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经验远播世界各地
中国历来是外籍人士成就事业、大展拳脚的沃土。不过,对他们中的许多人而言,中国往往只是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站,终有一天他们会去往别处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我的中国经验能在世界其他地方起到怎样的作用?在中国的习得对于我的职业发展和前景将有何助益?这是他们常有的疑问。
为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四位虽专业背景迥异但均为市场领军企业高管的中欧Global EMBA校友,他们都曾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多年,后来又前往世界各地履职,并且在各自的工作中积极运用中国经验(包括职业和学术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受访校友
Hugo Santos, Global EMBA 2015级学员
Hugo Santos(Global EMBA 2015):Hugo现任西班牙跨国公司福赛集团(Fersa Group)首席业务发展官,此前曾担任该公司北美业务部门总经理。
Andreas Brandt, Global EMBA 2017级学员
Andreas现任德国化工巨头科思创(Covestro)集团营销主管,负责推进公司数字化、以客户为中心和循环经济相关的商业实践。
Karla Van Wieringen-Wang (左一), Global EMBA 2016级学员
Karla现任凯度(Kantar)新加坡咨询总监,此前她在迪士尼(中国)工作了近7年,包括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担任过两年半的消费者洞察总监。
Felipe Eymael (右一), Global EMBA 2014级学员
Felipe现任欧洲企业斯帝佳(STIGA)的首席运营官,这是一家世界领先的割草机和电动园艺工具制造商及分销商。
中国魅力——重大抉择背后的原因
是什么“魅力”吸引着这些校友来到中国工作、生活和学习?谈及这个问题,四位校友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有目共睹的一点,就是中国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商业活力。虽身处不同行业,但他们对此均深有体会:中国正对全球市场和思维模式的转变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他们想要来到这里,亲历体验,加深了解。
“突破囿限”,这是校友们口中反复提及的一个重要动机。他们来到中国,就是为了跳出既有商业实践和方法的局限,摆脱“老经验”和“老观念”的束缚,打破行业和企业文化中常见的条条框框。
观察、沉浸、适应——“三步走”解锁中国商业文化
当然,改变殊非易事。适应另一个国家的文化无疑需要时间,而我们从诸多著述中也能看到,中西商业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鲜明,可谓难上加难。
对此,四位校友纷纷强调,切忌自以为是,全盘移植自己的那套商业方法和实践。他们主张要虚心观察、悉心调适,同时表现出积极融入的意愿,从而以一种巧妙的方式为整体进步贡献个人智慧。具体来说,就是要观察商业形势,汲取一切必要信息,然后再融入其中,做出独特的贡献,提供独到的视角。
Karla: 你必须展现出主动学习的意愿,而不是一味地好为人师。中国历来有一种相互学习的求知氛围,公司上下都是这样。相互学习有助巩固你与同事之间的信任,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接受你的想法,愿意尝试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
Hugo: 要适应实际情况。无论面对什么文化,这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刚到一个新环境,你不能直接来一句:“我们在欧洲就是这么做的。”先得向他人学习,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在其帮助下充分了解商业现状,然后你才有立场来巧妙地引入自己的价值观和做法。
Felipe: 最好的办法就是倾听。我会花很长时间去了解当地的情况。你必须时刻保持文化敏感度,这也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认知。我在中国参与过几宗大型并购交易,比如海尔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回想当时,我对当地文化和双方营商之道的理解正是得益于我在青岛生活和工作的经历。
Andreas: 德国的商业文化是当面沟通,直言不讳。别人有什么不满都会对你直说,还会据理力争。而在中国,你必须讲究沟通的方式方法。我很快意识到,成功合作的关键是树立信誉、建立信任。这需要假以时日,但能收获更大的回报,尤其如果你想推行自己的变革举措,这一点就更加重要。
中国市场——“极致创业文化”的热土
中国的营商环境讲求高效,这一点也令四位校友交口称赞。除了速度之外,还有敢于尝试和冒险的勇气,以及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劲头。凭借这些特质,中国在创新商业方法与实践方面正日益走在世界前列。
Hugo: 我觉得中国有一种“极致创业文化”。无论是在华大型跨国企业还是本土小型创业企业,这里灵活机动、乐于尝试的行事风格都营造出一种创业氛围。你可以去尝试新事物,就算失败,也能调整计划继续前进,就连汽车这种庞大的传统产业也不例外。强调速度,鼓励通过反复试错开展创新,这都是中国商业文化的显著优势。
Andreas: 在中国的工作体验令人耳目一新。跨国企业在欧洲的工作节奏通常比较慢,官僚作风严重得多,流程也更繁琐,并且高度讲究规则,需要协调多方利益相关者才能做成一件事。而中国速度则直接体现在了高效的营商方式上。
如此一来,对待商业风险的态度就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动作快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在几位受访校友看来,中国的商业伙伴不仅对此有深刻的了解,而且能够在乐观与务实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以迎接潜在的风险。
Karla: 在中国市场,大家没那么厌恶风险,但也绝非鲁莽行事——应该说是深思熟虑后的果敢行动。就连企业巨头也愿意尝试新事物,主动采纳新方法,而不是等到变革不可避免的时候才有所反应。这一点我在华特迪士尼工作时就已窥见一斑。当时,中国的业务团队率先推行了数字化发行模式,而美国方面却迟迟不愿切断对有线电视公司的依赖。
迅速行动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特质,尤其在商业数字时代,这种特质更日益彰显其必要性。不过,思维和规划的前瞻性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中国不仅加大国内研发投入,还积极与跨国企业和外国政府合作开展研发活动,这种强劲的研发势头似乎也与风靡中国的“创业心态”息息相关。
Felipe: 我们之所以把研发重心转移到中国,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这里是奇思妙想的交汇地,也是检验全新构想的沃土。从提出创意、开发可行方案到完成测试,中国速度要比欧洲速度快出好几倍。
下一步——把中国经验带到世界各地
四位受访校友后来都离开中国,在世界各地成就各自的事业。在他们迥异的经历中,是什么给他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们从中国带走了怎样的经验?中国经验如何帮助他们扩大了眼界,为他们的职业前景增光添彩?
