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技与狠活”梗走红网络,让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引发广泛争论,也让绿色、健康的有机食品重回公众视线。有机食品在中国现状如何?面临何种困境?未来又有怎样的发展前景?中欧CEO课程2013级校友、正谷(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CEO张向东结合自己15年经营有机农业的经历,为我们分享他的“有机之谈”。

“早春时节,这儿是一片绿色海洋,一眼望去尽是油菜……每100磅的油菜籽能产出40磅菜籽油……假如将油菜渣和灰作为肥料施于田间,还能保持土地肥沃……”

1909年,时任美国农业土地管理局局长、“土壤物理学之父”富兰克林·金到东亚地区调研传统农耕方式,后写成包含这段文字在内的《四千年的农夫》。书中提出,中国农业兴盛不衰的关键在于中国农民的勤劳、智慧和节俭,他们善用时间和空间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以堆肥还田的方式培养地力。这本书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美国有机农业运动的“圣经”。

此后一百年间,沧海桑田。中国用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1%的人口,消耗了全球35%的化肥。

2005年,身在美国的张向东走进一家有机食品店,眼前五彩斑斓的瓜果菜蔬让他想到《四千年的农夫》中的“绿色海洋”,以及小时候的浙江老家:脚下绿草茵茵,门前小河悠悠;自家菜园中,花花绿绿的菜蔬美味天然,够四季饱餐。

两年后,他回国创建了正谷。从租地、种植,到保鲜、配送,再到取得消费者信任……作为商业探路者,本以为跳进了一片“蓝海”的张向东感叹“做有机真难”。15年发展历程中,正谷经历过客户退货,也有年销售额达到两亿的高光时刻,其发展脉络,是否能浅摹出一幅“中国有机发展图”?

每个人都有获得安全食品的权利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白石乡蜜川大队南山村。

张向东念着老家的名字,眼前仿佛出现绿水青山。他儿时就住在这个风景秀丽的村庄,门前是绿油油的草地,漫山植物层层叠叠;抬头是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飘浮其间。村前小溪,清水甘甜,浇灌出粮食和菜蔬,养活着一村人。

“小时候什么都好看,山好看,水好看,石头也好看。”“山上有一种油鲲鱼(方言直译),鱼顺着水游下来,是儿时最美的记忆。”

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油鲲鱼已在轰鸣的机器声中消失不见,老家的菜园也被冰冷的厂房取代。

2005年,在美国读书期间,张向东偶然走进一家有机食品店,果品菜蔬的饱满光泽让他想到儿时的菜园,当地民众对有机产品的清晰认知和有机产品的“产销两旺”,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逐渐养成购买有机产品的消费习惯后,回国发展有机农业的想法也在他心中萌芽。

此后,他考察了被视为全球最早的有机实验农场——美国罗代尔农场,对有机农业有了更深了解。

为了区别化工农业与古代农业,“有机农业”一词在1939年被正式提出,当时关注的重点是保持土壤肥力、获取健康食物。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警示,大量施用杀虫剂将对鸟类和人类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这是人类史上首次将农业发展与环境发展结合考虑,对有机农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国有机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2年进入规范化阶段。2005年统一的有机产品认证制度建立后,张向东开始调研国内有机市场并计划创业项目。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6年“瘦肉精”事件接连爆发,引起舆论高度关注,也加深了民众对食品安全现状的焦虑。2006年,有机食品国内消费量首次超过出口量。张向东认为,创业时机已经成熟。

2007年,正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并确立愿景:每个人都有获得健康、安全的食物的权利,而且需要对自然生态给予同等程度的关注。

有机“养成记”

出北京市城区,向东北沿机场高速、京平高速方向行35公里,就能到达顺义。正谷顺义有机蔬菜基地正位于顺义区北务镇。这片占地100亩的农场中,共有26个大棚,种植着菠菜、冬瓜、胡萝卜、黄瓜、番茄,还有应季的草莓、西瓜、蜜瓜等。写着“正谷”二字的绿色牌子置于入口处,几个老农正在躬身劳作。

