渐形成产业集群。而在政府引导过程中,金融机构与政府协同,以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起产业集群下的供应链金融,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催生大量金融需求,形成正向循环开始裂变,带动整个高新区形成完备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吸引人才和产业的聚集,最终完成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形成。
此外,政府参与产融结合的另一种措施,是由产业领域的大型企业成立基金,用于投资城市更新项目。以北京首钢产业园为例,将原有的首钢工厂作为核心,通过革新改造,打造成全新的文化产业打卡点。在园区内入驻的企业包括能源基金、碳交易、绿色金融等,也包括大医疗健康,金融科技,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这都需要通过国家设立的产业引导基金作为“母基金”,撬动更多投资的“子基金”,利用金融杠杆在更多细分赛道为企业争取更多获得资金的可能性,也给予了企业更多的缓冲,减轻企业资金压力的同时,在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后,对于提供金融帮助的机构和运营商,也能够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在整个园区内形成上下游资源的良性循环。
03
产融结合不是一本万利!
除了上文提到的优势以外,需要警惕的是产融结合并非一本万利,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效应。
1、金融的钱太好赚,产业看多了会“飘”?
金融与产业在盈利模式和盈利度上的差距较大,很多产业在运用了金融手段或者较多地参与金融后,会对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摇摆。产业特点是周期长,而金融周转时间短,当金融介入过多时,就会造成整个产业脱实向虚,对产业的伤害非常大。对产业方而言,产融结合风险点之一就是金融介入产业的比例。此外,优质企业如何抵抗快钱的诱惑也是一大关键,当企业发现钱来得太快时,往往会忘记自己的初心。
2、产融目前严重脱钩,信息不对称
金融与产业之间的联系目前没有特别紧密,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真实业务数据不对称,甚至可能面临金融机构误判造成的道德风险。此外,产业方和金融方在专业领域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对于技术信息的专深程度,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很难完全吃透,天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便会影响项目的决策过程。一些非常牛的创新企业,虽然处于早期萌芽阶段,但未来的潜力无限,然而因为投资机构或决策者对这一领域的陌生,导致了在投资时畏首畏尾,最终错失良机。
3、饼画得太大,且没有第二笔的落下
产融结合的过程中,一级投资需要承担相当的风险。做尽调时,很多产业创始人都非常善于画饼,雄心壮志地认为只要钱够多,就能撬动整个地球。然而在推进过程中,第一步完成既定目标时,资本方和产业方的步伐还能保持一致,三年、五年后,当产业方即将进入第二阶段时,资本方和产业方分歧就会日渐显现,资本方便会逐步退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产业方的进一步发展规划。
04
金融方和产业方的隔空对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翱翔天地,而我深潜海底?
1、产业To金融:能不能多来研究我?
金融行业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看得东西很多,涉猎很广,思维开阔又活跃,关于投融资马上就可以给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但对于产业真正关心的问题,金融方的深度并不够。金融方需要更多地研究产业对金融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产业提供服务。金融不该只在金融体系里打转,这是很难持续的。
此外,“用之于民”才能真正发挥产融结合的作用,金融也要懂得从产业的视角考虑问题,不能过于把金融作为赚钱的工具。民企的一位同学直接喊话:“想做业务就来点儿实实在在的呀!”他能够理解银行、金融等都希望找到优质资产,这就导致真正需要周转的企业,金融业看不上,而手握资源的优质企业又并没有那么需要金融方的资源,这反而成为了矛盾所在。
2、金融To产业:能不能考虑更全面一点?
在投资时,金融方会觉得产业方的老板有些过于自负和盲目,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本人,而没有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红利。产业方的领导者可以更多地借鉴金融服务方给出的管理方面的建议,把公司的管理做得更精细化,更严谨。
“你真的需要金融吗?”这是金融人发出的灵魂一问。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融资必要,如果真的需要,如何运用好金融工具,避免盲目扩张,是产业方值得深思的话题。
05
F同学说:金融&实业,哪些人适合读中欧FMBA?
“当今时代,金融知识是高层管理人员不可或缺的能力储备。无论是专业的财务人员、投资人员,甚至是通用型的管理人员,有对财务的深刻理解,才更有助于日常的管理。即便是产业人,对金融也要具备一些基本知识,这样在重大管理决策上才能更准确。”
“如果你希望拓宽自己对金融市场和工具的理解,依托最适合的金融工具帮助企业有进一步发展,那么就非常适合读中欧FMBA。因为FMBA本身就是金融平台的圈子,这是中欧FMBA全产业链的优势。”
“其实哪个行业都无所谓,除了狭义的金融行业以外,大企业的财务口、投融资口或是战略口,这些领域读FMBA是很适合的。”
本篇内容凝结了中欧FMBA各位同学们的观察与智慧,特别鸣谢:
赵元章 中欧FMBA2014
何 冉 中欧FMBA2016
许行志 中欧FMBA2016
金雪军 中欧FMBA2018
芮骐轩 中欧FMBA2019
徐治乙 中欧FMBA2020
李亚徽 中欧FMBA2020
游军政 中欧FMBA2021
王超峰 中欧FMBA2021
项英峰 中欧FMBA2021
陈根兴 中欧FMBA2022
张 骏 中欧FMBA2022
罗世春 中欧FMBA2022
赵杨博 中欧FMBA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