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职场“夹心层”的突围之路——中欧FMBA女性职场深度对话 | 女神节策划

她们,是职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用智慧和坚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更是勇敢追梦的独立个体。妇女节前夕,中欧FMBA课程部集结多方力量,联合了分享F人职业发展之路的【F-Career】系列活动、由中欧资深校友为FMBA学生提供一对一咨询辅导的良师益友项目、以及由FMBA 2023级的李婧和盛晟共同主理的小宇宙播客节目“美少女壯士”,共同策划了女神节特别活动“职业蜜谈:女性职场的成长与自由”。
把播客取名为“美少女壯士”, 李婧和盛晟就是希望可以一辈子都能自由地追求美、追求独立、追求勇敢和追求力量。她们也期待,每一位女性,无论身处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够找到自己的节奏,实现内心的自洽。
希望通过这场对话,能够触及女性职场的真实脉搏,探讨焦虑与困境,寻找发展与未来的无限可能。唯有打破性别的藩篱,方能聆听最真实的声音;唯有刚柔并济,方能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01
如何打破35岁魔咒?
李婧:我在三十而立的年纪,也曾深陷焦虑,而社会似乎在营造“35岁危机”的概念,在两位看来,这是种偏见?还是我们的自我设限?
段晓华:到了现在的年龄,我非常享受当下的生活和状态。如果时光能够回溯到25岁、35岁,我也不会为之心动。尽管皱纹多了,但时光馈赠我智慧、丰盈我的财富、拓展我的认知,人会自然而然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美。
但回顾职场生涯,我在30多岁的时候也曾感到焦虑。彼时,我在北京一家跨国企业的国际部工作,恰逢跨国部门调整,我的工作压力骤增,对未来的职业路径感到迷茫。我带着困惑,与一位年长些的国际市场部女同事交流,还记得当时她望向我充满不解的眼神,其实在她看来,我正值当年,没什么可焦虑的。我逐渐意识到,要想真正释怀,唯有不断的自我探索。随后,我因为部门调整,从北京迁至上海,入职另外一家外企。恰逢时代红利,政策春风,资本涌动,自2015至2024年,正是在35岁以后,我的职业发展不断突破瓶颈,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平台。
许杰:35岁,我的人生开始了一次深刻的自省。此前的五年间我换了三份工作,最终在一家外资银行负责中国区资金业务。伴随着职位的快速升迁,看似意气风发,然而内心非常迷茫,深陷角色转换的困境之中,焦虑如影随形。我记起了自己十年前读MBA的梦想,于是在39岁那年,我选择加入中欧EMBA,寻找人生的另一种可能。35岁,像是人生的一道关卡,相信我们终将凭借智慧,跨越这道坎。

