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责任共识,融全球智慧,绘可持续发展新蓝图 ——2025第七届中欧ESG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汹涌浪潮中,ESG 已跃升为企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关键议题,全方位重塑着企业运营模式、投资决策方向,更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在此背景下,立足“碳中和”和“引领者”的定位,践行 ESG 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中国企业的时代命题和价值共识。
活动现场
5月17日下午,“从责任引领到文化共融,共创全球可持续未来——2025第七届中欧ESG高峰论坛”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紧扣“双碳”目标与“走出去”战略,聚焦ESG信息披露革新、企业出海责任实践、全球可持续文化构建等前沿议题。论坛汇聚近150位政商学界嘉宾、跨国企业领袖及校友代表,通过思想碰撞与经验共享,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论坛现场还发布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25ESG白皮书》。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 汪泓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对所有嘉宾、校友表示热烈欢迎,并发表开幕致辞。她表示,当前的全球经济正从过去注重量的增加转向注重质的提升,ESG和社会责任所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流行词,而是事关全人类共同福祉的大事,成为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和个人的共同事业、共同理想与共同追求。作为亚洲领先、全球一流的国际化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一直以“培养兼具中国深度和全球广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商业领袖”为使命,并将“引领责任教育”列入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将ESG纳入教学体系、推动跨学科研究、举办年度论坛等举措,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商业领袖。中欧专门开辟ESG研究领域,近年来在ESG的课程教学、案例开发、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扎实的成果。
汪泓强调,ESG不仅是衡量企业责任的重要维度,更是引领企业实现长期价值、推动绿色转型的内在驱动力。她表示,此次论坛发布第八份《中欧ESG白皮书》,不仅涵盖了教授们关于 ESG的前沿思想和研究成果,也凝聚了校友企业的实践经验,可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战略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她指出,绿色发展不仅是时代所趋,更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基石。她呼吁各界携手前行,坚守长期主义,共绘更加韧性、包容与可持续的未来蓝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贡献中欧智慧与力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治理与领导力教授、米其林治理与领导力教席教授 濮方可(Bournois Frank)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治理与领导力教授、米其林治理与领导力教席教授濮方可(Frank Bournois)在致辞中强调,ESG信息披露已步入一个新时代,它不再仅是合规义务,而是企业乃至商学院展现领导力与责任感的战略行为。以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为例,濮方可强调“双重重要性”原则的意义重大——不仅衡量企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衡量其对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影响。他特别指出,ESG沟通不是一次性的展示,而是一种需要持续、真诚和勇气的组织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引领者脱颖而出,从联想、海尔、安踏、远景能源等中国企业,到联合利华(Unilever)、诺和诺德(Novo Nordisk)、宝马(BMW)等欧洲企业,正通过透明的责任实践建立起全球信任优势。
作为始终致力于社会责任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将ESG理念深度融入教学、研究与校园运营,连续多年发布《ESG白皮书》,并获得国际认证对其责任管理体系的高度评价。濮方可表示,披露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它不仅构建组织的信誉基础,更是中欧引导未来商业领袖践行责任的具体体现。他呼吁,与会各方以透明构建信任,将ESG沟通真正转化为时代的竞争优势。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会执行会长 李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会执行会长、汇添富基金股份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中欧EMBA2010)在致辞中表示,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ESG不仅成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新引擎,更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中欧校友会自2017年起,携手学院持续打造企业社会责任系列活动,引导和鼓励中欧校友及校友企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这种倡导与行动也得到了众多中欧校友组织的积极响应,纷纷举办各类ESG活动,共同汇聚起推动ESG实践的强大合力。李文会长表示,未来中欧校友会将继续秉持“服务校友、回馈中欧、奉献社会”的宗旨,持续深化社会责任工作,携手32000名企业家校友和620多家校友上市公司及广大校友企业,积极推动ESG理念的坚定实践,共同探索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创新方案,为构建更加绿色、公平、繁荣的世界贡献力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25ESG白皮书》发布
