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更多校友故事

他是中欧2012级GEMBA学员,他曾亲历财新传媒创立到成长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新媒体的所有过程,他是欧美财经类刊物在中国最成功的发行人之一,他是将《华尔街日报》等英文原版刊物带到中国商学院的第一人。

 

当这些标签同时聚集在一个人身上会交织出什么样的色彩?

汪弘彬

欧洲货币机构投资者集团大中华区总裁

Global EMBA 2012

 

今天,当很多成功的外企职业经理人充满情怀和梦想回流民企的时候,已成功进行新媒体创业的汪弘彬却选择逆流而上——重返外企,成为1969年诞生在伦敦的老牌财经媒体——欧洲货币机构投资者集团(Euromoney Institutional Investor PLC)的首任大中华区总裁。

 

这绝不是逃避或短视,而是基于读完中欧的GEMBA后,他对全球化与财经媒体新的看法:“之前的二十年是国外企业走进中国,而今后二十年正相反,我认为是中国走出去的时代。国际企业要在中国市场继续取得成功,需要考虑外部环境的逆转性变化。未来的中国企业势必要占据更多国际市场乃至成为国际市场的主流,如同过去欧美领先企业全球扩张过程中来中国投资发展一样,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这个职位让我能够整合全球的资源和平台,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同时也期望能为中国的媒体同行的商业化转型之路带来一些启发。”

 

汪弘彬2000年初从浙江大学毕业来到上海,在道琼斯公司开始了自己在国际财经传媒领域的第一份工作,与生俱来的销售天赋加自我努力让汪弘彬很快在这一行业崭露头角。从美国道琼斯公司全国发行经理到英国《经济学人》中国业务发展经理,再到《福布斯》全国销售总监,汪弘彬只用了短短6年时间。而同时,在国际顶尖财经媒体的工作经验,也让一个年轻人对国际企业的好奇心都得到充分满足,熟谙了各种企业全球经营战略和业务演进。

 

2009年,当外企最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回到中国本土媒体—— 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财经》杂志。

 

当被问及为什么没有继续外企路线的时候,汪弘彬坦率地说:”当时我在《福布斯》对中国的创业者和大环境有了很深的了解,我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巨变,并深刻感受到中国媒体话语权的上升。

 

2009年的秋天,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投身中国本土媒体的怀抱打算继续施展抱负的时候,却没想到仅仅几个月之后,等待他的是一场受到世界关注的中国媒体业的传奇出走事件。

 

作为《财新》的初始团队成员之一,汪弘彬开始了自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业,也同时见证了中国新一代深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的崛起。

 

创业之路 ——《财新》的崛起

在短短几年中,他从业务量零起步一路势如破竹,并从华东总经理晋升为助理总裁,最后成为财新传媒集团副总裁,负责集团的全国媒体经营业务。

 

而作为将《亚洲华尔街日报》带到中国商学院的第一人,汪弘彬在《财新》创业的第二年,怀着这份情结和对新知识的渴求,选择到中国最顶尖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继续学习。

人生的起承转合 —— 中欧GEMBA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追求考试成绩A的学生,我到中欧也不是为了寻求课本的标准答案,因为商业环境千变万化,没有永远正确的固定答案,但是一个正确思维逻辑支撑下的方法论则是商业制胜之道。我希望在这个学习环境的浸淫下,得到更多的启迪和决策的帮助。而事实证明,中欧的确满足了我最初的期待。"汪弘彬说。

 

在中欧两年的国际班课程让他和一群同样出色的人互相碰撞出了火花。 “我在中欧很多同学,本身都是各领域的精英 ,在这种高手云集的氛围中,你会不由自主地被对方身上的很多优秀品质所感染和启发。这些启发对我后来的工作影响深远。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欧的学习,让他改变了看待事物的逻辑和方式。如果说,原先的他是从自我职能本身去理解公司的业务,而在中欧的“回炉重造”则彻底让他学会了从一个全局的角度去把握企业的运营,从宏观的层面来判断产业发展的趋势,从一个抽离的视角上看待商业的本质

 

带着这份体会和感悟 ,中欧毕业两年后,当创业之潮风起云涌,人人都在融资逐梦的时候,汪弘彬又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离开财新,重回外企。

重回外企 —— 用全球化视野运营媒体

“中国财经媒体经历了长时间的数字化的转型和内容变现的探索,虽然有不少成功的尝试,但是整体商业经营上还是压力重重。作为一个在这个行业摸索了十几年的资深媒体人,我可以说比其他行业的人看到过更多的成功与失败。”汪弘彬说。

 

从GEMBA毕业后汪弘彬又加入了中欧创新传媒班,并担任了班长,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和来自不同媒体的同学们一起探索媒体的未来。

 

汪弘彬现在就职的欧洲货币机构投资者被他称为是”媒体界里的投行家”  。在过去几十年里,欧洲货币机构投资者充分地使用了资本的力量,采用了战略性投资及收购的模式快速扩张。从初期全球媒体资产收购至形成全金融产业的行业纵深覆盖,到90年代末期战略转移至投资及收购数据和研究公司,再向数据信息提供商方向发展,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媒体升级转型为向机构投资者和商业决策者提供决策性数据信息为核心收入的企业集团。

 

经历过多家财经媒体的汪弘彬认为欧洲货币机构投资者探索出了一条媒体持续发展之路。他说,很多传统媒体的核心是创造影响力,拥有话语权,战略目标是自身成为市场的主导者;而欧洲货币机构投资者集团则强调为机构客户投资交易提供服务的属性,战略的目标是把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放在首位

 

这家企业符合了汪弘彬对财经类媒体未来转型轨迹的判断——把数据、信息作为内容变现的主要模式,收费的对象集中针对机构,将新闻价值转换成促进交易的信息价值,再加之媒体影响力所带来的品牌溢价和线下活动平台的客户黏着性,这样的相辅相成结合的业务模式会更稳固。传统媒体收入都在下降的年代,作为伦敦交易所上市(FTSE250成分股)的欧洲货币机构投资者集团用每年40多亿人民币的营业收入证明了自己战略的行之有效性。

 

汪弘彬说,中欧的slogan就是“中国深度,全球广度”,在中欧我获得的也是一个更为全球化的视野。我期待这一次转型能使我的中国经验加上全球广度,整合全球的资源和平台,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同时也期望我的这一次探索能为中国媒体同行的商业化转型之路带来一些新的方向。

 

点击阅读更多校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