李婧:我们关注“35岁”这个数字,是源于一份调研——中欧FMBA学生的平均入学年龄是34岁。这并非个例,而是大多数人的共鸣。35岁,往往处在职场的“夹心层”,进退维谷,对于女性而言更是如此。向上,何以突破自身能力的藩篱?向下,又心有不甘,难以自洽。那么,在这夹缝之中,该用何种思维,通过怎样的努力,方能破局而出,重塑职业晋升的路径?
许杰:“夹心层”这个说法我很有共鸣,35岁在企业中大多担任中层管理者的角色,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的作用。一方面要承接更高管理层战略落地的责任,另一方面又要连接基层的员工。从自身角度而言,相较在某个领域较深度的专业能力,再向上晋升更需要跨领域、跨部门的协调能力。而到了最高管理层,则更需要战略决策能力。
段晓华:中层晋升高层,实际上是一种双向选择。并非人人皆以高位为终极目标,也并非人人皆能如愿以偿。
在EMBA的课堂上,老师曾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你心中的成功是什么?在我看来,成功是由健康、家庭、情感、事业等诸多元素共同构成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明确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我很明确了解自己是希望向综合管理方向发展。我曾向一位敬仰的女高管请教,她告诉我,想在职场脱颖而出,必须要让自身的工作重心、老板期望与公司愿景三者合一。虽现实中这三点可能难以完美契合,然若能无限趋近,一定能赢得更多信任。
许杰:初入职场时,一位老板曾对我说,升迁其实是水到渠成的。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往往是那些早已在工作中具备并展现出卓越的胜任能力和领导力,还默默承担起更高责任的人。
段晓华:当你有清楚的自我认知,便可以审视当下与目标的差距,找到自己在职能、沟通、管理上的不足,加以弥补。此外,不是只有晋升才是职业发展,横向拓展,跨部门历练,也是夯实基础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大型集团或跨国企业中,会让人拓宽视野,增强包容力,从而厚积薄发。
02
这些问题,为何只问女性?
盛晟:2024年职场妈妈生活报告中显示,76%的女性中层管理者存在角色时差现象。也就是因为家庭事务的繁忙,导致工作时段的决策延迟。作为母亲,到底如何平衡子女、家庭和工作。此外,在有些职场环境中,尚未生育的女性像一个“定时炸弹”,也面临着即将可能到来的生育焦虑。作为决策者,应该怎样面对这样的处境?
段晓华:人生的每一个选择,其实都是价值观的投射,也是塑造自我的过程。最怕的是什么都想要,却又什么都抓不住。当你认为孩子是幸福的必要条件时,那就去孕育、去陪伴,即使因此在事业上有所停滞,也无需遗憾。因为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同时做到所有的事情。
以我个人的观察,那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女性,往往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做出了取舍。育儿本身就是一件耗费心力的事情,如果还要在工作上追求完美,只会让自己忙碌不堪,而结果还不尽如人意。
当然,如果你认为事业比孩子更重要,那就果断地投入工作,与家人达成共识。想清楚了,就去做,不要犹豫。最怕的是对过去耿耿于怀,对未来充满迷茫,然而珍惜眼前人,做好当下事才是最重要的。
许杰:身为在场唯一的男性,我承认,即使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职场性别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我由衷敬佩各位女性同学和朋友,她们承担着多重责任,却依然在职业道路上奋力拼搏,所付出的努力远超男性同胞。
关于平衡,这并非一个新鲜话题,但的确难以实现。试图在职业发展和生活平衡之间寻求完美,往往是一种徒劳。我们必须认清现实,承认自身能力的局限,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曾提出“共生型支持系统”的概念,将事业、家庭和个人成长视为一个相互支持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需要在事业上找到支持者,在家庭中扮演好多种角色,并建立起强大的支持网络。
除了事业和家庭,个人成长也不容忽视。利用业余时间发展第二曲线,比如播客就是很好的方式。
平衡是一种动态的艺术,如同冲浪者驾驭波浪。我们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调整平衡的重心,接受阶段性的失衡,才能在人生的浪潮中游刃有余。

李婧:谈及职场上的性别歧视,我也深有体会。通过我的观察,无论是女领导还是男领导,都更喜欢提拔男下属。这似乎是种普遍现象,面对这样的职场环境,女性能够做些什么呢?
段晓华:在医药行业,女性的优秀是普遍现象,因此我个人对职场性别歧视的感受并不强烈。然而,职场的变动和不确定性始终存在。性别、地域,甚至种族之间的不公平,也是客观现实,我们无法凭一己之力改变。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包容,接受这些现实,然后专注于我们可以改变的事情。
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需要谨慎地做出选择。而判断的关键,在于是否影响了身心健康。我创业之初虽然很辛苦,但内心是快乐的,所以愿意坚持下去。因此,我们需要倾听内心的声音,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职场发展是人生追求目标的其中一部分,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值得投入。
许杰:在我看来,男性和女性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中欧著名管理学教授李秀娟开设了一门女性领导力课程令我印象深刻,她说,最优的领导力往往是雌雄同体的领导力。
男性在拥有传统意义上的果断决策、善于逻辑分析等性格优势的同时,也有易冲动、缺乏对人的关注等劣势。而女性在直觉、共情,韧性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在职场中,如果摒弃固有的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哪怕在IT、汽车等男性较多的行业中,女性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柔性领导力和人文关怀。
从公司KPI的角度来讲,往往以销售数字为指标。女性可以主动一些,通过记录向领导展示,如何通过柔性领导力减少冲突、增强融合,从而助力团队管理,提升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生产效率。
盛晟:这与我们之前在播客中探讨的“女性如何建立底层自信”有异曲同工之妙,男女之间存在天然差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女性的优势,挖掘自身的潜力,并将其放大,从而在职场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段晓华:据我观察,职场上的个体差异远超性别差异。尊重自身特质,接纳自己,同时也能够包容他人。
领导力无关乎性别,在职场中,更重要的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成就自己独特的领导风格。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真正接纳自我,拥抱自我,超越自我。

