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中国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破圈挑战
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得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巨变,挑战同时孕育出新的机遇。面对全新的经济世界,迈入2021年的中国企业高管们最想破解的问题是什么?管理者们如何才能带领企业从竞争中突围?我们邀请了两名Global EMBA 2020级学员及他们的推荐人兼中欧校友,进行了一对一访谈,分享他们的洞见。
构建企业生态圈,借助外力谋发展
进入物流行业前,Global EMBA 2020级学员王超曾长期在知名外资企业(麦肯锡、IBM)从事咨询工作,2015年顺利转型进入物流业,并于2018年起担任顺丰快运事业部CTO(首席技术官),跨上事业发展的新台阶。
王超抓住了时机,在适当的时候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中国物流行业近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电商和供应链变革驱动下的快递快运细分赛道。但和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相比,物流行业属于资金、劳动密集型行业,内部还有很多可被优化的空间,从个人发展角度来说是非常好的平台。”以往做咨询工作,王超是作为外部顾问为企业提供建议,如今可以走到前台,自己操盘、执行,对他来说,也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但压力也随之而来,“一个新的事业,一个新的位置”,一系列新的挑战。
“相比于外企里非常重视的流程、框架、方法论等,民企会更加重视你的经营结果,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消费市场广阔,在众多行业,本土企业的发展第一步便是扩大规模、占领更多市场份额,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采取灵活、适当的发展策略。
作为一名CTO,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的技术知识。
进入顺丰后,王超负责了一项新的业务——快运。发展这项业务的关键点之一在于如何运用数据和技术手段使得物流网络的资源规划更加合理、运营过程更加高效、为客户员工和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务更加有温度。这一过程中会涉及物联网、大数据、算法、分析等众多数字化技术的有效应用,而这些流量、数据和技术完全靠顺丰内部获取并不高效,必须依赖外与部企业的紧密合作。
“作为中国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顺丰快运如何联合上下游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打造一个更智能的产业互联网,推动产业升级,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塑造竞争壁垒和行业标准”,对于王超来说,需要有更全局、战略性和跨职能的视角。
在过去几年里,国内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均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企业的独特的管理风格,也在国际市场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这些发展变化使得中国企业更有实力去开拓国际市场,发展跨境业务成为大势所趋。但走向全球,中国企业仍有必须跨过去的坎。“走向国际,需要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掌握全球经济的脉络,了解当地的政策、文化,和当地的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样全球化的管理人才对于前期业务集中于本土的中国企业来说是稀缺资源。
2019年王超萌生了给自己“充充电”的想法,“想更系统地学习一些企业高管的职业技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多元化视角和跨文化领导力。”当他把这个想法提出来后,得到了顺丰集团首席战略官 ——黄贇(Eddie)的支持。
Eddie是中欧1999级MBA的校友,MBA项目学习经历使得他获得了商业管理的启蒙教育。Eddie认为,随着时代变迁,商业世界更加复杂、多变,当初的启蒙教育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企业对一名企业高级管理者的能力要求。如今一名优秀的企业高级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还得是一个高情商的综合性人才。
“中国现在内循环的市场规模摆在那,尤其疫情过后需求会迅速恢复,这都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这也要求中国的管理者拥有更全面、更多元的经营管理思路,要去创造适合我们自己的独特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学会借助外部日渐成熟的资本市场,灵活运用多样的管理工具。这更多是对管理者的眼界、综合能力的要求,他能不能运营好企业内部的乃至行业的生态体系。“基于这些对管理者新的思考和理解,Eddie推荐王超了解中欧的Global EMBA课程:“Global EMBA是起点比较高的一个课程,无论是学员还是教授结构都更加开放、多元,这恰恰是当代管理者得以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非常重要的素质之一。”
原本王超也考虑在深圳就近选择一个项目,但Eddie的一席话让他坚定了北上来到上海就读Global EMBA课程的决定,“学习还是不能贪方便,我希望通过两年比较系统、严谨的学习给自己带来全方位的提升”。在经历了开学模块后,王超非常欣喜,专业的课程组织和教授们的启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堂上同学们抛出的观点和思考,让他脑洞大开,有了“许多新的思考”。
民企如何一步步落地全球化管理
2019年,Global EMBA 2020级的学员苏跃星从投资银行的一名保荐代表人转型进入医药研发服务领军企业康龙化成担任副总裁,负责对外投资等业务。与他的同学王超职业发展路径类似,苏跃星毕业之后也一直在外资企业提供专业领域的金融及咨询服务。转型是变化,也是挑战,他面对的是全新的行业以及更全面的职责。过去几年苏跃星也一直在思考:过往十几年的职业道路上自己一直在“低头走路”,可能是时候“仰望星空”,升级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了。
