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银行集团(中国)副董事长魏海诺:义利并举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10月13日,中欧高层管理论坛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举办,法国巴黎银行集团(中国)副董事长魏海诺(Bruno Weill)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发表演讲,他认为,义利并举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关键所在。
魏海诺先生探讨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并且详细介绍了法国巴黎银行以及其他银行如何致力于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指引下,将ESG融入投资流程,解决实际问题。

他说:“虽然银行不会直接造成污染,但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银行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吸纳人们手中的资金,然后提供给那些需要使用资金开展项目的企业。”
法国巴黎银行是欧洲最大的银行,也是在中国规模最大的外资银行之一。
“归根结底,我们的影响力体现在:污染企业从我们这里拿不到资金,从其他一些银行也不行。所以他们只能改变。也就是说,在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引导下,金融业将利用资金分配这个重要工具来促进和加速企业的ESG 转型。”魏海诺先生说道。
近年来,绿色金融蓬勃发展,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所谓“绿色发展”究竟指的是什么?
魏海诺先生指出,过去,中国说的“绿色发展”是治理空气污染;而欧洲说的“绿色发展”则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同一个词,说的却不是同一件事。他认为,要形成一致的定义,以避免欧洲投资者筹资支持中国的绿色项目却被指“漂绿”的现象发生。反过来,中国企业也更容易从秉持绿色理念的欧洲投资者那里募集到资金。
“大约一年半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绿色发展’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开始向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迈进。这一步意义重大,标志着我们从此对‘绿色发展’的含义达成了某种共识。”
但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自问:对于绿色发展,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全力以赴?比如在中国,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按中国标准)在已发行总量中的占比分别只有10%和3%。
“在欧美也是如此。绿色与可持续金融虽然呈指数级增长,发展速度极为迅猛,但相比全球金融规模,仍只是沧海一粟。所以,这只能算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 魏海诺先生表示。

他还补充道,时下关于绿色项目的讨论大多围绕电动汽车和光伏面板展开。而一旦涉及建筑、农业等重污染行业,事情就变得棘手。
“很多时候,我们在报纸和网上看到的都是简单项目。那些真正复杂的项目才是最难办的。对于这些项目,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切断资金支持。如果建造和食品生产项目失去资金支持,难以为继,那我们住哪里,吃什么?” 魏海诺先生说道。
所以他认为,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环保意识,但还是存在某些污染或环境问题的项目,银行还是要为之提供资金支持,以帮助污染企业转型。他还指出,要义利并举,在高举“绿色”大旗的同时,也必须为投资者提供有吸引力的回报。
他说:“没有人会投钱给回报很差的项目。我们要设法营造一种良性循环,把资金注入那些兼顾环境大义和投资者利益的绿色项目,至少要让投资者获得不亚于非绿色项目的回报。”
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是中国平衡义利关系的一次重要尝试。不过,目前这个市场的成交量及价格都还很低,影响力有限。
对此,魏海诺先生表示,欧洲启动碳交易市场时情况也差不多,经过多年摸索才有了起色。所以他相信,中国一定能建成完善高效的碳交易市场,使之成为一个有效的减排手段。他还乐观地认为,从长远来看,完全有可能通过此类举措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要制度得当且贯彻落实到位,就能建成将投资者、民众和环境利益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实现经济的高效运作。情况很复杂,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他说道。
最后,魏海诺先生指出,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债券或贷款不用再有环保和不环保的‘绿’‘棕’之分。所有贷款都是‘绿色’的,任何非绿色、不具可持续性的项目都得不到资金支持。”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