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欧供应链创新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多方嘉宾建言中国供应链出海
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中国的供应链出海如何行稳致远?8月16日,由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中欧-震坤行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欧供应链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中国供应链出海:新洞察与新实践”,来自品牌方、服务方、资本方和学术界的多位嘉宾汇聚一堂,为中国供应链的出海建言献策。200余位政商学界人士出席本次论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战略学教授、全球CEO课程联席课程主任张维炯在线发表致辞演讲。张维炯教授首先回顾了供应链在过去40多年全球化进程中的突出作用,并指出供应链如今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他进一步剖析了当前一些“去全球化”现象背后的供应链竞争与博弈,并强调了中国企业将供应链不同环节向海外拓展的必要性。在他看来,如果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家走出舒适区,持续探索和推进供应链网络的全球布局和运营协同,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就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能得到更好的构建。中欧及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也需要做出更多努力,通过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来助力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出海。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在线致辞)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中欧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及中欧-震坤行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主任赵先德在主题演讲环节分享了他对中国品牌与供应链出海的最新思考。赵教授指出,对于业已形成的、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环节相互依存的全球供应链,强行“去全球化”的代价相当高昂、难以持续。但在当前特殊时期,中国企业也不能固守国内,需要将供应链的某些环节、某些比例部署在海外,形成更均衡的供应链布局。他具体介绍了中国企业供应链出海的三类主要模式,分别是跨境电商带动品牌DTC出海、核心企业的全球化运营,以及上下游企业的抱团出海,并通过SHEIN、海尔、英飞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案例,对不同模式出海时的注意事项与供应链创新的关键点进行了解读。赵教授最后强调,除了传统的国际商务决策因素外,如今的企业在出海时需要考虑更多供应链层面的因素,并就全球供应链战略、消费者需求响应、供应链网络布局、资源整合与协同、数字化等方面给出了若干行动建议。

(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先德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随后,京东物流副总裁兼国际物流欧洲区负责人钱凯南从海外一体化供应链建设的角度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得益于国内供应链的成熟发展,中国商品出海总体规模过去五年保持超10%的稳定增长,京东物流聚焦行业和新兴商业模式,持续为中国企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助力中国品牌出海和中国制造出海。在海外备货的出海模式下,京东物流积极打造全链路大件和带电商品仓配管理能力;在国内直发的出海模式下,京东物流基于国内中心仓+海外辅助仓的结构,以自动化为核心实现海外正逆向环节的降本增效,整体实现全链路的端到端供应链服务要求。最后,京东物流通过视频的形式为大家展现了其全球总管理面积近90万平方米的保税仓库、直邮仓库、海外仓库和仓内自动化系统,体现了其持续推动全球物流供应链行业降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能力,为听众带来了有益的启发。

(京东物流副总裁兼国际物流欧洲区负责人钱凯南发表主题演讲)
在圆桌对话环节,京东物流副总裁兼国际物流欧洲区负责人钱凯南,安克创新首席供应官杨华华,沃太能源经营中心总经理焦方伟,浩方集团首席运营官王宇,ATM Capital创始合伙人梁民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与发展规划处处长、国际供应链与运营管理学会主席戚依南,从出海品牌企业、出海服务提供商、资本方与智库的不同视角,就海外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内+海外供应链布局的价值、供应链出海的挑战与应对等话题展开探讨。
(圆桌对话嘉宾,左上至右下依次为钱凯南,杨华华,焦方伟,王宇,梁民俊,戚依南)
钱凯南从跨境物流供应端的视角进行了精彩的分享。面对跨境物流场景下的不确定性挑战,京东物流始终坚持基础物流服务的质量,将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物流科技技术的数字世界与6大物流网络相结合,同时在其全球近90个保税仓库、直邮仓库和海外仓库中,以算法为驱动,以自动化存储、分拣技术及干支线网络为基础,降低全链路仓配成本,保障海外仓和跨境运输服务,为中国企业的出海提供高质量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
杨华华表示,基于自己的观察,欧美消费者当前更关注产品的性价比,以及对满足新需求的创新产品有浓厚兴趣。对于中国企业出海时的挑战,他认为首先是要建立端到端的系统,这也是供应链数字化的基础;其次是总部与当地分支机构、当地合作伙伴的协同运作。杨华华最后建议:出海势不可挡,希望更多伙伴一起在国外抱团。此外,企业在制定海外供应链战略时一定要立足长远,以合规为基础,提前思考清楚每一步的目标。
焦方伟认为海外每个细分市场都有不同的需求,比如欧洲更多追求品质,非洲更追求性价比,而澳洲内部不同区域也有差异。基于沃太经验,他强调出海企业要在供需的匹配上快速响应,最好能提前预判和布局,以便及时抓住机会。在供应链出海的路径方面,焦方伟建议从国际化起步,一步步走向全球化,先是前端客服走出去,再是生产环节走出去。此外,他还建议出海企业最好使用国际化的系统,虽然成本更高,但更便于协同。
王宇表示,据他观察,在市场上仍有很多需求尚未得到很好地满足,仍存在大量机会。品牌需要识别和面对多样化的客户需求,设计针对不同细分场景的产品,并通过适合的渠道触达不同的客户。他建议出海企业多下功夫做差异化竞争,而不是在同质产品上拼价格。在通过数据化的方式洞察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优化产品,并通过搭建特别是物流履约方面的团队来提高成本效率,以长期主义的做法得到更好的回报。
梁民俊指出,近年来,供应链出海、人才出海、技术出海、产品出海这四个趋势一直在加速。在东南亚,市场需求处于快速释放阶段,但有效供给相对不足。ATM的做法是除了通常的VC打法,即投资东南亚消费零售赛道上已成型的优秀团队,还会联合一些战略伙伴,在当地一些具备潜力的新赛道做孵化,并且重点赋能供应链端和数字化端。在他看来,无论是出于供应链安全、本地市场安全、文化相似性还是中国企业本身的降本需要,东南亚都可以成为中国供应链企业出海的第一站,建议企业给予此区位更多关注。
(论坛现场)
戚依南教授最后分享了他的洞见。他认为企业首先需要思考一个本源问题:供应链出海是目的还是手段?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企业后续的投入方向。在出海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应对好几个挑战:一是如何对产品流程做好全球的控制,如何做到“离岸不离心”——通过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政策、经济政策、合规要求,搭建一个虚实结合的整体供应链,做好全球资源的协同。二是如何理解和分析全球市场中多元的消费者需求和行为,通过小单快反的能力来满足差异化的需求。三是对于“小舢板”型的企业,如何找到能一起组成船队的企业,形成一个大的生态圈,识别自己在当中的生态位,形成共赢的关系。落实到执行层面,戚依南认为基础还是端到端的全流程数字化打通和数字化连接。此外,企业在规划出海时需要有明确的战略,并能对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政策对于企业供应链全局布局的影响进行预判和提前部署,这些都构成了企业出海的核心能力。
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中欧-震坤行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研究员王良博士主持本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