从几位校友的经验来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收获,就是练就了在商业环境中随机应变的能力。他们勇于尝试、乐于创新,也愿意根据市场动态相应地改变计划。得益于在中国的经历,他们重视迅速、果断的行动力,同时也随时准备好抓住新机会、接受新思维。这些经验为他们离开中国后的生活和事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Felipe: 我曾在中国生活了11年,深刻感受到这段经历的重要意义,也一直努力把自己的中国经验应用到现在的业务当中。我们在中国做的很多事其实很简单,但非常有效。你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在这个群雄逐鹿的市场里,总有其他竞争对手在虎视眈眈,想把你淘汰出局。STIGA之所以能够先于竞争对手适应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变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从中国学来的这一课: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行动必须迅速、果断。
Andreas: 别过度分析,这是我在中国学到的重要经验。德国的跨国企业往往会针对某件事展开一轮又一轮的分析,直到最后劝退了自己。与其抛出一堆“聪明”的问题,不若强调速度和倡导实用主义,后者可能要有用得多。同理,制定战略时也不要过头。实战、尝试和失败自有其内在价值。战略不必一成不变,要留有余地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这些就是我带到目前工作中的经验。
Hugo: 如果你是专业人士,想要找个平台发展事业或实现商业理念,中国完全可以满足你的需求。如果你想要身处新生事物的发源地,见证全新工作方式的迅速推出、测试和改进,中国更是不二之选。我曾在欧洲、亚洲和美国工作过,相比之下,中国集多重优势于一身,既是规模庞大的市场,又是可展开快速变革的平台,还是实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理想之地。我始终牢记并效仿中国的“创业心态”,在工作中留有成长和试验的空间,这已经深刻内化成为我工作方式的一部分。
Karla: 在中国工作的经历教会我很多,其中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锻炼出了韧性。中国的快节奏、激烈竞争和创新精神会鞭策着你勇往直前,甚至挑战自己的极限。到了中国,我才真正学会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直觉,坦然接受犯错。现在凯度接待的客户五花八门,咨询的内容也千差万别,所以我每天都要发挥这种韧性和适应力。
求学中国的价值所在
四位校友之所以能够成为像今天这样深谙中国营商之道,兼具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优秀全球领导者,一部分要归功于他们以高管身份在中国工作的经历,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强调了在中国学习的重要性。无论企业高管希望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实现其职业抱负,从中国商业文化和日常工作中汲取的经验都能为他们带来不少助益。一边在中国求学,一边还要忙于经营管理事务,如此孜孜以求的价值何在?当采访进入尾声时,四位校友就这个话题分享了各自的心得体会。
Felipe: 要了解一个市场就得身在其中,这一点在中国市场体现得尤为真切。中欧非常强调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在这样的商学院学习,你对中国的理解会更加细微入里。这很重要。通过攻读中欧Global EMBA课程,我学会了把握中国的商业思维,并且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学以致用。事实证明,这是保持重要竞争优势的源头活水。
Karla: 在如今竞争极为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打造差异化对个人和企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学习、会说中文、熟谙中国商业文化——这些都是宝贵的差异化优势。你在考虑任何学历课程时,必须想清楚一个问题:“这个课程会如何帮助我脱颖而出?”来中国学习,特别是在中欧求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绝佳途径。在这里,你既能与中国商界最杰出的人才沟通交流,丰富经验,又可以亲眼见识本地营商之道,而不是局限于课本的纸上谈兵。
Hugo: 我曾经和不少全球顶级商学院的毕业生交流,中欧显然声名在外,大家觉得在这里学习过是一件“很酷”的事。中国当下正发生一场巨变,以举国之力转向高附加值、重创新的发展模式,顺应时势,高速发展,而中欧与这一进程密切相连。中欧Global EMBA课程不仅独树一帜,显得“很酷”,同时也因治学严谨而广受尊重,堪称两全其美。中欧的名号使得别人对我刮目相看,这也是一种差异化优势。
Andreas: 无论你在哪里工作,你所在的行业都会涉及中国,这在今天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如果你想了解中国正在发生什么,就必须来这里亲眼看看,就这么简单。虽然我现在回到了德国,但在中国的所见、所学、所行、所获一直与我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