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家书 | 五秩交响,续奏中欧弦歌
亲爱的中欧同仁、校友、朋友们:
当历史的指针划向2025年,我们迎来了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的里程碑时刻。在当今波谲云诡的地缘政治格局、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形势,以及颠覆性发展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中国和欧盟作为全球两大稳定力量,始终担当着国际秩序的“压舱石”角色,致力于通过对话与合作,推动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共赢的世界。
早在2000多年前,中欧两大文明便通过丝绸之路,在漫漫黄沙与驼铃声声中,往来相连。半个世纪前,当世界正笼罩在冷战铁幕下,寻求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中国,与谋求战略自主与经济合作新空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跨越欧亚大陆历史性握手。这一握手体现了双方在地缘政治棋局中的战略智慧,发出了全球化浪潮中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先声。来自中欧双方的领导人以战略远见推动了跨越制度鸿沟的对话,为改革开放后中欧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石。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与欧盟的合作既经历了惊涛拍岸的考验,也沉淀了静水流深的底蕴。双方在经济、贸易、科技、能源、文化、教育、气候变化等领域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对话与合作,收获了累累硕果。
三十一年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正是在中欧精诚合作的沃土中孕育而生。改革开放之初,欧盟代表团访华,向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共建一所扎根中国的国际化商学院”的构想——这与中国当时提倡的“教育改革开放”战略远见不谋而合。1994年11月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应运而生。作为中欧在教育领域开放合作的“试验田”,学院从诞生之日起便得到中欧双方政府的关怀与支持,承载着中欧双方的深厚友谊和合作精神,也成了中国与欧盟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象征。
三十一年来,“合而不同”的东方哲学与“多元共治”的欧洲精神,浸润在学院办学的各个层面,传递出东西方的对话智慧。学院立足上海、北京、深圳、苏黎世、阿克拉五大校区,架起一条横跨亚欧非三大洲五地的“教育丝绸之路”;我们接待欧洲政商学界代表要员来访,开放对话、增进合作;我们连续多年主办“欧洲论坛”,促进中国与欧洲经济文化合作交流;我们每年与十余家欧洲顶尖商学院携手开展互访交流,推进三十余个赴欧游学模块……从前沿思辨到高层智荟,从智慧交锋到学术交流,我们以多元方式促进中欧合作交流,在多个维度编织着中欧互利共荣的纽带。同时,学院拥有近900位欧洲籍校友,分布于欧洲30多个国家,近百家校友企业在欧投资额超过182亿欧元,用商业实践消弭文化偏见,用合作成果诠释命运与共。
在此过程中,学院赢得了中欧双方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国务院总理李强曾指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开放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为国家发展、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曾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赞誉学院是“众多优秀管理人士的摇篮”。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先生曾高度评价道:“中欧的成功难以置信、超越想象,是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桥梁,亦是人类美好未来的一份保险,应被珍惜和加强。”欧盟委员会前主席巴罗佐先生则称赞学院是“欧中成功合作的典范”。
当我们回望中国与欧盟波澜壮阔的半个世纪,既沐浴阳光,也历经风雨。双方之间的合作情谊早已超越地理疆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而对这一旅程的真正纪念,不在于眷念过往成就,更在于以今日之行动定义未来。
因此,当我们站在中欧建交50周年的当下展望未来,作为唯一一所由中国政府和欧盟合作创办的商学院,我们深感使命在肩,但也信心满怀,坚信学院会在下一个中欧关系50年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典范作用,“致力中欧交流”始终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我们将通过深化与更多欧盟机构的战略合作、拓展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创设创新国际课程等举措,不断提升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我们也将继续以“欧洲论坛”为抓手,依托苏黎世和阿克拉校区,助力中国与欧洲和全球的合作交流。以教育为舟楫,以知识为桨板,承载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在互信中并肩,在合作中共进!
值此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谨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之名,致敬中国与欧盟半个世纪来跨越山海、思想交融、文明互鉴的伟大历程。愿我们以商学院为桥,联结中欧双方创新的智慧成果,在奔流不息的时代浪潮中,续写东方哲思与欧洲启蒙精神共鸣的新华章!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院长 汪泓 欧方院长 杜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