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前沿问题”国际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10月30日,以“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保障前沿问题”国际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功举办。论坛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指导,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市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政府公共决策支持”研究基地承办。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毛丽娟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泓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何文炯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俞涛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卓越访问教授董克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二级教授青连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史健勇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吴忠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健明等二十余位社会保障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官员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出席了此次论坛。
“社会保障前沿问题”国际高峰论坛发起于2007年,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保障研究生学术论坛。论坛依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市级重点学科“社会保障学科”优势,旨在为国内外社会保障学者提供高起点、深层次、多领域、最前沿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其拓宽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分享研究成果。
俞涛校长在欢迎辞中表示,今天恰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43周年校庆日,他代表学校所有师生向参加活动的专家、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办学中坚持办学地位、办学目标和三大发展战略。随着上海、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化,学校在专业学科领域的结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和提升,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这些变化就体现在社会保障领域。
何文炯副会长在线上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向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他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社会保障领域历经了一系列改革探索,经过30多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转型和惠及范围的扩展。但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还存在诸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持续性令人担忧、制度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社会保障需要持续深化改革。
毛丽娟教授发表致辞,她说,社会保障问题关系着亿万百姓切身利益,关系到民生及社会稳定发展,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保障学科和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是一个集科研、教学、决策咨询为一体的专业科学研究机构,在学科带头人汪泓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级的教学团队,社会保障学科成为上海的重点发展学科。毛丽娟对此次论坛表示了高度赞扬,称这是一次有深度、有成果、有特色的学术论坛。
汪泓院长就“上海养老金融发展思路与路径”话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她表示,上海作为全国老龄化较高的城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达总人口的36.1%。老龄工作事关亿万老年人、家庭福祉和国家发展全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在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资管中心建设的背景下,上海进一步完善养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汪泓院长表示,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之间发展并不平衡,仅有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一支独大”,第二、三支柱发展迟滞。上海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应在两个方向着力:即延税政策支持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市场化运作的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及服务。她指出,商业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将成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参与机构。
在具体措施方面,汪泓院长倡导通过建立账户制,鼓励银行、保险、基金及互联网等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服务,提供金融产品,以夯实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支柱。比如,在帐户制中积极推动“自动加入和默认制”,逐步推进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按5%-10%的固定比例缴费。基于此,金融机构应加强自身在账户管理服务、全产品交易服务、产品供给和服务渠道方面的创新。
汪泓院长进一步表示,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好其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产品优势、渠道优势和科技优势,承担起养老金融市场的金融改革创新功能、发挥政策先行先试优势,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发挥直接融资功能,完善养老、健康金融服务体系。在监督与管理上,进一步加强统筹监管与管理,完善金融机构监督体系,做好行业监管和个人监管。
汪泓院长指出,养老金融是实现上海养老体系高质量发展、老年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路径,需进一步完善养老金融体系,解决夕阳焦虑,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和老有所安。
在主旨报告环节,董克用教授在线上发表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金制度的公平和可持续”的主题演讲。他就养老金制度中的公平问题、我国养老金制度的成就与挑战和完善养老金体系思路三个话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董克用教授表示,养老金制度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我国养老金制度框架已经搭建,但养老金体系不平衡、不充分。未来,针对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支柱,应加快实现全国统筹;针对第二支柱,应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针对第三支柱,应尽快推广,完善政策。
李玲教授就“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在线上做了主旨发言。李玲指出,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社会保障事业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制度先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部门协同和信息支撑的。中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既要靠投入,更要建机制,谋创新。
青连斌教授在线上就“发展养老服务要避免的几个误区”进行了演讲,他指出,发展养老服务必须更新老年人观念,要为老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引导养老服务需求。此外,养老服务发展的重点重机构轻居家,增加养老床位,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在下午的主旨报告中,吴忠教授发表了题为“进一步提升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研究”的演讲,就为什么要研究公共卫生应急问题与上海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存在的问题和提升方式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经营模式、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性建设和应对方面,上海可以向发达国家借鉴。
随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教授米红在线上就“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创新与共同富裕发展”话题进行了讲话。他表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调整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有重大的思路创新。应通过模式识别与政策仿真,提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政策优化方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布安瑞(Eric Bouteiller)发表了题为“中国医疗保险发展的实证观察”的主旨报告,他就医疗保险收支平衡的意义、国家医疗支出的额度、医疗风险的承担者三个问题,将法国与中国的医疗体系进行比较,并提出中国可以在诸如互助保险、创新药等领域借鉴欧洲的相关经验。他表示,中国可在当下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为市场化的医疗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更多空间。
最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SHARP特聘副教授李秉勤和美国医疗保险与救助服务中心精算部资深经济学家蔡立明教授分别就“社区为老服务提供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作用”和“CMS关于新冠疫情的政策应对”在线上做了主题报告。
在论坛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胡斌教授宣读了第十二届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并向获奖同学表示祝贺。
10月31日,本次论坛还将分别针对养老保险、养老服务、医疗保险与健康管理和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等话题开展四场分论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