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大时代开启,绿色金融能做什么? | F观点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F老师。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最近的朋友圈被一个热词刷屏,它就是——碳中和。
虽然一天看见好几遍,总是离我们“这么近又那么远”。你可能和我一样,想弄明白“碳中和”“碳达峰”与金融人有什么关系,它又将对金融市场产生哪些影响?
小F老师为大家分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芮萌教授关于绿色金融的最新文章,让我们跟着芮教授一起了解”双碳“时代下的投资机遇。

一、“双碳”时代来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9月22号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愿景。习近平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具体来看,“碳达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二氧化碳的最大年排放值,其核心在于碳排放的增速逐步降低,到最后增速是负的,这就是“碳达峰”。“碳中和”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直接或者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它的核心在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幅降低。也就是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于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不是真正的零排放,而是一个对冲的概念。芮萌教授表示,“碳中和”对二氧化碳绝对量下降的要求更高,所以实现的挑战和难度也就更大。

二、何为绿色金融?
2016年在杭州召开的G20会议专门成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该小组发布的绿色金融综合报告对绿色金融做了非常明确的定义。绿色金融是指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这些环境效益包括减少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体现其协同效应等。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在此文件中,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活动,也就是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芮萌教授认为,绿色金融的内涵建立在绿色经济基础上,用金融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绿色经济的实现。实现绿色经济的核心是将环境的外部性内化,“外部性”(externality)是经济学的专门术语,即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外部性,主要指对环境的影响。这部分成本原本由全社会买单。现在要把它内部化,原来你不用考虑的成本现在要考虑了。通过相应的措施使得环境因素进入每个企业的利润函数或是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当中,比如未来出行需要看你今天是否有额度,没有额度车就发动不了,付费后才能上路。这使得生产和消费向绿色行业和绿色产品发生倾斜。
三、绿色金融有哪些典型做法
传统实现绿色经济的方法主要通过财政手段,向绿色的产业和产品进行补贴或是税务的优惠,或者向非绿色的产业或产品增加额外的税,这些手段可以使绿色产业和产品的投资回报率上升,非绿色产业的产品投资回报率下降,从而使这些企业改变生产决策。绿色金融是通过市场的方法、金融的手段来实现绿色经济。比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行业的融资,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向绿色环保行业提供金融便利。绿色金融有很多产品,比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基金、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基金,还有碳交易、碳资产、碳衍生品等。
1、绿色信贷
在中国,95%以上的绿色金融产品是绿色信贷,是指银行用比较优惠的利率或者是其他优惠条件向有环保效益的项目放贷,或者对有负面环境效应的项目进行贷款限制。2020年底绿色贷款的余额已经将近12万亿,占了绿色贷款总量的近7%。这些贷款主要去了两大类产业,一类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另一类是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生产供应业。
2、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水资源节约及低碳示范等。企业绿色债券的发行高峰发生在2019年,发行数量近350支,总规模达到近3000亿,产业的分布主要还是交通运输、电力、热力、建筑业。
绿色债券具有多重优势,和普通债券相比,绿色债券的发债门槛比较低。比如绿色企业募集资金占总投资的比重可以达到80%,高于普通企业债的60%以上,且绿色公司债券募集资金占总投资的比重上限可达到100%。另外,绿色企业债可以非公开发行。绿色企业债也不受净资产40%的限制。同时,绿色债发行效率比较高,而且有绿色通道。
3、绿色股权融资
绿色股权基金不仅能为绿色环保领域的上市公司提供资金,同时也能提供经营管理服务。一般来讲它的投资期限比较长,更关注未来的长期收益。所以很多从事环保的中小企业或者创新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股权融资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补充。
4、绿色的证券基金
绿色的证券基金有助于提高绿色金融产品的市场流动性。国外已经有流动性比较好的绿色证券基金产品,比如纳斯达克的清洁指数、日本绿色35指数、标准普尔全球清洁能源指数等。目前中国刚起步,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公募基金的主题就是低碳、绿色,比如汇丰的“低碳先锋”早在10年前就已经成立,现在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达到74亿人民币。
5、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是指针对环境风险进行管理的一种方法,绿色保险赔付的场景包括清理污染的成本、环境责任人的赔偿成本,以及环境责任人自身由于环境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环境责任人可以通过购买绿色保险,在发生意外的污染事件后,通过绿色保险减少损失。如果未来对某些污染比较大的行业实施强制保险,将提高这些行业的投资成本,也有助于绿色经济的实现。
6、绿色发展基金
2020年7月,中国成立第一支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近期又成立了第二支,这一支的注册资金达到了885亿,是由财政部生态环保部和长江经济带沿线的11个省市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出资,主要投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的绿化,以及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绿色发展领域等。
7、“碳交易”渐近
“碳交易”就是碳排放权的交易系统,是基于市场节能减排的政策工具,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原则是总量控制与交易,因此政府对一个或者多个产业的碳排放实施总量控制,纳入到碳交易体系当中的企业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就需要有一个单位的碳排放配额,可以是政府授予,也可以通过拍卖购买,也可以和其他公司进行配额交易。

