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经济全景,AI赋能未来 ——第十届中欧思创会走进安徽合肥
2025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紧张、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复杂背景下,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关键议题。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核心,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强劲引擎。安徽合肥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先锋城市,依托强大的创新潜力和产业集聚效应,已形成了从底层硬件到智能终端的全产业链条。人工智能(AI)的浪潮涌动为产业带来了怎样的变革和机遇?AI如何赋能企业做增量?
4月20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中欧校友会安徽分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欧思创会”在合肥成功举行。近450位政、商、学界代表以“瞭望经济全景,AI赋能未来”为主题,共话智能浪潮下企业的数智化之路。

合肥思创会现场
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致欢迎辞。汪泓表示,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地缘政治冲突与贸易保护主义给世界经贸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面对美国特朗普政府接连针对中国打出的经贸牌、科技牌、政治牌、金融牌、话语权牌等,中国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坚守自立自强,走好创新之路,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黑天鹅”和“灰犀牛”。
汪泓回顾了学院自2008年起与安徽省开展的多次合作,对其近年来所取得的显著发展成就印象深刻。汪泓表示,2024年,安徽省经济总量成功突破5万亿元大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高达43.6%。其中,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已走在全国前列,展现出厚积薄发的跃迁潜力与创新活力。
汪泓强调,中欧拥有企业家校友32000多名,遍布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皖校友网络持续壮大,约500多名企业高层校友活跃在安徽产业创新的一线,他们凭借在中欧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积极投身于区域经济建设,成为推动安徽尤其是合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她表示,中欧将一如既往和安徽合力同行,和安徽的企业家携手并进,继续以教育赋能、智库研究与企业链接为抓手,为安徽的经济创新发展,为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汪泓致欢迎辞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以“新质生产力与企业创新战略”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就中美经贸关系演化、中国企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战略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度剖析。基于其数十年跨国企业管理经验,结合华润、中粮、中化等央企转型案例,为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
谈到中美战略博弈长期化态势时,宁高宁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去几十年,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改变了美国的产业格局及对美国原本有利的世界经济规则,引发了美国国内矛盾的外化,这是特朗普政府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深层动因。
他表示,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受制于同质化、贸易化、组装化、惯性化、大宗化、短期化的、低价化的发展模式,普遍在战略转型、技术进步、管理体系、新老传承、组织发展、国际化等方面存在发展瓶颈。这种挑战,在美国贸易市场受阻后愈发显著。
谈到中国经济,宁高宁指出,消费不足是当前国内经济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企业。政府要提升企业的经营和投资意愿,支持企业通过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才能带动消费、恢复信心,实现增长。
宁高宁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新形势下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中国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地位和责任重大。他强调,要用新质生产力的思维来审视企业管理的每个层面,注重科学至上、创新至上、研发至上,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企业管理起点应由技术创新研发产品升级开始。研发应成为公司的文化,创新是公司的主业。董事长需担任首席技术官,战略定位需由技术创新入手,将研发创新作为全公司的核心任务和考核评价标准。”宁高宁如此总结。
随后,宁高宁结合华润、中粮、中化等知名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分享了其在数十年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总结提炼的世界一流企业指标体系、标杆管理八步法、创新三角理论、企业战略管理十步法等众多管理模型和方法论。
宁高宁呼吁企业家在面对复杂形势时,坚定信念、更新认知,以研发为先导、以技术为牵引,将技术和创新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企业文化、战略模式与组织流程层面全面变革,形成以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打造创新型的组织。他相信中国企业一定能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变革中脱颖而出,实现跨越式发展。
宁高宁发表主旨演讲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经济学教授朱天以“解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优势与挑战”发表主旨演讲。他首先对比了自1978-2023年以来,中国、埃及、中东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人均GDP的增长数据,指出四十余年来,中国的经济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呈现出十足的增长优势,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实现了全球最快的增长速度,出现了如华为、宁德时代、DeepSeek 等走在世界技术前沿的创新型科技公司。与此同时,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目前也面临着增长速度放缓、市场主体和消费者信心有待提升等挑战。
面对关于中国经济现状和前景的两种看似矛盾的叙事, 朱天表示,解码中国经济之谜,首先需要区分经济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的概念。经济短期波动受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影响,这三个需求因素可以用来分析这两年的经济下行和通缩。朱天进一步表示,学术界研究的经济增长一般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的持续提高,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依靠的“三驾马车” 是投资、教育和培训、技术进步。在投资方面,中国拥有全球最高的投资率,这得益于高储蓄率的赋能。在教育方面,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此外,中国拥有全球最快的技术进步速度,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
此外,朱天强调,文化因素也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储蓄观念和重视教育的理念,推动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技术进步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大大超越其他发展中国家,造就增长奇迹的原因。
朱天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消费和投资的需求不足。而非生产能力的问题。当前的需求不足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因此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牢固。
朱天教授呼吁要深化改革开放与宏观宽松政策双管齐下。市场化改革主要解决长期生产供给问题,不能解燃眉之急。他建议短期内采取强有力的宏观刺激政策,如更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显著增加国债规模,大量发放消费券,稳定房地产投资,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只要政策到位,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重启升势,未来前景依然可期。”
朱天发表主旨演讲
在圆桌环节,中欧朱天教授与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潘峰,上海临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校友李亚军(中欧EMBA1999),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中欧校友赵为(中欧EMBA2011),苏州玖物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校友王宏军(中欧EMBA2015)就“人工智能赋能企业做增量”为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他们一致表示, AI正从技术工具升维为生产力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需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与创新突破。嘉宾们结合自身的企业实践,分享了在AI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嘉宾们呼吁,面对当下全球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通过融合创新,实现 “升维突围” ,以长期主义心态迎接挑战和机遇。
圆桌讨论
本次论坛由蚂蚁集团战略发展部安徽总经理、原安徽卫视新闻主播陈茜主持。
陈茜主持论坛
4月19日下午,安徽省省长王清宪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及校友企业家考察团一行座谈交流,欢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各位企业家积极参与安徽“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生态,开拓投资合作、共赢发展新空间。此外,汪泓与中欧代表团还先后拜访了阳光电源、长鑫存储、安徽四建等多家地方标杆企业,就合作前景展开深入探讨。此次拜访彰显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对构建校企间深度合作关系的重视,助力维系学术界与企业界的互通互信与常态化交流,推动管理教育与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思创会期间,汪泓院长和朱天教授还分别就安徽经济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企业和市场接受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安徽日报、安徽卫视、安徽经视、中安在线、合肥报业、安徽商报等多家媒体采访。
媒体采访
2025年,中欧思创会还将继续走进郑州、香港(英文场)、贵阳、呼和浩特、苏州, 以“穿越周期,韧性增长”为核心理念,聚焦技术变革、全球博弈与战略重构三大核心议题,结合各城市特色与发展蓝图,定制高质量内容,助力企业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把握机遇、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