盛晟:女性的脆弱与敏感,可能会成为职场生涯中的掣肘。对工作进度造成影响,或在人际关系中产生波澜。那么,女性应如何应对这种天性,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段晓华:四十岁是很多人情绪管理的分水岭,当情绪细微波动时,我能快速捕捉并识别到其波动的根源,并加以管理。这需要时间的磨炼,当达到突破点时,你在职场上呈现出的总是一种稳健的状态。你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耐心,30多岁往往还处于积累的阶段。
许杰:首先,要明白情绪本身不是负面的,人人都有情绪。一些诸如害怕、发怒等所谓负面情绪,其实是人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其次,能够在生活工作中,有意识地觉察、识别情绪,是管理情绪的前提。在识别到情绪的刹那,与情绪对话并加以化解。最后,就是管理情绪,甚至驾驭情绪,让情绪为你所用。
段晓华:谈及具体的方法,我认为交流至关重要。当你陷入内耗徘徊不前时,寻求指引至关重要。一定要找到让你敬仰、尊敬的人生导师,无论是行业翘楚还是生活智者,他们的经验和见解如同明灯,能够照亮你前行的路。比如中欧的良师益友项目中,也有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能让你暂时逃脱职场的内耗。此外,就是阅读,经典的书都是智慧的宝库,于书海中汲取养分,或感同身受,或茅塞顿开。
03
历史有垃圾时间,但是我们没有
李婧:时代更迭,经济格局变幻莫测。大家愿意花时间分享交流,都是不想在所谓的下行期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么在周期波动期间,个人又能做些什么呢?
段晓华:这其实是每个人都在面对的问题,大环境影响着每个人,无一例外。每个年龄的人都有自己的压力和焦虑,但关键还是看个人如何处理。
经济上行期,太快的节奏有时也容易让人迷失。而到了下行期,放慢脚步,可以追求你自己内心的节奏。最近几个月,我和很多来自不同领域,身处不同阶段的大咖深入交流,甚至共同策划了一些新的创业机会。
所谓的危机,就是于危险中酝酿着机会。在很多人都看衰某件事的时候,或许正是重启的最佳时机。心中有火,眼中有光,方能于逆境中,乘风破浪。

许杰:在当下的大环境下,我和大家一样,也有一些现实的困难、困惑和焦虑。周期就像一个筛选器,会过滤掉机会主义者,留下长期主义者。这也是一个机遇,如何让自己变成长期主义者,穿越周期,可以从多方进行准备。
第一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第二是可以进行第二曲线的准备构建自己经验的护城河;第三就是拓展自己的人脉,就像大家来中欧读书,一方面的原因也是扩展自己的人脉圈。有一个“三五七”理论,就是在职业成长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向三个导师获取经验,从五个不同领域的同龄人获取新鲜知识,开拓视野,找七个同领域中的上下游伙伴进行交流,保持业务弹性。
此外,短暂地离开自己的岗位需要提前的经济准备,可以尝试“三三三”的方法,将三分之一的收入进行稳健理财,三分之一存下来作为保障,另外三分之一用于未来的发展谋划和持续学习。最后,就是磨炼自己的心智,提升自己的韧性。做好这几方面的准备,可能有助于我们面对或者抵御焦虑。
段晓华:在真正踏入中欧的课堂后,我才深刻体会到,这里的收获远非金钱或时间所能衡量。我结识了人生中难得的挚友,遇见了很多倾心投入、负责任的教授。今天,我们坐在一起,能够瞬间捕捉到对方话语中的深意,实属难得。中欧为我们做了一次无形的筛选,让大家有缘相聚于此。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的投入,我都坚信这是一笔超值的投资。当下的环境或许充满挑战,但周期的低谷终将过去。我们此刻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迎来属于它的丰收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