四、前景广阔的“碳交易”
“碳交易”市场是作为一种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化政策工具,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主要有两个功能。第一个是激励功能,也就是激励新能源产业或者非石化能源产业以解决减排的外部性问题。第二个作用是是约束功能,约束抑制石化能源的产业解决碳排放的负的外部性问题。从而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来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治理环境污染。
“碳交易”主要在碳市场进行。碳市场是通过行政手段人为创造出来的市场,它具备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的功能,能够促使经济体以最低的成本完成碳减排的任务。碳排放的交易体系是通过设定碳排放的总量目标,确定碳排放权的稀缺性,发挥市场在减排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碳排放权的交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碳减排发生的边际成本最低的主体以较低价格实现排放控制的目标。最后它会变成一个全球市场,哪个地方的碳配额的交易成本最低,大家就到那去买。所以政府设定碳排放的系统当中各个行业所允许排放温室气体的最大值,当这个值一旦确定的时候,政府就要在履约的机构当中分配可交易的碳排放额度。
假如在受到政府碳排放控制的行业中有两个企业,一个是A企业,一个是B企业。A企业实际的排放量超出了他的配额,而B企业他的实际的排放量是低于他的配额的,他们之间可以以“碳交易”的市场化手段来解决减排的问题。

五、中国碳市场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中国的碳市场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2年至2011年,主要是参与国际的CDM项目。第二阶段是2011年至2021年,在上海、北京、天津等8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的交易试点。第三阶段是2021年开始,在上海建立了全国“碳交易”市场。根据预测,2021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成交量有望达到2.5亿吨,是2020年各个试点交易所总量的3倍,成交额约60亿人民币,当2030年我们达到碳达峰时累计的交易额将超过1000亿。这只是现货市场,还有衍生品市场,衍生品市场的交易要远超于现货市场。
目前“碳交易”市场第一批纳入的行业主要是发电,现在有2225家发电企业,配额免费分配,未来是否免费分配拭目以待。未来“碳交易”市场会逐步扩大行业类别,从电力行业逐步扩展到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民航等。不仅有现货、境内市场,还有期货、境外市场。
除了“碳交易”以外,还有碳金融产品,比如碳资产的托管,即企业将碳资产委托给资产管理机构获得收益的一种业务。还有碳资产的拆借、抵押、售出回购等。碳金融有很多的业态,未来全国性的交易所就在上海,可能会有哪些产品呢?比如碳配额的远期、碳配额的质押、碳中和卖出回购计划、CCER质押、借碳交易、碳信托、碳基金等。传统的标的都可以换成碳资产,变成一个新的金融创新。
碳金融对控排企业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控排企业的履约成本,比如说通过衍生品交易来对冲现货交易的风险。通过衍生品交易提前锁定未来价格,分摊未来价格波动导致的风险。可以通过借碳业务获得利息收入,弥补公司应对履约的采购资金。另外一个作用是可以满足控排企业的融资需求,比如说通过碳资产的质押回购融资业务获得非固定性的资产标的的融资途径。通过发行碳债券、绿色债券获得融资,享受国家的政策补贴。通过发行碳基金丰富控排企业的融资渠道等。芮萌教授表示,将所有的传统金融标的换成碳资产后,绿色金融将是一个想象空间巨大的全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