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03月10日
“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供应链挑战与对策”线上研讨会顺利举办
疫情之下,中国乃至全球的供应链正在遭遇重重挑战;但危中有机,有很多企业依然在供应链的不同环节表现不俗。回顾过去,我们能够从这些企业的抗疫实践中收获哪些启示?而展望未来,我们的供应链战略及布局又该如何调整?
为了复盘中国企业在疫情期间的应急供应链(Emergency Supply Chain)最佳实践,展望疫后供应链的新趋势和新机会,3月6日下午,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公关部连同合作伙伴共同举办“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供应链挑战与对策”线上研讨会。中欧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授赵先德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报告。来自采购、生产、物流、供应链服务、技术服务等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企业代表,以及90余位供应链从业者、学者及媒体人士参加会议。

应急供应链管理:中欧校友企业在行动
在生产环节,山东海科副总经理王春梅(EMBA 2014)讲述了公司如何通过“快速响应+柔性生产”,从生产2B的消毒液上游工业原料迅速转型生产2C的小包装消毒液,并通过网红带货、线上平台和线下网点等渠道完成消费者的触达与交付。在流通环节,浙江宏伟供应链首席风控官吕慧芳(EMBA 2014)介绍了公司旗下天马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匹配防疫物资、一站式履约交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物流环节,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物流首席战略官傅兵(EMBA 2018)解读了京东物流如何双线出击,一方面保障全国生活物资的物流,另一方面紧急启动灾区应急物资物流平台建设,保障救灾物品能够准确送达急需的地方。傅兵还强调了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在落地以上举措方面的积极作用,例如预测相关物资的需求、将物资提前部署在离需求最近的地方,以及无人车、无人机的无接触配送等。而同样从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的角度出发,易流科技董事长张景涛(EMBA 2018)讲述了作为一家第四方物流科技公司,易流如何通过建设抗疫运力平台、将运输过程可视化以及开发复工指数等方式,来实现公路货运大数据对于抗疫和防疫的价值。
除校友企业代表外,东方嘉盛董事长孙卫平、G7首席执行官翟学魂和海尔智家供应链总经理应东旭也从全球采购、柔性生产及供需匹配、面向司机的线上防疫险、全国整车及零担物流能力和活跃度分析等不同视角,介绍了自己公司在应急供应链方面的实践。
作为总结,赵先德教授在演讲中指出,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以及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的帮助下,很多企业在应急供应链的多个环节都取得了不错的表现,这是过去一个多月来防疫和生活物资需求得到准确、及时满足的重要因素。这些实践是提升未来风险应对能力的宝贵财富,值得大家推广学习。

图:一些典型的应急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来源:赵先德教授研究团队)
供应链未来趋势:思考与总结
研讨会最后,赵先德教授展望了疫后供应链发展的八个趋势:
- 增加供应链的可视度(Visibility)
- 增加供应链反应速度(Responsiveness)与敏捷性(Agility)
- 增加抗风险能力(Resilience)
- 加速数字化转型
- 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供应链决策
- 评估和应对风险
- 全渠道比重进一步上升
- 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对于听众比较关心的中小企业如何更好地抱团、做好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赵先德教授也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中小企业不适合自建平台,可以加入别人的平台生态圈,通过与别人合作,借助别人的技术力量、需求与资源整合能力等方式,使自己得到更平稳、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