选择顺义作为基地,经历了一番波折。

正谷成立初,国内市场有机食品质量良莠不齐,要把控产品质量,必须建立生产基地。从北京到陕西、内蒙,在中国农业大学相关技术专家的帮助下,张向东参访了国内主要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考虑到农场要满足远离市区、附近无污染源、水量充足和水质好等条件,以及不同作物的特性,正谷最终选择在北京顺义种植有机蔬菜,在山东、陕西等地种植水果。

在业内尚无详尽生产指南时,2007年,参照美国(NOP)、日本(JAS)以及中国(GB/T 19630.1~19630.5-2005G)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中国农业大学沈左锐等教授的指导下,制定并完善《正谷有机产品质量标准》,成为正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标准农场需要满足产地有机标准,坚持有机农业技术操作,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和添加剂、转基因技术等,始终坚持“环境友好、健康优质”。

在选种上,有机农田选择非转基因的和未用禁用物质处理过的种子;种植过程中,使用优质有机肥、自制发酵肥料、沼液等来培肥土壤,保持蔬菜植株健壮,提高抵抗力,减少病虫草害。

“有机农业允许非有益昆虫适度存在。”张向东强调,自然界的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正谷以黄板诱虫或人工捉虫的方式来控制虫口密度,而不是以化学农药来绝对灭杀害虫;另外,正谷通过雇佣人工除草,代替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投入品。

有机农业发展初期,生产规模一般较小,如何有效进行农业组织化生产是个难题。通常的做法包括租用土地完全自种、公司加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正谷选择组建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将企业和农户的利益捆绑。作为合作社主体,农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正谷与农户之间、农户和农户之间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另外,正谷将社员以十户为一个单元分成若干单元,如果某单元的某家产品出了问题,整个单元的产品都不再被采购。

这些生产中的细节,在张向东看来只是“麻烦了点”,而并非“挑战”。真正的难事,在后面。

一斤菜凭什么20块?

“我在农村种过菜,你一斤菜凭什么卖20多块?”正谷产品初入市场,一个老人拿着女儿买给自己的有机蔬菜来退货。

张向东始觉“有机”之难。在“有机”概念相对新鲜,陌生市场亟待开拓的背景下,正谷最初的做法是,将有机蔬菜和水果等日常消费品卖给C端用户,包括家庭收入较高者、外国人、孕妇等对有机产品接受度高的人群;通过网络渠道获得订单,自建物流完成配送。但此策效果不佳,2007年的销售额仅为80万元。

“在中国做有机农业,首要困难是消费者的信任问题。”张向东说,这是整个中国有机农业行业面临的困难。如何获得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的信任,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世界有机农业已有百年历史,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已近30年,并有严格的有机认证制度。即便如此,张向东说,有机食品在中国依旧面临很大的信任问题。

他分析,除了食品安全外,国外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动机还有动物福利、生物多样性等,但国内多数消费者的诉求仅停留在食品安全层面,而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透支了人们的信心,使得经过认证的有机产品也难获信任。“比如在丹麦,大部分消费者对通过认证的有机产品没有疑虑,但在中国,只有小部分人相信。”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机产品的价格通常高于常规产品,例如有机果蔬的价格通常是普通蔬果的5-10倍,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导致农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其真实价值,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使消费者形成了‘农产品应该低价’的惯性认知。”张向东称,常规农产品绝大多数由个体农民生产,其生产积极性和效率较高;而有机农业多数雇佣农民在租赁的土地上进行生产,其生产积极性和效率相对低下,造成了用工成本的差异。另外,常规农业频繁以增加肥水等农事操作来提高产量,而有机农业则以建立健康的土壤与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适度容忍病虫害,因此产量不及前者,而价格高于前者。

有趣的是,在消费者认为有机行业毛利率太高时,从业者却抱怨“不赚钱”。张向东说,在生态环节,有机作物的成本和普通作物差距不大,“更多的成本来自宣传,使消费者认识有机。”在圈子里,有机公司的规模通常很小,加之高额的推广成本,能赚钱的并不多。

