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终极梦想是什么?不用背负巨额房贷,不用购买天价车牌,但依然能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如果这是你的心愿,那么恭喜你,你正处在这个最好的时代。

今天,一切都可以分享。作为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我们通过Airbnb或小猪短租在全世界搜寻漂亮公寓,期待偷得浮生几日闲;我们根据荷包是鼓是瘪,选择摩拜、Uber或Car2Share出行游览;只要点开App,我们就能开开心心地利用所有资源,然后没有一丝留恋地与之挥别,奔向下一个可以消费的“宝贝”。

共享经济,或许是这个时代的风口之一,人们的衣食住行与之发生着联系。今天的文章,我们请来5位中欧教授,为你深度解读共享经济的本质。


从左至右:莫伦(Moran, Peter)、杰弗里·桑普勒(Sampler, Jeff)、陈威如、林宸、杜雯莉(David,Emily)

摩拜说自己是共享经济,这一点很聪明

中欧桑普勒和莫伦两位教授合作研究共享经济课题,他们一致认为,单车共享是租赁经济,而非共享经济。如此判断的依据在于,摩拜本身拥有单车,这与Uber不同,Uber是司机拥有汽车。桑普勒认为摩拜单车说自己是共享经济的一部分是非常聪明的,这对于它的市场宣传和估值都有利。

共享经济最初的起源是个人分享物品或服务,随后越来越多地被用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私人飞机、停车位、电动工具、遛狗人、保姆,甚至原生态钓鱼场如今都可以通过共享平台找到。


今天距离空中食宿Airbnb租出第一家民宅,Uber完成第一笔拼车订单还不到10年,但共享经济已然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风暴,身处其中的用户,自然而然地改变着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方式,产业和商业模式得以重塑,甚至诸多学术理论和文化管理实践都应运而生。

排名前五的独角兽,三家是共享经济企业

2016年4月,普华永道为欧盟委员会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共享经济的五大关键行业——住宿、交通、家政、专业服务和金融业在欧洲境内收益估值近40亿欧元(合约人民币292亿元),交易量更是高达280亿欧元(合约2044亿元);研究预计,到了2025年,共享经济的全球收益可达3350亿美元(合2.3万亿人民币)。

中国的情况同样乐观。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2016年2月发布的一项报告,中国的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约1.95万亿人民币,中国共享经济领域参与者约有5000万人,服务客户达5亿人,预计未来5年中国共享经济年均增长率为40%左右,到2020年其市场规模占GDP比重将超过10%。

创业圈同样受到共享经济极大的吸引和鼓舞。TechCrunch的独角兽创业企业(价值1亿美元以上的私人企业)排行榜上,前五名中有三家都是共享经济企业。截至2017年3月1日,Uber以625亿美元的估值位居榜首;滴滴出行以337亿美元的估值排名第四,紧随其后的是估值为300亿美元的Airbnb。


共享经济好比建一座自带围墙的花园

在中欧莫伦教授看来,在这个新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降低风险的能力。长久以来很多被奉为圭臬的理论实际上都是以供应方为出发点,以保护自身为主,防止他人从资产中获取价值。通常而言,这些企业都是重资产运作,理论的重心都放在资产所有权上。

而共享经济的产生,让人们开始思考用另一种方式去发展企业,利用资产刺激需求,对需求方进行洞察并形成战略体系。桑普勒教授打了一个比方,共享经济模式就像是企业建了一座自带围墙的花园,在里面玩耍的人都知道自己很安全。这样的模式蕴藏着巨大价值。对企业而言,投入其中的资产量不同,风险更低。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这样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 来看两个案例
  1. 传统企业转型共享经济:e袋洗

中欧校友张荣耀(EMBA2002)将荣昌洗衣发展成e袋洗平台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例子。在这个平台上,繁忙的白领可以通过微信来定制上门取衣服务,衣服不按件数收费,只要能塞进e袋洗提供的洗衣袋,一袋收费99元的价格颇具亲和力。于是,旺盛的需求让公司不得不“分享”竞争对手的连锁加盟店和当地家庭主妇的剩余生产力,帮着一起分类和清洗衣物。

当然,洗衣只是首站。下一步,公司也考虑利用其在家庭主妇、中国大妈等群体中的客户基础扩大业务,加入烹饪、清洁等其他家政服务。

中欧陈威如教授与人一起撰写了题为《荣昌洗衣连锁服务的O2O转型之路——孵化e袋洗平台》的案例,这一案例在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上海MBA课程案例库开发共享平台、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共同主办的“2015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最佳案例”评选中一举夺魁。

  1. 知识分享平台:分答

知识分享平台“分答”是另一个利用微信发展共享经济的独特中国案例。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60秒的微信语音信息与那些愿意为答案付费的用户分享自己的知识。它还有一个功能,可以让人们通过支付更少的费用“偷听”答案。去年夏天,大连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在“分答”上回答了从投资到感情生活各方面的25个问题,赚得人民币13万元。该事件过后,“分答”人气飙升。

“这个商业模式流行度极高。”中欧市场营销学助理教授林宸说。她还指出,那个最初提问的人也会从每个付费偷听的人那里收到一部分费用。

共享经济对工作文化的冲击显而易见

中欧桑普勒教授预计,将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专业服务出现在共享平台上。“这已经发生在我们眼前了,比如编程,有像TopCoder.com这样的平台。”他说,“整个零工经济正在急速扩张。我觉得这会发生在知识密集型的领域,比如会计、工程、法律和战略咨询领域。”

所谓的零工共享经济的崛起也正改变着传统公司的工作文化。中欧管理学助理教授杜雯莉(Emily David)担忧,这将使得目前劳资双方忠诚度下降的问题更为恶化。以Airbnb为例,虽然第一个通过该网站在你家过夜的客人或许会成为你关系亲密的朋友,但当你迎来第70个客人,你甚至都不太可能记得住这个人的名字。

短期雇员自身也难以融入公司文化。人们需要建立深厚联系来求同存异、有效合作。如果有员工因特定的目的或项目接受雇佣,他们的上司一定要避免将这一类人当做机器人。要知道,当人们获得他人帮助提升了技能,当人们被一个可信服的愿景所鼓舞,当人们的成就得到认可时,他们的成长是最快的。


先行一步的共享巨头们在做什么?

共享经济路在何方?先行一步的巨头已尝试着将自己的品牌触角伸向其他领域。Airbnb正在加入旅行定制服务,而Uber正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试点送餐服务。陈威如教授相信组织、时机和路径(即做什么、何时做)是知名服务企业扩张时面临的最大挑战。

莫伦教授说,多样化中的每个因素都会带来一个相关方、一种复杂度,这同样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那些在多样化方面最有可能成功,并且真的能够改变可用资产的利用方式的是那些更有前瞻性的公司。它们知道怎样利用资产,也知道阻碍这种潜在利用方式的风险在哪里。

他指出,风险并不仅限于交易双方,并不只关乎房东和房客、司机和乘客,而是在于当地社群。Airbnb、Uber和滴滴都在不同地方的政府法规前犯过难,现在Airbnb变得更愿意支付地方上的房租税了。在其看来,那些想方设法让自己倒闭的酒店才是生意上更大的威胁。

如果它们让社群看到自己更广泛地散布财富,并且愿意支付交易税,而不是只进不出,它们就会获得更多的信任和合法性,这样就能保证它们不会被消灭。

 

本文改编自中欧校友杂志《TheLINK》2017年第一期“封面故事”主打文章,转载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信号:CEIBS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