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泓院长出席2023第十六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11月25-27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在鹏城举行,来自皇家加勒比集团、MSC地中海邮轮、维京邮轮的全球邮轮领军者,交通运输部、国家移民管理局、海关总署等主管单位代表,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以及邮轮产业链头部企业家,围绕中国邮轮产业发展的当前挑战和未来前景进行了深度讨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教授受邀出席,并发表了题为“推动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海洋经济‘扬帆远航’”的重要演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史健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党委书记马磊等一同出席。
活动现场
汪泓院长首先分析了国际邮轮市场的演进及特点。她指出,当前,全球市场高歌猛进、强劲反弹,预计2023年邮轮旅游市场将达到3150万人次,预计2027年邮轮旅游市场达到3950万人次。从2023年到2028年,全球邮轮船队将增加60多艘新船,总共将达到499艘,达到74.6万个标准床位。同时,中国市场全面复航,蓄势待发。2006-2017年,中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邮轮市场,2020-2022年期间,各方积极推动中国邮轮市场邮轮复航。2023年,我国全面恢复国际邮轮运输,MSC地中海邮轮、皇家加勒比国际邮轮等将于2024年回归,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也将于2024年1月1日从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起航。从国内邮轮市场来看,上海在全国邮轮市场占有率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创造了三年登顶亚洲第一、五年问鼎全球第四的世界邮轮经济发展史上的上海品牌、中国传奇。目前,上海是唯一实现邮轮全产业链覆盖的城市,已成为中国邮轮经济发展的鲜明样板,正全面推进邮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汪泓指出,当前中国邮轮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国际邮轮公司对中国市场信心亟待增强。三年疫情期间,中国是全球最早停航、最晚复航的市场,导致嘉年华、诺唯真等外资邮轮集团尚持观望态度。其次,邮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亟需统筹协调。目前邮轮产业的综合发展和政策发布等方面困难重重,政策协调联动不强,统筹发展合力不够。第三,邮轮产业营商环境亟待优化。当前邮轮产业的政策滞后性明显,需消除制约本土邮轮企业发展的各种瓶颈因素。第四,邮轮产业链发展尚需完善。在上游环节,邮轮制造才刚起步,还未形成产业体量,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在中游环节,中国缺乏强大的本土邮轮船队。在下游环节,入境游客量少,邮轮船供数量依然较低。
汪泓院长发表演讲
因此,汪泓建议,要维持政策的稳定性、举措的具体性,并加强透明和及时的沟通,以提振市场信心;要加强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建立国家层面的邮轮专项协调机构,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和政策统筹协调;要建立邮轮运输、港口、旅游等方面的标准,积极鼓励访问港邮轮,对外资邮轮公司保持邮轮市场公平开放的营商环境;要强化邮轮全产业链各环节培育,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要构建完整的邮轮人才体系,为邮轮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最后,汪泓表示,在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大潮中,中国邮轮产业一定会在秉持原创、持续创新的实践过程中,与国际邮轮产业合作共赢,再次撰写辉煌的新篇章,成为全球邮轮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全球邮轮经济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汪泓长期兼任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主任,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邮轮经济研究和邮轮人才培养,为行业复苏和市场发展提供重要研究参考。她与研究团队在中国率先创立了首个邮轮经济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填补了该类人才的专业培养空白。在上海宝山区任职期间,她带领宝山区成功创建全国首个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引进并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亚太邮轮大会,推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高速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邮轮港。今年以来,在汪泓牵头下,学院围绕邮轮产业发展主题撰写了10余篇政策咨询建议,涵盖中国邮轮市场复航、邮轮全产业链发展、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多个话题,受到有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为推动中国邮轮产业复苏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造过程中,汪泓曾积极促成各方合作,并于11月4日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其命名交付仪式。
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发起,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省市地方政府共同主办,自2006年10月发起已在7个城市成功举办15届,已成为凝聚各方思想、汇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中国邮轮经济发展新成果、新趋势的重要舞台,被誉为中国乃至亚洲邮轮业界影响力最强的最具国际性、专业性、权威性的年度盛会,有力促进了我国邮轮产业的国际化步伐。
据悉,12月10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将与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2023年度“中国邮轮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届时,邮轮业界企业领导者和专家学者将齐聚中欧上海校区,就邮轮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展开思想交流与智慧碰撞,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