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彼此 照亮世界:“中欧建交50周年论坛”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功举行
5月9日,时值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之际,“中欧建交50周年论坛”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成功举行。来自中国和欧盟的政治家、商界领袖、名师学者、驻华外交使团、欧盟及欧盟成员国在华商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中国和欧盟半个世纪携手同行的合作历程,探讨中欧如何在全球贸易、投资、创新、数字化转型和气候行动等关键领域和方面展开合作,从而更好地构建未来五十年的友好合作关系。此次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并得到了欧盟驻华代表团的大力支持。
“中欧建交50周年论坛”现场
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成为全球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一步。半个世纪以来,中欧关系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基石,对世界政治、安全、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和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唯一一所由中国政府和欧盟合作创办的国际化商学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中欧成功合作的典范,也是中欧合作造福世界的绝佳例证。在日益碎片化的世界中,学院坚定致力于成为连接中欧经济、教育和知识界的重要桥梁,其成功凸显了知识共享和相互尊重的力量,表明了即便面临政治、文化和社会差异,仍可达成富有成效的合作。
欧洲理事会前主席、比利时前首相、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夏尔·米歇尔发表演讲
在题为“挑战和机遇:十字路口的欧洲与中国”的主旨演讲中,欧洲理事会前主席、比利时前首相、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夏尔·米歇尔(Charles Michel)表示,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关键十字路口,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国家主权与安全等诸多挑战。他表示,欧盟的战略自主是唯一的前进道路,也是必然出路。米歇尔教授强调了自由贸易对欧盟走向成功的重要性,并指出市场是展开良性经济竞争的基础。欧盟“多元一体”的格言与中国“和而不同”的理念使双方互为理想的合作伙伴,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及帮助发展中国家等关键领域,双方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米歇尔教授表示,希望中欧双方能从过往经验中汲取智慧,并对未来双方关系发展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应当基于自身特点来考量,不受其他第三方的影响;二是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秉持尊重、透明和真诚的原则管控双方的分歧与差异,以增进相互理解。
中国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发表演讲
中国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发表了题为“中欧战略合作行稳致远”的演讲。他表示,50年来,中欧已成为内生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双方相互尊重,坚持基于规则的多边主义,为中欧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然而,当今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全球化治理严重缺失,美国单边主义和关税政策重挫全球经济秩序,愈演愈烈的地缘政治和局部战争,等等。他呼吁,中国与欧洲共同位于亚欧大陆之上,理应团结携手,肩负起历史责任,决不能让人类文明和二战以来的成果倒退。亚洲和欧洲以规则为基础的进一步开放,不仅可造福所在地区的企业和人民,也将极大地巩固国际多边经济秩序。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理事长丁奎岭教授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理事长丁奎岭教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以化学反应来形象比喻中欧关系:两个原子保持稳定关系的核心有两点,第一是彼此的距离要短(键长短),第二是要能互补共享(电子配对),中欧的合作也是如此。首先要常来常往,缩短人和人、国家和国家的物理距离和情感距离;其次要优势互补,成果共享,深化在教育、科技、人才各要素间比较优势上的互惠供应模式。大家要共同努力推动中欧关系向好、向前发展,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全球总裁、中欧副理事长埃里克·科尼埃尔(Eric Cornuel)致辞
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全球总裁、中欧副理事长埃里克·科尼埃尔(Eric Cornuel)回顾中欧合作历程后指出,中欧双边贸易从1975年的初步探索到如今的全面深入,不仅是由于经济互补性,更是基于共同价值观、对国际规则的坚守与对开放包容的秉持。他特别指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成长历程鲜明诠释了这些原则的变革性力量,并表示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通过参与创建学院,见证了学术合作如何发挥桥梁与催化剂作用,为社会创造持久价值。最后,他呼吁中欧双方秉持开放、公平与对话精神,共同为国际稳定与合作奠定基石。
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Jorge Toledo)致辞