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副教务长(研究事务)、ESG研究领域主任王雅瑾作为教授代表发布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25ESG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分享了中欧在ESG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25ESG白皮书》发布现场
今年的《白皮书》以“披露与沟通”为关键词,涵盖政策趋势、企业案例、学术研究与教育探索多方面的内容。王雅瑾教授在分享中表示,全球ESG信息披露正经历从“合规性报告”到“战略沟通工具”的转变。披露并非最终目的,而是驱动改进的工具,是让企业不断进化的引擎,建议企业在“内在行动”与“外在表达”的良性循环中,找到最契合自己的语言和路径。ESG披露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更是企业走向国际的关键支撑。
《白皮书》中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案例,展示了企业如何将ESG披露从合规报告,升级为更多维度、更有温度的沟通实践。另外,中欧自身的行动,包括绿色校园建设、学生项目,也让责任教育不只存在于课堂中,而是深入落地在具体实践中。在《白皮书》里“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研究”中,本年度新增的对出海企业的专项分析显示,出海企业的ESG得分显著高于全市场的平均水平。这说明ESG正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商业环境中建立信任的重要工具。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副教务长(研究事务)、ESG研究领域主任 王雅瑾
王雅瑾强调,披露不是终点,行动才是根本。唯有真实可持续的实践,才能支撑可信披露,形成企业内外的良性循环。她还特别提到安踏、海尔智家、妃鱼等中欧校友企业在绿色零售转型、全球ESG沟通、循环经济中的创新探索,展示了ESG在不同场景下的落地路径和价值创造。她表示,希望这本《白皮书》不仅是一份实用的工具手册,更是一份引导企业基于真实、具体的行动,构建自身可持续叙事的行动指南。希望中欧校友企业让每一次披露表达更真实可信,让每一次沟通更有温度与共鸣,在变化中寻找确定性,在对话中共创可持续的未来。
主题论坛:解码责任实践的多元路径
在主题论坛中,三位嘉宾聚焦 “从责任引领到文化共融,共创全球可持续未来”这一主题进行深度分享,解码责任实践的多元路径。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主席带来主旨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中优化ESG发展战略》的精彩分享。他表示,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一大批企业率先走出国门,之后更多企业通过并购、合资、海外运营等方式融入全球,不断创新“走出去”的模式、丰富“走出去”的内涵。近年来中国正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地与世界合作,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两个创新”融合等方面的影响力与时俱增,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定。
周汉民指出,ESG 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战略机遇,包括市场准入与竞争力提升,风险防控与合规优势,融资与品牌价值提升等,但在推进 ESG 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标准差异与数据壁垒、能力与成本压力、文化差异与沟通障碍等方面的挑战。为此,他提出通过政策与标准协同,企业能力建设,全球合作与创新来抓住ESG发展带来的机遇,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布局的目标。最后他表示,ESG是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必答题”,并寄语中欧校友企业家和中国企业顺应时代之变,把握发展机遇,书写出更多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 刘春喜
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在论坛上带来《共创价值 共享美好——伊利集团可持续发展经验分享》。作为中国食品行业ESG标杆企业,伊利坚持“始于绿色,兴于共赢,归于美好”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运营全过程,坚持“源头控制、过程管控、末端治理”的思路,探索出了“碳足迹”+“水足迹”的双足迹全链减碳方案,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生产运营。伊利奶粉的“零碳工厂”,采用能源行业最先进的能源集中控制与分析系统,借助5G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能源的智能化管理,成为全球智造标杆基地。