黎明前的黑暗

正谷的转机出现在2008年。

“呈上自然美味,表达美好情感”一直是正谷的价值主张。这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建议张向东将有机产品向企业礼品市场推广。通过礼品赠送,送礼人为有机食品背书,增加了产品被认可度。“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价值传递途径”。

2008年中秋节前,正谷推出“有机原料月饼”,尝试进入礼品渠道,以全员营销,创始团队发力朋友圈、校友群等方式,通过给企业客户发送不同金额的礼券,大量推销产品。

此举大获成功。2008年,正谷销售额超过500万元,2009年达到5000万元并实现盈利,此后突破1亿,2012年达到1.8亿。在颇为陡峭的收入增长曲线后,正谷积累了近1万家企业客户,数十万用户消费了礼品卡,覆盖的家庭人口超过百万。

如此境况并未持续太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2年底审议通过八项规定后,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各项行为的“禁令”也于2013年连续出台。在政策影响下,正谷的很多国企及国有金融机构客户,将商务礼品和福利从简。正谷的业务也因此受到影响。

波折并未让张向东失去信心。他认为,当前有机行业正经历“黎明前的黑暗”,需要将欧美发展相对成熟的有机产品和有机理念引入国内,从生活方式上改变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据《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与有机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我国有机产品销售额达951亿元,较2020年增长18.3%,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四。与此同时,2020年中国人均有机产品消费不足7欧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发展空间巨大。

“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有意愿、有能力为高品质食物买单。”张向东说,Z世代更加注重安全、自然和个性,为有机食品在国内打开市场提供了契机。

另外,有机农业的发展还迎来政策红利。他分析,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17个目标中,有14个目标和“有机”相关。2020年9月,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在ESG政策的推动下,我们明显感到,企业购买有机产品的热情渐涨。”

但挑战犹存。2020年中国有机产品的产值为2581亿元,销售额为804亿元,销售比例仅为31.2%,明显供大于求。此外,有机食品生产与消费不均衡。考虑到气候、地形、土壤等种植环境条件,有机食品的生产集中在黑龙江、贵州、四川等地,而消费则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有机从业者受教育程度不低,但有机技术能力较弱。”张向东认为,多数生产者缺乏对有机内涵的深刻理解,只能按照现有标准要求来执行生产行为,缺少技术改良与更新,削弱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另外,由于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心不足,加之有机产品的价格高于常规产品,消费端的矛盾仍旧难解。

会有“退场”的那天

“食物本身所包含的价值是多维且丰富的,这其中传达着文化、历史、情感的因素,同时食物的生产方式又和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张向东从未把有机看作是意义非凡的大事业,反而是根植于每个人生活中的、朴素的愿望与表达,“只是我们还未能真正了解到这些”。

他认为,农业生产对气候的影响之大,并未被公众充分认知。

全球大约21%-37%的温室气体可归因于食品系统。化学肥料、杀虫剂和动物废弃物的使用,会排放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有机农田不使用化学杀虫剂和合成肥料,可减少碳排放,同时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固氮能力,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

张向东说,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几千年延续的传统农耕文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通常认为,农业生产若不使用化肥、农药等,就无法保持土壤肥力和控制病虫害,“这可能会限制有机产品被认知与被接受的程度。”

除此之外,他更关心,有机农业能否带来长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有机农业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联盟的基本主张是让有机农业成为主流农业。2019年下半年,欧盟也提出绿色新政,要求到2030年有机种植占农业用地的比例达到25%,并大幅增加有机水产养殖。

张向东期待中国也能建成现代化有机农场,使农民能从土地流转、规模化生产中获得相对公平合理的收入。有机农业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还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生产者从生产端提高环保和安全生产意识。

“我们是有机发展路上填坑的,等有机发展起来,我们可能会成为‘先烈’。”张向东笑着说,目前正谷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是因为有机在中国还未普及。而有朝一日,整个社会都能接受有机理念并进行有机实践,正谷就可以“退场”了。现在,这是一场有意义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