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Jorge Toledo)在致辞中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及中欧关系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回顾中欧建交50年的关键节点,中国实现了高速增长,欧盟则历经多次变革,目前,欧盟是最大的单一市场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双方在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紧密。他强调,未来50年相较现在或将截然不同,需要重新平衡贸易与经济关系,秉持公平、公正与平等竞争原则,探索新型合作模式,深化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中欧公平互惠的精诚合作,对当前动荡不安的世界至关重要。最后,他呼吁双方在全球稳定与繁荣事业中携手共进,将双边关系推向新高度。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教授致辞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教授指出,“致力中欧交流”是学院重要使命之一。学院在中国与欧洲的经贸对话、人文交流、智库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桥梁作用。学院成功打造了一个“世界会客厅”,通过促进国际来访增进互信合作;学院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增进教育与人文交流;学院持续传播中国智慧,打造国际化智库,并通过 “欧洲论坛”搭建政商学界高端对话平台。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推动中欧在关键领域的对话合作,努力建设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国际商学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杜道明(Dominique Turpin)教授致辞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杜道明(Dominique Turpin)教授在致辞中回顾并展望了中欧关系的过去和未来,指出学院是中欧合作的一大硕果。他强调,在当今复杂的全球形势下,保持乐观是大家的共同责任。他指出,“相互尊重”“妥协精神”“开放态度”“沟通交流”与“信任构建”,这些因素对中欧在逆境中把握机遇、共创未来至关重要。学院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借助强大的校友网络,保持与商界的深度联结,保持敏捷性,保持蓬勃发展,始终走在全球管理教育的前列。
圆桌讨论一 “五十年同行:共塑中欧经贸合作新未来”
论坛包括两场圆桌讨论,深入探讨推进中欧关系的关键议题。首场圆桌讨论的主题为“五十年同行:共塑中欧经贸合作新未来”,嘉宾包括欧洲理事会前主席、比利时前首相、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夏尔·米歇尔,中国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斌,圣戈班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韦博立(Ludovic Weber),波司登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总裁、中欧校友高德康,亿纬锂能董事长、中欧校友刘金成,由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主持人靳强主持。米歇尔强调,碳定价可以成为中欧合作的潜在领域,双方可通过制定共同的气候标准、营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他同时指出,信任、平衡与变革是未来欧中经济关系取得成功的关键;陈德铭指出,中欧合作应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共同遵守双边规则基础之上;许斌则呼吁中欧双方突破非经济因素障碍,特别是在电动车等领域深化技术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韦博立分享了自己的企业将创新链在中国进行本土化布局的成功经验,并强调这一战略使欧洲企业得以紧跟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步伐;高德康分享了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开拓伦敦市场的案例,并表示波司登的国际化之路是中欧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生动写照,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品牌的创新实力;刘金成表示,中欧虽偶有贸易摩擦,但在欧投资项目增加了融合因素,可起到很好的润滑剂作用,减缓摩擦强度,增进互信合作。展望未来,嘉宾们一致认为,中欧应坚持公平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同构建新型国际商业合作模式,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
圆桌讨论二 “绿色携手:中欧共筑可持续未来”
第二场圆桌讨论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濮方可(Frank Bournois)教授主持,主题聚焦“绿色携手:中欧共筑可持续未来”,深入探讨企业层面及中欧关系框架下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议题。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副教务长(研究事务)王雅瑾,阳光电源高级副总裁、中欧校友赵为,Stellantis集团中国战略执行副总裁奥立维(Grégoire Olivier)以及默克中国可持续发展负责人洑玉梅。濮方可指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始终通过教学与研究积极推动ESG发展理念,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众人拾柴火焰高”,有理由对中欧共建可持续的未来保持乐观;李俊峰强调,ESG特别要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即持续增长和盈利,企业不应只是强调降低成本,更要强调创造价值,通过提升质量的价值创造,实现可持续发展;王雅瑾教授指出,企业不应将ESG仅仅视作成本的增加和合规的压力,而应将其融入业务,推动创新,提升品牌价值,为企业真正创造价值。我们的终极愿景是商学院不再开设 ESG 课程,因为这些原则终将完全融入商业实践;赵为指出,中欧在新能源技术及ESG标准协同方面合作空间广阔,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将ESG转化为商业价值;奥立维强调,电动汽车对实现能源全面转型的宏伟目标具有关键作用,这将推动更多中欧企业展开合作,而培养深谙中欧商业环境的管理人才是成功的要诀;洑玉梅阐释了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植入全球供应链优化实践,她认为,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与学术机构的四方协作,对推动ESG创新不可或缺。
论坛开幕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行了全球管理硕士(Global MiM)双学位项目启动仪式,该项目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瑞士)与欧洲高等商学院合作推出,整合了两所全球顶尖商学院的优质资源,教学地点跨越了上海、巴黎、伦敦和苏黎世四大全球商业中心。课程以“中国优势,全球经验”为目标,旨在通过打造变革性的学习体验,培养新一代全球商业领导者。
另外,5 月 8 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聘任欧洲理事会前主席、比利时前首相夏尔·米歇尔为学院特聘教授,体现了学院为搭建中欧合作交流桥梁矢志不渝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