伊利坚持“绿色、共赢、美好、国际化”的理念,多年来也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以奶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全面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不仅通过“友你安心”新农人帮扶计划帮助产业链上更多的从业人员实现增收,构建了一条品牌与地域经济共赢的新路径。另外聚焦青少年、环境和韧性社会三大领域,开展“伊利方舟”“伊利营养2030”等很多长线公益项目,助力韧性社会建设。伊利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乳业发达地区,构建了一张覆盖全球资源体系、全球创新体系、全球市场体系的网络,拥有15个全球拥有研发创新中心、81个生产基地,在国际化的征程中以ESG为纽带主动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德凯集团(DEKRA)全球CEO Stan Zurkiewicz
德凯集团(DEKRA)全球首席执行官Stan Zurkiewicz(中欧EMBA2009)在论坛上以《为何ESG领跑者也将成为竞争力与公信力的引领者》为题发表主旨分享。他高度评价中国在绿色创新和新能源转型中的全球领先地位。他表示,中国在电动出行、清洁能源和绿色制造领域拥有强大产业能力,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ESG监管体系推进方面也展现出积极成效。他强调,ESG领先者将更容易获得国际市场信任和合作机遇,尤其是在全球日益关注供应链透明与环境责任的背景下。
谈及全球监管趋势,Stan Zurkiewicz提到欧美政策的调整:美国部分气候行动转向保守,欧洲则放缓ESG报告节奏但未放弃绿色转型目标。他重点解读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企业可持续性报告指令(CSRD)等政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强调出口企业需建立可靠的碳排放评估体系、与第三方认证机构合作,并通过低碳生产提升竞争力。他呼吁中国出口企业加快建设符合国际要求的可持续能力,通过投资培训、数据体系建设与认证合作,积极融入全球ESG价值链,实现“从合规到领先”的跃升。
圆桌论坛:ESG助力企业出海与全球沟通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出海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ESG如何助力企业出海与全球沟通,这是众多企业关心的问题。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中欧战略学及创业学副教授白果与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DO张小懿(中欧DBA2024)、华勤技术ESG执行委员会办公室专家王倩、华兴源创董事会秘书冯秀军、上海妃鱼数字科技董事长&CEO黄世昌(中欧CELC2019)围绕“ESG如何助力出海与全球沟通”展开深度对话。他们一致认为 ESG 不是 “附加项”,而是全球化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需通过组织保障(如董事会级委员会)、本地化实践、数字化工具实现落地。
圆桌对话
海外营收占比42%的全球化家电巨头,美的集团将ESG视为融入海外市场的核心引擎。张小懿分享道,企业通过“本地员工主导管理+外派团队赋能”的组织策略,在23个海外生产基地实现文化融合;同时将国内供应链ESG管理经验输出至全球,通过培训本地供应商纳入绿色体系,既提升供应链韧性,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他强调,ESG不是独立项目,而是通过集团级数字化平台,将碳足迹追踪、微电网节能等实践嵌入日常运营,让“绿色制造”成为产品竞争力的底层逻辑。
华勤技术是智能产品平台型企业,其ESG实践聚焦“沟通力”与“执行力”的双重升级。王倩指出,面对国际客户从合规到战略协同的ESG要求,企业通过“一颗咖啡豆的旅程”等具象化案例,将公益慈善、循环经济转化为可感知的品牌叙事;在内部管理中,将ESG绩效纳入高管KPI,并在产品设计中突出轻量化、可循环属性,让可持续性从理念变为展会现场的“吸睛亮点”。她强调,ESG是连接不同文化的“通用语言”,需通过跨部门协作将全球议题内化为组织能力。
深耕工业智能检测领域的华兴源创,以“绿色供应链准入”为突破口切入全球市场。冯秀军提到,企业从苹果供应商认证起步,建立针对重点产品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并针对不同市场设计差异化策略:在日本雇佣本地高管、在越南共建员工社区,通过两周以上的文化培训消除派驻团队的“水土不服”。他特别强调风险评估体系的重要性——从碳核算标准差异到劳工政策合规,通过“事前预警-事中跟踪-事后复盘”机制,确保海外扩张行稳致远。
作为二手奢侈品电商平台,妃鱼将ESG基因注入业务全链条。黄世昌分享道,企业通过直播场景化推动“绿色消费习惯”养成,每月2000场直播不仅促成交易,更向数千万用户传递循环经济理念;在出海实践中,日本市场通过并购本地企业实现信任“软着陆”,美国市场则以全本地化股权架构规避地缘敏感问题,同时将国内领先的数字化运营能力(如供应链系统、直播基建)输出至海外。他建议出海企业“实地考察三次再决策”,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用数字化工具实现模式复制。
圆桌论坛四位嘉宾以制造业、科技服务、电商等多元视角,揭示了ESG从“合规门槛”到“竞争壁垒”的进化路径:美的以供应链协同构建可持续生态,华勤技术用故事思维破解沟通壁垒,华兴源创以风险体系护航本地化,妃鱼以循环经济激活出海新动能。
本届论坛通过权威观点输出、前沿案例分享与实战经验交流,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可落地的ESG方法论,更传递出“责任引领文化、文化驱动共融”的核心理念。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将继续发挥“思想策源地”与“实践加速器”作用,携手各界伙伴,从责任共识走向行动协同,共同绘制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
一键获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25ESG白皮书》:https://cn.ceibs.edu/faculty/research/research-areas/esg/white-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