“从投资银行转型到生物医药领域投资,首先,需要持续学习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新知识,对整体的行业发展逻辑及趋势有更宏观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其次,对个人思维方式转变也提出了要求,不能只以某个单一的角度去看公司,而对公司战略、市场营销、组织架构、运营管理等各方面都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前者是“硬技术”,可以靠个人自主学习或工作中的不断积累来完成;那么后者就是“软实力”,需要系统性再学习。”
得益于本土工程师红利、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创业,持续出台的鼓励创新政策,日趋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新冠疫情亦使生物医药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大量资本及人才不断涌入的同时也为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创新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与王超所在的顺丰快运的物流业务起步于中国的行业发展路径稍有不同,生物医药行业早期创新发端于海外。苏跃星任职的康龙化成创立于2004年,是在内地和香港两地上市公司,为全球生物医药企业及科研机构提供创新药的全流程一体化研发服务(研发服务外包企业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简称CRO)。
康龙化成设立之初即确定了“立足中国,服务全球”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全球拥有超过11,000名员工,通过在中国、美国、英国3个国家的16个基地开展新药研发服务,其中,欧美客户业务收入占比超过了85%。起伏不定的中美关系、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及各国之间停滞的商务往来,为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及运营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但同时彰显了中国龙头CRO企业的实力。
“中国龙头CRO企业过去多年已经在质量体系建设、服务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培养等各个方面具备了全球竞争力,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中国新药研发服务企业稳定的服务体系及卓越的服务能力。”苏跃星介绍说,2020年上半年,在海外生物医药研发设施受到疫情影响关闭的时候,只有中国的服务基地能够正常提供全球化的服务。康龙化成在国内的服务基地在春节后的第二周即投入运营,几乎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海外生物医药企业及研发机构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断加深与中国CRO企业的合作深度和广度,以稳定其全球的产业体系。中国CRO企业越来越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里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如何把握这一行业发展机遇,不断完善全球化产业布局,是康龙化成的高管们一直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物流业扎根中国市场不同,20世纪70年代发源于欧美的CRO行业,其发展史就是一部并购史,中国的CRO企业也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并购整合。康龙化成过去几年通过自建和并购整合不断拓展海外的版图,在海外的8个服务基地有近千名欧美员工。“如何进行跨文化协调管理,完成海内外服务基地的深度一体化融合从而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优质和高效的服务一直是一个挑战。”苏跃星说,企业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跨国资源协调及一体化管理非常重要,难度也很大,涉及HR、IT、财务、业务整合等各方面问题,也需要管理者对不同语言、文化、政治、法律环境,都有深入了解。
如此多元的环境也对苏跃星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康龙化成任首席财务官的李承宗(Gilbert)作为Global EMBA 2010级校友向他推荐了Global EMBA这个选项:“当你身处于来自全球各地的学员当中,这种多元的文化碰撞势必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跨文化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帮助管理者树立一个更宏观的全球视野以及更灵活的战略思维”。
Gilbert还提到:“疫情的的确确加大了全球范围内的不确定性,企业高管需要更快地切换视角、适应这种不确定性,而Global EMBA课程使你得以暂时脱离日常工作,在一个很棒的学术环境里,反思过往经历,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激发新的灵感,开启新的视角。”
通过Gilbert的推荐和介绍,苏跃星详细了解了Global EMBA课程项目,最后也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康龙化成众多Global EMBA校友的一员,在2020年这个特别年份,进入Global EMBA这个大家庭。“可能很多人在犹豫要不要在新冠疫情影响的当下就读这个项目,但对我来说这个决定还是要服从于长期职业需求和规划。当然,这也关乎到对中国未来的整体经济趋势的信心,有没有意愿在经济、时间和精力方面去做这个投资,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公司发展提供助力。“
进入Global EMBA后,苏跃星不只从教授的授课中学习到丰富的商业知识与思维逻辑框架,更从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学们互学共享中获得远超预期的收获。“Global EMBA的课堂本身就把你置身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的模型中,你可以更好地了解作为一个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在国际环境中更灵活的管理全球业务。”
他们的故事真实呈现了中国企业的追求,他们的关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民企高管的集体诉求。从访谈中,我们也发现,无论是立足于本土的企业还是机构遍布全球的国际化企业,他们都在试图“破圈”,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携手合作伙伴建立产业联盟;从中国走向世界,跨界地域与文化,建立新一代中国的全球企业。
特约撰稿人 | 宦艳红
编辑 | 付阳