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企业家的沉思:关税战下,体感如何?活路在哪?
当美国104%的高关税如利剑斩向中国外贸,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然打响。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具有明确的战略针对性,不仅让中国出口企业陷入困境,也加剧了产业升级的迫切性。本文中,万秀国际董事长、曾任商务部驻外官员的陆江宁(中欧GEMBA2007)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以及中国企业的应对路径进行了详尽分析。

01 外贸首当其冲
当前中美贸易战已进入新阶段,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累计已达104%,这一高关税政策对中国外贸出口造成严重冲击。与前期10%的关税相比,104%的高关税已超出企业通过价格调整、汇率波动等常规手段的消化能力,直接影响到中国对美出口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政府此次行动具有明确的战略针对性,其指控中国存在汇率操纵、产能过剩等问题,实质上是直指中国经济的核心支柱。通过打击外贸这一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美方试图影响中国整体经济增长态势。这种精准打击策略反映出美国对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入研究。
其实,早在2025年初特朗普开始放风要加税时,我所经营的万秀国际就开始准备应对方案,春节后立即执行了价格调整策略,但实际冲击还是超出了预期。现在回头看,当时的预判和准备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让我们争取到了一些缓冲时间。
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后,万秀国际立刻感受到了全方位的冲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订单量、利润率和客户关系这三个核心经营指标同时恶化。从春节后开始,我们不得不采取提价策略来应对成本上升,但客户接受度非常有限。

我们分两个阶段进行了价格调整:第一阶段尝试提价20%,遭到大部分客户强烈反对;第二阶段被迫将涨幅提高到40%。这样的价格调整直接导致我们的订单量同比减少了约20%。一些合作多年的老客户已经开始向越南、泰国等地的供应商询价,转移趋势明显。
目前我们面临三重压力:一是原材料和关税带来的综合成本上涨约35%;二是净利润被压缩了15个百分点;三是客户关系出现裂痕。有些合作十年的客户突然要求重新谈判合同条款,提出要我们承担部分关税成本,否则就暂停下单,这种情况就像被迫离婚一样痛苦。
如果把原来的国际贸易比作婚姻关系,现在美国单方面要“离婚”,我们这些"被离婚"的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有的同行选择通过越南转口,有的在开拓中东市场,但无论哪种转型方式,都要经历痛苦的适应期。我们打算下一步采取的措施,一个是贸易多元化,降低下传统贸易的比重,要开拓新的市场;第二,我们要研究更深一步的出海战略,和更多的国外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02 贸易战才刚刚开始
这次关税调整不仅仅是针对中国,日本、韩国、欧洲的企业同样受到严重影响。这说明美国是在系统性重构全球贸易规则,所有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都面临挑战。从长远来看,这可能意味着全球化进程的重大转折。
高关税政策一经宣布,资本市场立即做出强烈反应。沪市单日最大跌幅达9%,香港股市更暴跌13%,成为全球跌幅最大的两大市场。众多企业家资产大幅缩水,单日损失高达数亿元,反映出市场对贸易战升级的极度担忧。
从直接贸易来看,中美贸易失衡的现状(中国顺差约3000亿美元)使得高关税政策影响深远。预计中国商品在美售价将因此显著提升,美国消费者需求可能下降30%-40%。更值得关注的是间接贸易影响,中国企业虽已提前在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布局,形成“表面第三国,实质中国造”的贸易模式,但整体贸易额仍高达7000亿美元。
当前外贸已成为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唯一保持强劲的引擎。在投资增速持续放缓、消费市场疲软的背景下,若外贸失速,或将带来就业、税收等多方面的连锁反应。
由于中美贸易体量不对等(中国进口美国商品仅1400亿美元),中国采取的对等报复措施(同样加征34%关税)的可持续性存疑,需要更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面对长期化的贸易战,建议采取以下策略:加快海外产能布局多元化;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深化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合作;培育壮大国内消费市场。
贸易战短期内难以缓和,这将持续考验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企业的应变能力。贸易战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严峻挑战,但也存在突围路径。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展现出强大抗风险能力,如某饲料企业凭借独家技术,在美国加征50%关税的情况下仍能涨价并实现股价涨停。这凸显了技术自主权的重要性。然而,很多中国外贸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从事OEM代工业务,利润微薄,抗风险能力弱。
为应对贸易壁垒,中国企业要探索多元化出海策略。一方面通过身份转换,如获取海外身份或在境外注册公司来规避关税歧视;另一方面借鉴海尔模式,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本土化运营。同时,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也成为重要选择,但需警惕美国的“穿透式调查”风险。另外要注意的是,现在有些东南亚国家,比如越南,被美国征收的税率也很高。除非这些国家和美国达成零关税,否则去这些国家意义也不大。
长期来看,企业需要推动战略转型。这包括降低对传统出口的依赖,发展“进出口双线”业务模式,以及提前布局全球化资产。值得注意的是,简单的产能转移已不足以应对当前挑战,企业需要从身份、技术、市场等多个维度构建综合竞争力。决策层更需从战略高度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更多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而非仅依赖短期规避手段。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企业和国家层面的系统性应对。
03 长久应对举措
当前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外部压力,实际上为我国深化经济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倒逼机制,犹如一剂强效催化剂,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发展中的结构性难题,客观上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回望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程,我国曾多次在外部压力下实现改革突破。上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系重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们化危为机,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重大危机都成为深化改革的催化剂,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面对新的历史关口,我们需要在以下关键领域实现突破。第一是制度型开放,需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二是市场化改革,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第三是民营经济发展,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第四是创新驱动,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是我们应对挑战的最大底气。中国企业家群体展现出的奋斗精神令人敬佩,他们完全有能力在压力下迸发出更强的创新活力。只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给予充分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的活力必将持续释放。当前已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避免情绪化应对;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凝聚社会各界共识;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热情。
贸易战虽然带来阵痛,但更让我们清醒认识到深化改革的紧迫性。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够化压力为动力,在应对挑战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突破美国的遏制,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应对当前危机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